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
20xx年x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考察时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一指示为各地各行业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加快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对于构建新型生产关系有着重要的价值,对于水利行业来说,水利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水利科技创新的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优质生产要素向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方向顺畅流动。xx市运用水利新质生产力提升河长管理信息系统的数字化协同能力,以技术和制度的双轮驱动实现了从普适性巡河履职模式向差异化巡河履职模式的转变,取得了突破性成效,进一步推动了河长制的效能提升。
2.普适性河长履职要求与治水新阶段不相适应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保障国家水安全的重大制度创新。所谓“河长制”,即由地方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某一条河流的“河长”,负责辖区内河流水污染治理。20xx年xx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全市各级河长实行普适性履职要求,即:不考虑河湖本底差异,各级河长巡河频率有所不同,同级河长实行相同巡河频率。普适性巡河履职模式降低了管理成本,明确了河长职责,对加速河长制落地,完成治水攻坚任务具有显著效用。至20xx年,xx市治水取得历史性成效,普适性河长履职要求发挥了重要作用,强压力传导有利于整体目标完成;20xx年末,全市xxx条黑臭水体全部消除黑臭,xx个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河长管理信息系统覆盖范围也逐渐扩大,开始覆盖全市xxxx条河涌、xxx个水库、xx个湖泊,各级河长累计巡河超xxx万次。
20xx年,xx治水进入新阶段,普适性巡河规则的落实是以基层河长的大量精力投入为代价的,与新形势已“不相适应”。根据普适性巡河履职要求,xx市镇街级河长每周巡查不少于x次、村居级河长每个工作日x巡,很多时候要利用休息时间来巡河打卡,普适性、高频次的巡河节奏对基层河长来说,是一项巨大的身心考验,长此以往,容易产生懈怠心理。与此同时,机械的打卡模式也给基层河长形式化履职留下空间,有些河长履职数据看似“正常”,但是很多时候上报的数据并不精准,甚至有时会选择性上报问题。为了维持巡河频次达标和不被通报,有些河长不得不对已经消除黑臭的河湖保持高频率巡查,或者上报一些无关痛痒的问题,很难有精力去考虑污染原因并精准溯源。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基层河长在巡河形式履职与内容履职之间存在明显脱节,即形式履职和内容履职“两张皮”问题。从河长制发展水平出发,随着河长制“有能有效”深入推进,xx治水进入巩固治水成效长效阶段,普适性巡河同基层河长主体需求不相适应,普适性巡河以来暴露出的大量形式主义履职现象,表明巡河制度转型刻不容缓。
3.数据赋能差异化巡河履职模式
河湖治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相关配套措施的完善是保障河湖治理效果发挥的重要因素。在普适性巡河履职模式下,基层河长巡河履职主要依赖自上而下的机械推动,履职的能力及意愿不足。若要激发基层河长敢担当、善作为的热情,就要从根本上改善河长履职体验,提升基层河长协同参与水平,充分发挥河长履职积极性,为基层河长敢干事、能干事创造有利条件。
3.1以水利新质生产力驱动河长制协同工作机制
新一轮科技革命,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面向新质生产力的水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的技术引擎。xx市以水利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为牵引,紧紧把握科技创新在水利新质生产力中的关键地位,将新一代数字技术融入治水业务中,促进数据要素和水要素的紧密结合,致力于构建与水利行业发展趋势相契合的水利新质生产力。水利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具体展现,通过科技创新与河长制业务的深度融合,为巩固和提升河长制治水成效、推动行业长效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
