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专门召开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工作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刚刚颁布施行的《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条例》,分析当前我省督察整改工作形势,对下一阶段整改任务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压实,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更严作风,坚决彻底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推动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全面推进美丽**建设、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奠定坚实的生态根基。
刚才,省生态环境厅解读了《条例》、通报了全省整改进展情况,各设区市和省有关部门汇报了工作。从总体看,各地各部门对整改工作思想上是重视的,行动上是积极的,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我们决不能有丝毫的松劲懈怠!必须清醒认识到,整改任务依然艰巨繁重,一些深层次矛盾、结构性问题和反复出现的顽瘴痼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距离中央的要求、群众的期盼还有不小差距。我们必须以《条例》的施行为强大动力和重要遵循,把督察整改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重大的民生工程、关键的发展支撑,动真碰硬、一抓到底,确保交出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合格答卷。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条例》重大意义,切实增强抓好督察整改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这项重大制度创新,并始终关心推动督察制度建设,充分体现了党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和对建设美丽中国的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条例》的出台,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制度成果,是健全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战略部署,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法治保障。《条例》系统总结了督察实践经验,对督察的定位、对象、内容、程序、权限、责任等作出了全面规范,进一步夯实了督察工作的制度基石,标志着督察工作进入了法治化、规范化、常态化的新阶段。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条例》,是全省上下的重要政治责任。我们要深刻认识到:
(一)抓好督察整改是践行“两个维护”的必然要求。中央环保督察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亲自推动的重大改革举措,督察反馈的问题清单就是党中央交给我们的政治任务书。能不能把问题整改到位,直接检验我们是否真正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是否真正把“两个维护”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必须以最坚决的态度、最严格的标准、最有力的措施推进整改,用实实在在的整改成效诠释政治忠诚。
(二)抓好督察整改是落实《条例》精神的关键举措。《条例》的核心要义在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工作。整改是督察的“后半篇文章”,直接关系到督察的权威性和实效性。贯彻落实《条例》,就必须把督察反馈问题的整改作为重中之重,以《条例》为标尺,全面规范整改工作,确保每一个问题都严格按照《条例》要求和标准整改销号。
(三)抓好督察整改是推进美丽**建设的迫切需要。**作为经济大省、人口大省,也一直是环境容量小、生态压力大的省份。我们肩负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光荣使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题中应有之义。中央环保督察指出的问题,正是我们生态环境领域的短板弱项和痛点堵点。只有彻底整改这些问题,才能扫清前进障碍,为高质量发展腾出环境容量、拓展绿色空间,让“强富美高”的生态底色更加鲜明。
(四)抓好督察整改是回应人民群众关切的直接体现。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督察反馈的问题,很多是群众反映强烈、长期得不到解决的突出环境问题。整改成效如何,老百姓看在眼里、感受在心里。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作为整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整改实效取信于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必须从政治高度、全局视野深刻认识抓好督察整改的极端重要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条例》的各项规定上来,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担当,坚决扛起整改政治责任,不折不扣完成好各项整改任务。
二、坚持求真务实、动真碰硬,全力以赴推动督察反馈问题真整改、彻底改、改到位
整改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拿出“钉钉子”精神和“啃硬骨头”的韧劲,一项一项抓落实,一件一件求突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聚焦重点难点,强力攻坚突破。整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要锁定硬骨头。对于涉及饮用水源地保护、危废处置、黑臭水体治理、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化工园区整治提升、“散乱污”企业死灰复燃等难啃的“硬骨头”,以及一些历史遗留的复杂环境问题,相关地区和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挂帅,组建工作专班,集中优势兵力,实施挂牌督战。要深入研究问题症结,制定针对性强的攻坚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按期完成。省整改办要加强统筹协调和指导帮扶,对重点难点问题实行提级管理。要狠抓关键点。特别是对于整改时限临近、进展滞后的任务,对于群众反复投诉举报、社会关注度高的环境问题,对于督察组点名通报、需要重点关注的典型案例,必须摆在突出位置,投入更多精力,采取超常规举措加以解决。比如,苏北部分地区水环境质量改善压力依然很大,沿江部分岸线生态修复还需加力,苏南部分区域大气臭氧污染治理仍需深化,这些都是我们攻坚的关键点。
