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涉企“指导-处罚-帮扶”全链条闭环监管机制的实践和思考
政务服务增值化,是全面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重要举措。如何通过创新监管机制来提升营商环境,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近年来,X市在探索构建涉企“指导-处罚-帮扶”全链条闭环监管机制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本文将详细阐述这一机制的实施背景、具体实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一、背景与意义
去年以来,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下,X市经济发展依然稳健前行。2023年,GDP高达X亿元,稳居XX市第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了X亿元,同比实现X的增长。X市产业结构丰富,涵盖机械制造、化工、影视文化、建筑以及木雕家居等多个领域,行业的发展状况各具特色,所面临的监管挑战也各不相同。
传统的监管模式过分依赖于现场检查,使得实时监控和动态管理变得困难重重,效率低下,容易形成监管的真空地带。企业往往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改进的动力,难以培养持续的合规意识。此外,传统的监管措施缺乏应有的系统性和连贯性,难以构筑起有效的监管闭环,往往只针对单一问题进行处理,却忽视了全面监管的重要性,从而使得监管效果难以持久。
通过全链条闭环监管,政府部门可以主动介入,指导企业合规经营,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避免企业因违规操作受到处罚,从而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闭环监管机制实现从指导到处罚再到帮扶的全流程管理,有助于提高政府监管的效率和质量,确保政策落地生根。该机制不仅注重处罚,更重视帮扶企业整改提升,促使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升合规水平,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探索与实践
(一)加强队伍建设,构建全链条闭环监管协同机制。一是组建专业指导服务团队。X市挑选熟悉执法业务,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解决行政执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具有较强的认识分析能力的成员。截止目前,团队成员涵盖1+6执法部门和相关监管部门,共计X余人。二是制定并实施周密培训计划。举办指导能力强化班,采用“理论授课+现场实操+分组研讨”的复合形式,开展跨部门联合培训等多元化方式,实现执法业务常态化培训,提升指导的专业与精准。实行分类分级测试体系,定期开展模拟指导练兵,在实战中锤炼执法人员的指导能力与业务水平。截至目前,共开展培训X次,覆盖X万余人。三是完善执法监管协同机制。面对前端监管与末端执法“脱节”情况,全力整合监管力量和执法力量,打造执法监管衔接体系,先后制定林业、水利等重点领域执法监管协同制度,明确线索受理、事实认定、线索移送、案件查处及后续整改等方面处置流程,压缩案件办理时间。
(二)坚持数字引领,推动全链条闭环智慧执法。一是推出“预约式”指导服务。洞察企业风险防范之需与执法扰企之困,创新推出“预约式”指导服务,并搭建“XXX”线上预约平台。市场主体可按需“预约点单”,政府部门则“组团服务”,共同助力企业高效识别、防范及纠正违法违规行为。至今,已针对红木家具、影视文化、建筑业等特色产业,精心编制行政指导手册,梳理出X类X大项服务事项,供经营主体对照“点单”。二是拓展执法监管“一件事”。聚焦企业反映较多的实事问题,结合行业、地域特点,探索推进成品油、红木企业、有限空间等X个“监管一件事”场景应用。同时,建设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及“企呼我应”平台,接入X个涉企法治服务重点应用,实现服务事项在线闭环解决。今年已跨部门办结涉企服务事项X件。三是“一中心”赋能指挥。依托社会治理中心,联动“基层智治系统”“数字城管”等平台,搭建覆盖全市域的行政执法指挥中心,针对企业全量归集物联感知、投诉举报、网格巡查等线索来源,配套建立督办通报、线索分派、态势分析等X项机制,打造市县乡一体化行政执法指挥体系。
