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财政支持科技强省建设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调研报告
一、财政支持科技创新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一是严格落实科技投入“只增不减”要求,对科技创新予以重点保障。2024年,xx省级部门新增科技专项资金2.6亿元,重点用于支持重大科创平台建设,开展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加快推进重大成果落地转化。二是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监测机制,积极引导市县投入。2023年,全省财政科技支出达到134.18亿元,较上年增长22.23%,超过同期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近16个百分点,为推动形成全域科技创新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二)健全科创融资生态体系
一是瞄准科技型企业早期市场融资需求,充分发挥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支持科技创新作用,累计发起设立子基金42只、参股国家级基金2只,总规模超过千亿元,初步形成全生态链股权投资体系。二是运用风险补偿方式,依托8亿元省级中小微企业银行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开发“工信贷”“秦科贷”等金融产品,累计发放贷款685亿元,为超过1万家科技型企业缓解融资难题。
(三)全力深化推广“三项改革”
一是健全支持政策,主动靠前发力,出台《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工作指引》,明确登记管理、分级决策等程序,全省201家单位的10万项成果实现单列管理。二是持续拓宽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推动全省3万余项成果走向市场转化。三是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累计下达1亿元支持开展“三项改革”综合试点,推广“以演代评”支持机制,引导科技人员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企业1572家,逐步探索形成具有xx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四)加快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围绕企业科技难题和重点产业创新需求,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每年安排9亿元支持实施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已攻克重点产业链上489项技术难题,22项技术成果填补国内空白,23项技术成果实现进口替代或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全省主持完成的项目总数和通用项目数量均居全国第二位,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五)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倍增计划
创新财政支持方式,通过直接资助、研发奖补、基金引导等方式,每年安排3亿元,以奖代补支持推进“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推动更多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以上企业、专精特新和科创板上市企业,加快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企业,不断提升企业创新发展能力。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62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07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资金統筹整合力度不够
从横向上看,当前各部门均围绕自身职能出台支持政策,如科技部门主导的瞪羚企业和工信部门主导的制造业企业之间存在不同程度交叉,尚未形成系统集成、层次清晰的政策支持体系。从纵向上看,由于省级与市县政策之间事权划分和责任分担机制还不够清晰,存在项目单位需要同时按照省、市标准多次申报的情况,造成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叠和低效重复。
(二)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有待加强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行先建后补模式,地方需先期进行大量资金投入,具备一定基础后,通过国家考核再纳入国家支持体系。xx现有资金投入力度弱,重大战略科技平台布局建设偏少,仅有国家分子转化医学等6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xx布局,国家实验室尚属空白,与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差距明显。
(三)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仍需提升
“三项改革”后,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明显加快。但部分部属高校反映,受体制机制制约,教育部等上级主管部门没有明确的支持文件,其担心在国有资产流失等方面受到巡视、审计的追责问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转化成果的积极性。同时,受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和xx产业结构等因素影响,每年有大量的科技成果流出,呈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状况。
(四)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有待强化
xx省龙头企业、骨干企业、新兴互联网企业数量较少,能够担负起牵头组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领军企业不足。中国企业联合会发布的2023年中国大企业创新100强中,xx仅1家企业上榜;中关村论坛年会发布的《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2024年)》中,369家独角兽企业,xx也仅有1家企业上榜;全省企业研发经费占比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
(五)创新发展生态仍需完善
科技金融发展比较薄弱,在支持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企业时,存在信息不对称、服务同业竞争严重等问题,尚未根据科技企业种子期、成长期等不同发展阶段,精准匹配差异化、组合式的股贷债保联动金融工具。全省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管理人共计179家,管理规模1129.37亿元,仅占全国1.48%、0.79%,与湖北、四川、安徽等周边省份存在较大差距。
三、下一步思路举措
(一)总体思路
从科技创新规律出发,按照“健全五项机制、抓好五项任务、实现五项突破”的总体思路,健全统筹衔接推进、投入稳定增长、科技金融赋能、资源开放共享、科研绩效评价“五项机制”,着力抓实支持高质量基础研究、高标准技术攻关任务、高效率成果转化、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层次内外联动“五项任务”,实现战略科创平台建设、场景驱动产业创新、全面深化“三项改革”、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创新人才高地建设“五个突破”,推动xx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和新质生产力阵地,为谱写xx新篇、争做西部示范注入强大动力。
(二)健全五项机制
一是健全统筹衔接推进机制。充分发挥省委科技委牵头抓总、统筹协调职能,建立重点任务清单化、闭环化管理制度,抓好各类支持科技创新政策一致性评估,推动财政、科技、教育、产业、人才、金融等政策贯通衔接。加大省级与市县协同力度,合理划分省级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适度强化省级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科创平台建设、高端人才引育等方面投入力度,引导市县将更多资金投入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区域创新等领域。
二是健全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资金统筹整合力度,持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整合省级科技发展专项、基本建设专项、重点产业链专项等资金,向发展新质生产力聚焦,构建点面结合、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投入保障机制。积极推进省级财政科技经费分配管理机制改革,综合运用直接补助、以奖代补、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方式,推动科研经费与任务需求紧密衔接,全面提升科技投入效能。
三是健全科技金融赋能机制。充分发挥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撬动作用,加快壮大种子、天使早期投资,构建新兴未来产业发展基金集群,精准服务高质量产业体系建设。加大政府性融资担保支持力度,推动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加快落地。运用风险补偿方式,强化政银合作,让银行敢贷、愿贷、能贷、会贷,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四是健全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发挥xx科创资源富集优势,创新财政支持方式,聚焦科研设施、科学数据等科研资源共享需要,运用科技创新券,加强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在更大范围实现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支持布局建设一批示范性、智能化服务平台,对财政资金购买的科技资源,实行购置前审查、评估和查重,切实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五是健全科研绩效评价机制。充分利用“财政云”等信息化手段,加快建立符合科技特点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根据科研规律特点开展分类评价。强化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对绩效评价优秀的项目单位,在后续项目支持等工作中给予倾斜。对因科研不确定性未能完成项目目标的予以免责,真正消除科研人员后顾之忧。
(三)抓实五项任务
一是抓实支持高质量基础研究任务。统筹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和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围绕xx能源与化工、电子信息等领域产业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吸引和集聚全国优势科研力量破解xx发展难题。加大省级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支持力度,设立前沿探索项目,发挥青年人员科研生力军作用,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二是抓实支持高标准技术攻关任务。加快探索财政支持新型举国体制的xx路径,大力推动“政产学研金介云”跨组织管理协作,分类实施政府主推的有组织创新、高校院所主导的原始创新、企业为主体的集成创新。持续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机制,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机制,深入挖掘企业发展需求,凝练技术攻关方向,以产业“出题”驱动科技“答题”,加快破解一批产业链“卡脖子”难题。
三是抓实支持高效率成果转化任务。围绕重点产业链和产业技术细分领域,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加快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为科技成果提供价值挖掘、中试熟化和二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15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