(二)完善整改举措,务求精准实效。整改方案不能停留在纸面上,措施必须实打实、能落地、见真效。要分类精准施策。对已完成整改的,绝不能“一销了之”。要严格对照整改目标和销号标准,常态化开展“回头看”,查漏补缺,巩固成效,严防反弹回潮。省生态环境厅要牵头组织抽查核查,对发现反弹的,要严肃通报、责令重新整改。对正在推进的,要逐一梳理分析。进度偏慢的,要深入查找原因,是资金问题、技术问题还是责任不落实?要针对性解决,进一步细化实化整改举措,该追加投入的追加投入,该技术攻关的抓紧攻关,该压实责任的严肃问责,确保按既定节点推进。比如,部分城市污水处理厂扩建提标工程、部分河湖生态缓冲带建设等,要盯紧盯牢。对涉及行业性、流域性、区域性的共性问题,以及一些“屡查屡犯”“边改边犯”的顽疾,绝不能就事论事、简单应付。要举一反三、深挖根源、系统施治。比如,针对部分行业企业超标排放问题,既要查企业主体责任,也要查监管责任是否到位,更要反思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的深层次矛盾,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针对部分跨界河流污染问题,要健全完善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形成治理合力。针对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要统筹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等工作。要强化科技赋能。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整改的精准性和科学性。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在线监测、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加强对整改过程和效果的动态监控、精准评估。在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固废处置等领域,大力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
(三)坚持从严从紧,确保整改质量。整改质量是生命线。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坚决杜绝“表面整改”“虚假整改”“敷衍整改”。要严把销号关口。严格执行整改销号管理办法,落实“初审、公示、核查、备案”等程序。销号必须建立在问题真正解决、目标全面达成、长效机制健全、群众认可满意的基础上。省整改办要从严审核,对达不到标准的坚决不予销号,该“回炉”的坚决“回炉”。要严格时限要求。对每一项整改任务都要明确具体的完成时限,倒排时间节点。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能快则快、能早则早,争取工作主动。对因客观原因确实需要延期的,必须严格履行报批程序,说明充分理由,并制定详细的后续推进计划。要严肃追责问责。对整改工作中存在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搞变通、打折扣、弄虚作假等行为,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特别是对虚假整改、表面整改、敷衍整改,甚至顶风违纪违法的,要依规依纪依法严肃追究相关地方、部门和人员的责任,绝不姑息迁就。纪检监察机关要主动介入,加强监督执纪问责。
(四)层层压实责任,凝聚整改合力。抓好整改,责任落实是关键一环。必须拧紧责任链条,确保压力传导到位、任务落实到位。要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各级党委政府对本地区整改工作负总责,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必须亲自抓、负总责。分管负责同志要具体抓、抓落实。各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行业监管责任,谁的孩子谁抱走,谁的领域谁负责。要健全完善“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部门管行业”的工作机制。要加强统筹调度和督促指导。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发挥好牵头抓总作用,加强统筹协调、督促检查和业务指导。定期召开调度会、推进会,及时研究解决整改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建立整改工作台账,实行清单化管理、节点化推进。要密切协同配合。整改工作涉及面广、系统性强,各地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加强沟通协调,密切协作配合。涉及跨区域、跨部门的问题,牵头单位要主动协调,相关单位要积极配合,决不允许推诿扯皮、相互掣肘。
三、坚持标本兼治、系统治理,持续提升全省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
督察整改既是解决突出问题的过程,更是提升治理能力、推动绿色转型的契机。我们要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既集中力量打好“歼灭战”,解决眼前问题;又着眼长远打好“持久战”,健全长效机制,实现标本兼治。
(一)持之以恒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守护好蓝天碧水净土。这是改善环境质量的核心任务,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紧盯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重点流域水质改善、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等重点领域,持续发力。加强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的动态监测预警和溯源分析,提升污染治理的精准性。强化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守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特别是太湖治理,必须作为重中之重。要统筹实施好控源截污、生态清淤、畅流活水、蓝藻防控、生态修复等关键工程,严格落实“1+7”攻坚方案,确保太湖连续十七年安全度夏,水质持续改善、生态持续恢复。沿江八市要严格落实长江大保护要求,巩固提升岸线整治、禁捕退捕、生态修复成效。要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改造,推进管网全覆盖、污水全收集、处理全达标。提升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和处理能力,特别是加快飞灰、污泥等难处理固废的安全处置设施建设。推进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危废集中处置设施提档升级。
(二)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优化调整结构。坚决遏制“两高一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16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