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
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交出更加优异的答卷
所谓政绩,是指领导干部在任期内履行相关职务取得的工作成绩和贡献,是干部德才素质的综合反映,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领导干部身上的具体体现,更是衡量领导干部履职尽责、干事创业的一把标尺。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不仅影响到领导干部自身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兴衰。实现党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必须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地搞现代化建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强调,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工作机制。这是充分总结运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领导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是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于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忠诚履职、担当实干,意义重大、十分必要。
今天,围绕《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向大家做个汇报交流,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绩观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要求“每个部门、每个单位、每个党员的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建设和改革的大局”;在福建工作期间,倡导“滴水穿石”精神、“弱鸟先飞”意识,不搞上任伊始“烧三把火”,也不搞“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在浙江工作期间,强调“树政绩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谋利益”“要甘于做铺垫之事”“积小胜为大胜”;在上海工作期间,要求各级干部始终坚持执政为民,“要多干群众急需的事,多干群众受益的事,多干打基础的事,多干长远起作用的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党员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员干部政绩观问题,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的重大问题。
在十八届二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繁重任务,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一定要按照中央要求,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积极进取,奋发有为,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功成不必在我,不是说消极、怠政、不作为,而是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做显绩,也要做潜绩,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经过历史沉淀后真正的评价。”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推动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思想、见行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2023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以主题教育为契机,教育引导广大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本领。2024年3月1日,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总书记要求年轻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本领,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总书记的讲话既是响鼓重锤,又是如山号令!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工作指导性。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重要论述精神贯彻落实好。
二、深刻领会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绩观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推进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确保党长期执政,深刻阐明了政绩观与人民观、历史观、发展观、事业观的内在逻辑,深刻回答了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的重大课题。我们必须从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中心任务的高度深刻领会其丰富内涵,进一步增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人民观是正确政绩观的价值原点,必须当好为民的“挖井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事创业一定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我们党是人民的党,坚持人民至上既是百年大党铸就辉煌的价值源头,也是正确政绩观的价值原点。习近平总书记是从人民中走出来的人民领袖,治国理政方方面面始终贯穿人民至上的鲜明立场。体悟习近平总书记的真挚为民情怀,感悟“政绩为谁而树”的真谛,就是要把为老百姓办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第一标准,用群众的“脸色”检验政绩的“成色”。
历史观是正确政绩观的逻辑起点,必须当好历史的“铺路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功成不必在我并不是消极、怠政、不作为,而是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沉淀后的历史是评价政绩最好的镜子,也是最客观的尺子。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只有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用正确历史观涵养正确政绩观,把发展急需、安全急用、群众急盼的事办得立竿见影,把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的事干得厚重扎实,才能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发展观是正确政绩观的现实落点,必须当好发展的“拓荒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政绩观说到底要体现到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实践中,体现到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实绩中。只有以正确政绩观校准发展观,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才能避免走入“平庸之路”“失衡之路”“透支之路”“封闭之路”“分化之路”。
事业观是正确政绩观的实践基点,必须当好事业的“追梦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必须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来不得半点虚浮”。做事还是作秀、务实还是务虚,既检视事业观,也折射政绩观。只有把正确政绩观统一于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之中,真抓敢抓、善抓常抓,才能创出硬邦邦的真业绩、交出响当当的“成绩单”。
三、准确把握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科学方法
政绩观错位,抓落实就会出现偏差。领导干部在抓落实过程中,有的大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有的盲目蛮干、不按规律办事,有的竭泽而渔、急功近利、举债上项目,有的投机取巧、虚报浮夸、搞花架子等等,看似也是在抓落实,甚至干得热火朝天,但效果与党的要求、人民期待大相径庭,群众没有得到实惠或者得到的实惠不多,付出的代价却很大,甚至牺牲了子孙后代的利益。其中折射的就是领导干部政绩观错位,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用到为自己树形象、谋升迁,甚至是谋取私利上了,而不是用来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贵州省政协原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再勇被双开通报中就指出,李再勇丧失理想信念,背弃初心使命,政绩观扭曲,权力观错位,严重背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不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大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2013年到2017年,李再勇担任六盘水市委书记期间,推动兴建了23个旅游项目,其中有16个项目已被贵州省列入低效闲置项目。而李再勇当初为了建这些项目,不顾当地财政实际承载能力盲目举债,仅债务利息一项就给国家造成了9亿余元的重大损失。他主政六盘水的三年多里,当地新增债务达1500亿余元,从2013年到2017年债务增长率超300%,给当地留下了极其沉重的包袱。之所以形成这种局面,原因在于李再勇想的不是当地的发展,而是自己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贯穿了对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为党员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提供了科学方法论。无论作决策、定政策,还是抓工作、促落实,都要牢记在心、细照笃行,努力用“唯实”的尺规绘就“无憾”的蓝图。
