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七一”党课讲稿范文 (2)

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七一”党课讲稿范文
同志们: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的重要日子。站在党旗下,看着胸前的党徽,我和大家一样,心里既自豪又沉重——自豪的是我们党历经百年风雨依然朝气蓬勃,沉重的是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肩头的责任更重了。今天,我不想照本宣科讲大道理,就想和大家唠唠“家常”:咱们从哪儿来?现在在哪儿?将来要往哪儿去?这些问题,不仅是党的“大命题”,更是咱们乡镇党员干部的“必修课”。
    一、从“土坷垃里的红船”说起:咱党的根,从来都扎在群众堆里
    我是土生土长的本乡人,小时候听爷爷讲过一个故事:1947年冬天,解放军的工作队开进咱们镇,住在村东头老张家的土坯房里。那时候缺吃少穿,战士们宁肯啃冻硬的窝窝头,也不拿老乡一把米;帮着老乡挑水扫院,走的时候还把破了洞的被子留给没棉絮的老人。爷爷说:“那时候就觉得,这支部队和别的‘官’不一样——他们的命,是和老百姓捆在一块儿的。”
    这就是咱们党的“根”。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党始终是“穿粗布衣的干部”“蹲田埂的党员”。咱们镇的老党员王大爷,今年87岁,党龄65年,他常说:“我入党那天,支书拉着我的手说,‘党员不是戴个徽章就高人一等,是要比别人多扛一担粮、多修一段路、多哄一家娃’。”这句话,我记了20年。
    这些年,咱们镇的变化大家有目共睹:曾经的泥巴路变成了柏油路,漏雨的村小盖起了新教学楼,荒废的山坡种上了果树,贫困户家家有了产业。但更让我感慨的,是去年暴雨抢险时,30多名党员主动站出来,在泥水里泡了三天三夜,用身体筑起堤坝;是张庄村老支书李大哥,退休后带着村民挖水渠,手背裂得像老树皮,却笑着说“能让地喝上水,值”;是咱们的驻村干部小周,为了帮村里谈成香菇合作社,跑了27趟县城,把招商局长的电话都打“热”了……
    同志们,这就是党的“传家宝”——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扎在土里的脚印;不是写在纸上的承诺,而是刻在群众心里的信任。咱们作为乡镇干部,离群众最近,也最能体会:群众认的不是“官架子”,是“掏心窝子”;信的不是“空口号”,是“实在事”。
    二、“烟火气里的大考”:现在的咱们,正站在乡村振兴的“最前沿”
    上个月,我跟着县调研组走了7个村,有几个场景让我睡不着觉:
    一个是在西沟村,78岁的赵奶奶蹲在门口剥玉米,我问她:“孩子们都在哪儿?”她说:“老大在东莞打工,老二在县城送外卖,就剩我和老伴守着3亩地。”风一吹,老人的白发飘起来,和玉米叶一起晃。
    另一个是在东岭村的合作社,年轻的负责人小吴拉着我看刚摘的草莓,高兴地说:“今年能挣20万!”可转身又叹气:“就是缺技术员,要是有个懂大棚管理的专家,产量还能翻一番。”
    还有在镇卫生院,前几天有位大娘来看病,攥着医保卡说:“闺女,这药能不能便宜点?俺儿子刚还完房贷,手头紧。”
    这些场景,都是咱们当前的“考题”——乡村振兴不是“涂脂抹粉”,是要解决“谁来种地”“怎么致富”“病了咋办”这些“扎心”的问题;不是“一刀切”搞工程,是要让老人有依靠、年轻人有盼头、产业有后劲。
    我常想,咱们乡镇干部的“能力清单”该怎么列?不是看会开多少会、写多少总结,而是看:
    第一,能不能“弯下腰”听真话。上次去北坡村调研,有个老党员拽着我衣角说:“书记,咱村的排水沟夏天积水,你别光看村部的展板,去后巷看看。”结果我们打着手电筒走了半里地,发现排水沟被垃圾堵了半人高。后来我们组织党员清淤,群众自发送来绿豆汤。这说明什么?群众的“牢骚”里,藏着最急的需求;田埂上的“闲扯”里,有最真的办法。
    第二,能不能“硬起肩”扛难事。咱们镇的养牛产业,刚开始没人敢试,是党员老周带头把自家的宅基地改成牛棚,赔了3万多块钱,咬着牙说“我是党员,失败了我兜底,成功了大家跟着干”。现在,全镇养牛户有120户,年利润超500万。这就是党员的“样子”——困难面前先上,好处面前后让,风险面前先扛。
    第三,能不能“沉下心”干实事。前几天,我翻到1983年的镇志,上面写着“力争5年内通柏油路”。结果修了8年,因为没钱、没技术。现在咱们修一条路,几个月就能通车。但为什么群众的满意度没跟着“涨”?因为他们想要的不只是路,是路通了之后,农产品能卖上价;是路两边能建工厂,年轻人不用往外跑;是路上能跑校车,娃娃们不用天不亮就摸黑上学。这就要求我们干工作不能“做完就行”,得“做好才行”,得把事办到群众的心坎里。
    三、“咱村的党员该啥样”:从“我”做起,把党旗插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上个月,我参加了老党员张爷爷的追悼会。他临终前说:“我没别的要求,就是希望你们把村东头的机井修好,别让地里的玉米再旱死。”出殡那天,全村100多口人自发来送,队伍从村头排到村尾。这让我明白:党员的“分量”,是群众用眼泪和信任“称”出来的。
咱们镇有487名党员,每一个都是一面旗。但我也得说实话:个别同志的“旗”有点“褪色”了——有的觉得“年纪大了,干不动了”,开会不来、活动不参加;有的觉得“村小官小,没必要较真”,群众来办事,推三阻四;有的觉得“政策太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11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