(三)聚焦企业有感,优化全链条闭环法治环境。一是“综合查一次”深化跨部门联合监管。统筹管理本区域行政检查计划,坚持“管住风险、无事不扰”,落实“综合查一次”,压减重复或不必要的行政检查。深入推行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联合抽查。截至X月末,我市已高效完成跨部门双随机联合检查X次,成功减少企业干扰X次,检查频次降幅达X,而问题发现率则显著提升X。二是“亮码检查”引领涉企执法规范化。检查过程使用亮码检查,通过全流程在线运行、留痕追溯及实时监督,解决多头、重+复及随意检查等痼疾,将对企业正常运营的干扰降到最低。现场检查后,被检单位能对检查过程进行客观评价,形成良性互动。检查次数超过标准,检查系统会迅速发出预警,确保问题能够“码”上发现、即刻处理。三是“联合促改”精准帮扶降成本。为高效处理专业性强的行政处罚事项,X市构建规范化流程。清晰界定整改标准及步骤,引导企业以最低成本及时纠正违法行为。深入推进企业信用修复工作,创新实施“三书同达”机制,引导企业明晰违法缘由、纠正错误行为,预防同类问题再次发生。
(四)落实法制保障,提升全链条闭环执法专业水平。一是“简案快办”跑出案件办理加速度。对部分案情简单、违法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社会影响小的普通程序案件,通过简化取证方式和优化审核审批手续等措施快速办理。“简案快办”优化了取证方式和审批流程,实现案件快办快决,大大缩短办案时间,提升行政执法质效,有效避免案件当事人来回奔波等情形。二是推动基层法制审查全覆盖。整合全市执法力量,组建多部门、多层级的案件审查协同中心,协同审核重大执法案件,提升执法专业性。全面制定乡镇法制审查流程,建立重大决策事项合法性审查机制,统筹使用乡镇行政编保障基层专业力量,已实现X个镇街法学专业背景法制员全配备,推动审查工作向镇街延伸覆盖。三是深化行政执法规范。在《XX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关于印发修订后行政处罚自由裁量相关制度的通知》基础上,围绕立案条件、证据清单、取证方法等关键要素,重点确定自由裁量标准等的具体适用,规范执法办案。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推进重大案件集体讨论制、案件互评互查制等工作制度,实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三、存在的问题
(一)预约式行政指导有待深化
目前服务项目相对单一,且主要集中于特定领域,难以吸引更多企业的关注。同时,许多企业主动申请检查积极性不高,担心主动预约会增加违法行为被发现的风险。特别是当涉及到安全生产和环保等敏感问题时,企业更是顾虑重重,担心事后受到处罚。
(二)执法检查计划统筹难
由于缺少有效的线上检查计划统筹模块,目前行政检查计划统筹主要依靠人工进行,且仅能根据检查事项进行统筹,无法针对具体的监管对象进行整合,导致计划统筹效率较低、精准度不高,少数部门创建检查任务还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由于应急突发、专项性监督大量存在,对于已按年度检查计划履行检查职责,仍发生责任事故情形的容错免责机制尚未建立健全,部分线下检查难以避免。
(三)部分领域监管标准不一致
一些职责交叉领域或新兴领域“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还不够明确,容易出现监管规则不明、监管标准“打架”问题。比如光伏缺少统一的建设标准,光伏建设类型层出不穷,不仅影响美观,还存在安全隐患;另外产生含挥发性有机物废气的生产和服务活动场所,环保部门要求关窗生产、减少废气排放,应急管理部门要求开窗生产、防范爆炸风险,让企业无所适从。
四、下步举措和建议
(一)深化预约指导服务
1.加强统筹,完善指导机制。发挥好执法办统筹指挥作用。落实预约指导流程,完善预约项目,常态化开展联合指导,优化专业服务团队。同时加强宣传,向经营者介绍开展预约式指导服务的服务事项和操作流程,提高市场主体认知度。建立健全容错免责机制。保障一线执法人员权益,建立健全指导服务下的容错免责机制,进一步明确执法人员按照指导服务指南完成指导要求的,出现事故事件等不被追责问责。2.加强宣传推广,提升互动率。强化企业端的宣传推广,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预约式指导”工作,加强工作培训,让企业主和执法队员充分了解、加强认同感;同时,进一步完善预约平台,拓宽执法监管公众参与途径,切实让行政相对人可通过扫码,即可实时了解预约检查的具体情况,切实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二)统筹执法检查计划
1.优化前端检查,提升统筹力。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15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