注重把握“三对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政绩观的辩证思维和实践要求。把握好“上”和“下”的关系,深刻认识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统一的,对上负责、对下负责都要统一于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统领发展,决不做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把握好“有”和“无”的关系,把干事担事作为从政的价值所在,作为创实绩、树政绩的根本所在,恪尽职守、担当作为,迎难而上、敢于斗争,防止拈轻怕重、躺平甩锅、敷衍塞责、得过且过等消极现象,以“有我”的担当和“无我”的境界书写时代答卷。把握好“近”和“远”的关系,把近施和远谋结合起来,一棒接着一棒跑、一任接着一任干,立足当下但不只顾当前,着眼长远但不好高骛远,以雷厉风行的作风和久久为功的韧劲,踏踏实实把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注重做到“三要三不要”。政绩观是一面镜子,映射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常常照镜自省、时时躬身践行。要为人民谋福利,不要为个人争功劳。牢记政绩是勠力实干的实绩、不是居功自傲的资本,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干一切工作都要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全心全意而不是三心二意,“造福一方”而不是“造势一时”,真正把政绩留在“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要为全局添光彩,不要为个人谋利益。不谋私利才能谋根本、谋大利,必须眼中有大我、胸中装大局、脚下行大道,谋划发展算大账不打小算盘,干事创业守大义不耍小聪明,以“计利当计天下利”的格局走好每步棋、服务一盘棋。要为从政守名节,不要为个人赚名气。把名节作为立身之本,视名节大于天、视名利淡如水,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名节和操守,守住对党忠诚的大德、造福人民的公德、严以律己的品德,永葆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创造经得起检验的真绩实绩。
注重防止“八种倾向”。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既是“终身课”,也是“实践课”,必须把实践作为最好的课堂,坚定方向、把准导向、防止偏向。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总则中,新增了“切实践行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的要求。第五十七条明确了对党员领导干部政绩观错位,违背新发展理念、背离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处分规定,将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行为由原本界定为违反群众纪律调整为违反政治纪律,并规定对该行为从重或者加重处分。一要防止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倾向,牢记最快的脚步是坚持、最好的状态是务实,涵养“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胸襟,真正把功在当代、利在长远、惠及子孙的事干到群众心坎上。二要防止盲目蛮干、不按规律办事的倾向,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把握规律,“有多少汤泡多少馍”,不作超越阶段的决策,不定脱离实际的政策,不干背离群众意愿的事情,不能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三要防止“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的倾向,不搞贪大求洋的“大工程”、哗众取宠的“大运动”、赔本赚吆喝的“大场面”,不能外面一团花、里面豆腐渣,不能让“形象工程”毁了形象、“面子工程”丢了面子。四要防止“装样子、搞花架子”的倾向,不能说起来漂亮、喊起来响亮、做起来挂空挡,杜绝口号式、表态式、包装式落实的做法。五要防止投机取巧、虚报浮夸的倾向,对党忠诚老实、光明磊落,既报喜又报忧,不搞粉饰门面、精心包装的“数字政绩”“虚假政绩”。六要防止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倾向,坚决摒弃以破坏自然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决不要带血的GDP,守住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七要防止“按下葫芦浮起瓢”、留下后遗症的倾向,对风险隐患精确定位、精细处置、精准拆弹,不能把搞定当稳定、摆平当水平、妥协当和谐,避免“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八要防止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的倾向,立起既看一时更看一贯、既考显功更考潜功、既重面子更重里子的考核“风向标”,杜绝看片子、看稿子的虚把式,以正确的考核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
四、认真落实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实践要求
新时代新征程,面对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擦亮政绩观这面镜子,把为人民幸福而奋斗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真抓实干、善作善成,不折不扣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以党性坚强为魂,树牢与党性立场相一致的政绩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性。只有党性坚强、摒弃私心杂念,才能保证政绩观不出偏差。”党性是党固有的本质属性,是党的理想信念、根本宗旨、初心使命的综合。只有党性坚强、摒弃私心杂念,才能防止政绩观扭曲偏向。那些经得起检验的政绩,都源于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的务实行动。我们必须从政治上认识、把握和落实,把树牢正确政绩观的要求体现到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上。我们还要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筑牢防范“政绩冲动症”的思想堤坝,以坚强党性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做到一心向党、一心为公,把全部心思和精力放在为党和人民干事创业上。
坚持以为民造福为本,树牢与人民利益相吻合的政绩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为民造福的政绩观源于我们党的初心使命和根本宗旨,既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红线,也是党员干部必须坚守的根本价值取向。哪里有人民需要,哪里就能做出好事实事,哪里就能创造业绩;业绩好不好,要让群众当阅卷人,由群众来评判。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将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用心用情抓好“衣食住行”的基本民生、满足“安居乐业”的多样民生、兜牢“安危冷暖”的底线民生,以为民造福的“好把式”赢得群众的好口碑。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要,树牢与新发展理念相符合的政绩观。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强调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红绿灯”,强调“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这既是推动发展理念变革的科学指导,也是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行动指南。我们必须自觉以正确政绩观的“引擎”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列车”,更好推动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切实增强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只重安全不重发展、只抓发展不抓安全都不是正确的政绩观。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运用正确政绩观把握事物本质、发展规律、政策尺度,从源头上、根本上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坚持以真抓实干为重,树牢与“真出业绩、出真业绩”要求相匹配的政绩观。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我们要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
同志们,美好蓝图已经绘制,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需要突破。新征程上,我们要从服务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本领,提升“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增强“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担当,发扬钉钉子精神,脚踏实地、锐意奉献,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交出更加优异的答卷!
今天党课交流到此为止,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11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