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统计造假研讨发言2200字

关于云南统计造假研讨交流体会
    各位领导、同志们:
    统计,是时代脉搏的记录者,是发展全貌的描摹者,更是党和政府掌握经济社会运行、科学制定宏观政策的重要依据。数字不只是数字,更是责任,是信任,是治理之基、发展之器。然而,一串串“虚假繁荣”的数字背后,可能隐藏的是脱离实际的政绩冲动,是扭曲价值的作风沉疴,甚至是动摇执政根基的政治隐患。
    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云南曲靖统计造假案件,将其作为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反面教材,这不仅是对统计系统的震慑警钟,更是对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的一次深刻警醒。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工作的党员领导干部,我始终认为,数据失真不仅事关统计本身,更折射出领导干部政绩观的异化、责任心的滑坡、法治意识的缺位。因此,我从“以案为鉴、以数为镜、以行见效”三个维度,谈一下自己的几点体会和思考。
    一、以案为鉴,从“数字造梦”中认清政绩异化的深层逻辑
    统计造假,看似表格中的“加减法”,实则是政治上的“算错账”,更是政绩观错位、权力责任脱节的集中体现。云南曲靖的案例之所以触目惊心,不仅在于数据失真本身,更在于失真的背后是一整套制度约束的形同虚设,一整条政治生态链条的逐级“共谋”。
    一是政治上的“滑坡效应”。统计造假,说到底是对党绝对忠诚缺失,是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诸脑后,是“唯上”“唯分”心态的外在表现。一些地方为了在考核中“出彩”,将数据当作政绩“化妆品”,层层加码、逐级包装,甚至形成“造假链”“隐瞒圈”,严重破坏了党的形象和人民群众的信任基础。
    二是作风上的“顽疾显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新的形态悄然渗透,一些干部只图报表好看、不顾实际发展,只想“上头满意”,不管群众感受;基层统计人员则在多重压力之下“唯上是从”,在数据处理上掺水注水、弄虚作假,久而久之,数字和现实脱钩,台账和民生“两张皮”。
    三是制度上的“失守失衡”。从数据采集到审核发布,原本应有的制度“关口”一一沦陷,责任不清、问责不明、监督不力,“只报不查”“只看报表”的现象比比皆是。一旦容忍“数字漂白”的存在,就等于为“带病政绩”打开了方便之门,也为风腐问题埋下了制度隐患。
    曲靖之“病”,不仅在于其错,更在于它戳中了当下部分干部对政绩的扭曲认知。我们必须深刻汲取其中教训,把反对统计造假上升到政治纪律的高度来认识、来推进。
    二、以数为镜,在“真实数据”中校准发展导向与治理坐标
    数字是干部行为的“映像”,是发展成效的“刻度”,更是群众感知的“温度计”。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得好不好,百姓的获得感强不强,不在于报表有多“靓丽”,而在于数据能否映照真实,是否指导有方。
    一要强化“数字思维”,让数据真正成为科学决策的依据。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健全统计体系,强化统计监督。我们要扭转“唯数是从”的惯性,构建反映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指标体系,坚持用数据说话、用实情决策,在真实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推动发展。
    二要提升“数据素养”,让干部切实做到识数懂数会用数从
    过去的“材料支撑型”向“数据驱动型”治理转变,推动各级领导干部掌握经济数据分析能力,善于从细微波动中把握趋势,从结构性变化中找准症结,让科学数据服务治理提效。
    三要完善“监管机制”,让假数彻底失去滋生蔓延的空间。推动各级统计、纪检、组织、审计等部门协同联动,对重点领域、重点指标开展交叉比对、穿透式监督、全流程审查。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手段提升数据可追溯性,推动“留痕监管”常态化,真正让数据“跑不掉”“假不了”。
    如果说政治是方向、发展是路径,那么统计数据就是指南针。一个偏了向的数字,可能导致千里误判;一个注水的报表,可能引发全盘错配。以真实数据为镜,既是对现状的剖析,也是对未来的指引。
    三、以行见效,在“实干担当”中织密数字监督的制度之网
根治统计造假问题,归根到底还要靠干部队伍作风的转变和责任的落实。只有把“实干担当”的作风落到数据中、体现在行动上,才能重塑统计工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17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