国企建筑行业意识形态领域形势研判报告
一、2024年以来本单位意识形态领域发展态势、工作情况及成效
(一)组织引领,责任压实:构建意识形态工作坚实架构
1.优化领导机制。2024年伊始,本国企建筑单位及时调整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担任组长,党委副书记担任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明确了“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协同抓的工作体系。这种架构确保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和协同推进。制定并印发《本企业2024-2025年意识形态工作规划》,将意识形态工作深度融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与企业建筑业务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仅2024年,党委会议专题研究意识形态工作达8次,听取工作汇报6次,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决策保障。
2.落实“一岗双责”。领导班子成员严格遵循“一岗双责”要求。在专注分管建筑业务工作的同时,积极履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2024年,领导班子成员深入分管部门开展意识形态工作调研平均每人4次,与干部职工谈心谈话累计达120人次。通过这种方式,及时、精准地掌握了干部职工思想动态,将潜在的意识形态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二)理论学习,思想铸魂:夯实意识形态工作思想根基
1.深化理论学习制度。严格执行“第一议题”制度,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作为党委会议、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首要内容。2024年,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共开展学习12次,专题研讨4次,深入学习了《习近平著作选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等重要文献,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等系列重要论述。这一系列学习活动显著提升了领导班子成员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企业建筑项目发展始终与党的政治方向保持高度一致。
2.创新学习形式与强化效果。各党支部借助“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载体,多样化地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其中,集中学习60次,个人自学时间人均每月达10小时,交流研讨20次,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辅导讲座8场,组织党员干部赴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5次。这些丰富的学习形式,推动了理论学习不断深入,增强了党员干部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为检验学习成果,企业组织开展了理论知识测试3次,参与人数达全体党员的90%;开展学习心得交流活动5次,主题演讲比赛2次。同时,积极利用“学习强国”、企业内部网络学习平台等线上资源,拓宽学习渠道。2024年,干部职工在“学习强国”平台上的平均日学习积分达到40分以上,学习活跃度较之前提高了30%。
(三)舆论引导,聚焦主业:营造积极正面的舆论氛围
1.强化宣传阵地建设与管理。高度重视企业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内部建筑刊物、宣传栏等宣传平台的建设与优化。2024年,官方网站发布建筑项目进展、技术创新、企业党建等各类信息500余条,微信公众号推送图文消息200余篇,编发内部刊物10期,更新宣传栏内容12次。严格执行信息发布“三审三校”制度,确保宣传内容的政治性、政策性、准确性。例如,在一次关于重大建筑项目成果的宣传报道中,经过层层审核,纠正了3处关于项目技术参数和安全指标的表述,避免了可能产生的误导。积极顺应媒体融合趋势,探索新媒体形式。制作发布短视频30个,H5页面15个,图解新闻20条,增强了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突出建筑行业宣传重点。在重要时间节点,如建筑行业安全生产月、质量月期间,精心策划系列宣传报道。2024年,共推出安全生产专题报道15篇,质量提升案例报道10篇,有效提升了企业在行业内的安全与质量形象。大力宣传企业内部的优秀建筑团队和先进个人事迹。如对在某超高层地标建筑项目中表现卓越的项目团队进行了深度报道,该报道在企业内部引起强烈反响,员工阅读量达80%以上,激发了全体职工的工作热情和竞争意识。针对社会关注的建筑项目环保、农民工权益等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准确发布权威信息。2024年,共回应社会关切问题8次,处理网络舆情5件,均得到妥善解决,维护了企业良好形象和社会稳定。
(四)文化建设,凝聚力量:打造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
1.培育建筑特色企业文化。深入挖掘企业建筑历史文化底蕴,结合新时代建筑行业发展要求,丰富和完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形成了以“质量至上、创新驱动、绿色建造、社会责任”为核心的价值观,“建造精品工程,改善城市生活”的使命,“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建筑企业”的愿景以及“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企业精神。通过开展企业文化宣贯活动,将企业文化理念融入到干部职工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2024年,组织企业文化培训4次,参与培训人数达300人次;制作企业文化宣传手册500份,发放到全体干部职工手中;在企业内部办公区域和建筑项目现场设置企业文化宣传栏30个,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2.开展丰富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的作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2024年,举办了职工建筑技能大赛、文艺汇演、演讲比赛、建筑文化读书分享会等活动共10场次,参与职工人数达800人次。这些活动为干部职工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增进了职工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投入资金200万元,帮扶结对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建筑产业发展项目,帮助50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在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方面,组织干部职工开展义务献血、爱心捐赠、建筑安全知识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6次,参与人数达300人次。在推动绿色发展方面,加大建筑环保材料研发投入,新建建筑项目的环保标准达标率达90%以上,积极参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五)队伍建设,素质提升:打造专业高效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
1.充实队伍力量。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选拔了8名优秀干部充实到意识形态工作队伍中,其中专职人员达到5人,兼职人员达到10人,优化了队伍结构,提高了队伍整体素质。
2.加强培训教育。定期组织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参加业务培训。2024年,共组织培训4次,邀请专家学者、上级主管部门领导进行授课,学习内容涵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形态工作理论、建筑行业新闻宣传业务、网络舆情应对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有效提升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鼓励干部职工通过自学、参加线上培训、交流研讨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例如,有30%的工作人员参加了线上新媒体运营课程学习,15名工作人员参与了意识形态工作交流研讨活动。
3.强化实践锻炼。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培养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给工作人员交任务、压担子,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2024年,选派了3名优秀干部到上级部门、新闻媒体单位挂职锻炼,学习先进的工作理念和方法,拓宽了视野,提升了能力。
二、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
(一)阵地建设和管理方面
1.网络平台风险。随着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加速,网络宣传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在一些大型建筑项目招投标过程中,竞争对手可能利用网络平台恶意抹黑本企业。在某市政建筑项目投标期间,有匿名账号在网络论坛上散布本企业施工技术落后、存在安全隐患等虚假消息,虽及时进行了澄清,但仍对企业声誉造成了一定影响。企业内部员工在个人网络账号上分享建筑项目相关内容时,存在信息把关不严的问题。如一名员工在个人抖音账号上发布某建筑项目施工现场视频,但未对画面中的部分敏感信息进行处理,引发了不必要的舆论关注。
2.线下活动管理风险。在建筑行业交流活动中,外来人员参与企业内部研讨会、技术培训等活动时,可能带来不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存在一定的意识形态风险。例如,在一次与国外建筑企业的交流研讨会上,个别外方人员提出一些不符合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理念和安全标准的观点,需要及时引导和纠正,以避免对企业员工产生不良影响。
(二)重点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
1.建筑项目中的思想文化风险。在国际建筑项目合作中,不同文化价值观的碰撞愈发明显。比如在与某国际建筑团队合作的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中,对方对于建筑功能布局的设计理念与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和当地民众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在项目前期沟通中,由于文化差异导致沟通不畅,险些影响项目进度,进而可能影响企业形象和参与项目职工的思想稳定。
2.建筑行业竞争中的舆论风险。在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同行之间的舆论竞争愈发激烈。本企业在参与一些地标性建筑项目投标时,竞争对手可能会通过制造舆论压力,如散布关于本企业资金链紧张、人才流失严重等不实消息,影响本企业的市场信誉和职工的信心。例如,在某城市地标建筑投标期间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20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