依托河长管理信息系统的数字化能力,xx市从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治水业务优化以及服务制度完善x个方面全面发力,建立河长制数字化平台协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水利新质生产力的驱动力;结合大数据技术、遥感技术、云计算、物联网、边缘计算以及xG/x.xG等多元新兴数字技术,推动平台在技术与数据处理层面持续升级,加速数据要素的价值转化与效能提升。河长管理信息系统作为承载技术和制度赋能的实践载体,将河长业务各方面资源与力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确保平台的功能和服务能始终与河长业务需求保持同步,实现河长制态势感知能力提升以及刚柔并济服务的全面覆盖和精准落地,推动xx河长制普适性巡河履职机制升级和发展为差异化巡河机制。在河湖风险预警和人工调控的协同作用下,不仅使治水工作变得更加高效、精确和可靠,还在河长巡河履职减负提效方面取得显著突破,充分彰显了水利新质生产力在xx河长制新模式转型方面的核心引领作用。
3.2数据赋能:调整巡河频次,河长巡河效率提升
数据要素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生产要素,通过运用大数据、算法、区块链等先进工具和技术,在数智化场景中展现出强大的牵引力。“数据赋能河长制”是xx市推行“互联网+河长制”过程中实践总结出的新概念,是xx依托信息技术落实河长制的个性表达。xx市在河长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撑下,以服务基层河长为原则,以科技创新赋能水利新质生产力,改造数据生产、数据分析、数据驱动全流程,推动河湖态势感知能力提高。
河湖态势感知的关键是数据采集。河湖管理保护工作较为复杂,涉及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涉及不同行政区域和不同部门,为解决人工采集信息带来的数据错漏、质量低等问题,xx市扩展数据来源,通过河长管理信息系统、水务一体化平台等源端系统对河湖相关数据进行全量采集,优化数据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将河湖水质风险预警模型的数据来源分为x大类xx项,包括问题河湖舆情通报数据、涉水职能部门生产数据和河湖水质风险预警模型数据等。从河湖水质预警方法创新着手,以“预防为主、风险防控”为原则,以内外业融合方法为技术路线,利用河湖相关的数据搭建河湖水质风险预警模型,将河湖基础数据、河长履职数据、流域关联的污染源、排水单元、排水户、污水处理厂、降雨、地类分布等数据与河湖水质建立关联关系,以月度为周期,通过大数据算法推演出每月的河湖水质情况。在此之上,开展对河湖水体污染风险的预警分析,以水质风险预警为导向,及时调整履职指标,依据不同预警级别自动生成下一月度的巡河次数要求,提醒各级河长优先关注预警等级较高的河湖,按照河湖情况调整巡河频次,基层河长每月巡河频次大大减少。巡河频次的调整从根本上实现了从普适性河长巡河履职模式到差异化巡河履职模式的转变,使河长巡河履职工作能在最大限度上顺“势”(河湖态势)而变,河湖治理工作更具针对性;同时,这也意味着基层河长从此不必为满足任务指标而整日奔波。
数字赋能河长制并非只是一种单纯的水域生态治理理念,而是理念、技术、制度的有机统一。xx治水以理念和制度创新固化技术创新。20xx年x月,依据上述技术创新,《xx市河长湖长巡查河湖指导意见》出台,在全市推行差异化巡河:一是以问题为导向,聚焦问题河段;二是减负增效,问题多就多巡,问题少就少巡;三是考虑河湖本底不同及动态变化,同级河长巡河频率不尽相同,单个河长按周期动态调整。技术和制度的双轮驱动推动了河湖水质风险预警模型的落地运用,从水质预警到河湖巡查再到问题处理的全过程业务链条在数据驱动下不断完善,硬性、普适性巡河要求逐渐软化,更富灵活性,切实为基层河长减负。值得注意的是,差异化巡河不等于少巡河,而是以提升巡河效率为目的,将巡河职责实实在在地履行到位,否则基层河长仍然面临着潜在的问责风险。
3.3柔性服务:提升能力与意愿,河长高效履职
在当前压力型考核监督的环境下,刚性约束不断强化,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存在矛盾,难以形成有效的共识,工作开展困难大、成效差。在此情形下,以服务为导向的柔性治理显得尤为重要。柔性治理是基于刚性制度框架下的一种策略调适,根本目标是在尊重民众利益诉求的基础上,达成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平衡。具体而言,xx市坚持服务导向,以方便河长履职为原则,推出了一系列围绕河长履职能力与意愿提升的创新举措,力求基层河长“有所为”,实现“管理无感、服务有感”,在刚性的制度要求下尽可能地让河长巡河履职便利,在巡河要求“软着陆”的同时,推动职责履行“真落实”。
1)提醒先行,履职短板及时发现
在传统的普适性巡河模式之下,河长根据制度要求中固定的频率定期巡查河湖,但在这一过程中,河长未收到履职相关的提醒,既不知道自己的巡河履职究竟成效如何,河湖状况有怎样的变化,也面临着因工作繁忙而忘记巡河的问责风险。这种收不到反馈、得不到提醒的管理模式极大地挫伤了河长巡河履职的积极性,导致协同意愿不足。在差异化巡河模式之下,基层河长每个月的巡河频次非一成不变,如何高效、及时反馈河湖预警信息,助力河长更好掌握河湖动态,成为首要考虑的问题。xx市转变服务理念,与基层河长换位思考,依托河长APP打造了“明白卡”“履职清单”“履职榜”“总结报告”等功能模块,帮助基层河长及时发现履职短板。“履职清单”由河长管理信息系统将河湖预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15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