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心得体会300字(个人心得体会100字)

个人心得体会300字(个人心得体会100字)

个人心得体会300字(个人心得体会100字)

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的反思

文/小莲

我们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产物,我们的身心成长都是以时代为背景的。人的成长离不开其所处的时代、所处的文化背景,加上个人之身心素质和后天经历、家庭环境影响等,这些共同塑造了这个人现在的身心。而内在身心结构又会影响外部世界,一个人内在有什么,必然体现在外部世界。我们人生的每一步,考学、就业、结婚、生子,都是我们主动选择的结果。这个世界没有所谓的命定之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身心和命运的主宰者。《家门没上锁》有一句话:“生活和人生不是我们要求它应该是什么,它就是什么的;而是我们赋予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这种赋予是你内在的真实流露,你所表现出来的生活和人生是十分忠实你内在的存在的,它从不对你撒谎,你内在是什么,不需要向内看,只要来看一看你以前的人生和现在的生活就明白了。”[1]

以现有内在存在为基础展开人生画卷,我们普通人真的能书写好自己的一生吗?大多数人一生都没有机会接受关于成长人性和彰显德性的教育,他们也不懂反观人生,不知道衡量人生正确与否的尺度是什么,一生过得很懵懂,呈现飘摇与不安。

回顾我的人生成长经历,在没有学习生命科学之前,我就处于这种懵懂状态。《以心传心》在讲儒家的“凡圣观”时,提到气偏质劣谓之“凡夫”。“气偏”就是杂而不纯,偏而不周。“偏”就会产生两种结果:一是影响生理,总是会出现种种疾病;二是影响精神。[2]每个普通人出生都会受其影响。我个人觉得自己的身心基础并不是很好:从小就表现为做事不认真,做什么事都浮皮潦草,上学时学习成绩一般;此外还有虚荣、争强好胜、嫉妒他人等劣根(自我与五毒)。同时,我也有一些优点,比如为人善良,待人真诚。后来,我明白这两点是我能改写命运的那一点灵光(善良和真诚就是我那未泯的良知和心性)。

我后天的成长环境非常粗糙。妈妈爱我的时候,对我的衣食住行给予了无微不至的照顾;但另一方面,妈妈没有文化,她生气的时候几乎是没有理智的,什么话解气就骂什么。小时候,我常常觉得自尊心被爸妈无情地羞辱着。对于父爱,我好像也是长大成人后才慢慢感受到的。从小到大,我在父母那里几乎没有获得过任何心理上的支持。

个人心得体会300字(个人心得体会100字)

我父母是生于五十年代的人,农民的后代,父亲是工农兵大学生,母亲是普通家庭女性,父母身上有着在那个年代下长大的人的特有烙印。一方面有中国传统文化里的朴实和很强的家庭责任感,另一方面由于身处文化沙漠,他们的身心没得到中国文化的滋养。正如《新国学宣言》所言,自满清实行文字狱到清末民初打倒孔家店,再到建国后的十年浩劫,中国文化被无情地扼杀,历时达三四百年之久。中国人不知中国文化已非一辈两辈,失去中国文化滋养润泽已达十辈二十辈之久了。这几百年,国人是很可怜的,大家不知道人生对错的标准,没有可循之法,每个人都成了命不由己的一叶小舟,任由海上的狂风大浪吹打。

我和我的家庭是千千万万普通中国家庭的缩影。我父母一方面有中国传统文化里的朴实和家庭责任感,同时由于身处文化沙漠和自身的气偏质劣,加上来自他们家族的影响,来自社会环境的影响,来自所处时代文化的影响等因素,塑造了我现在的身心。回顾我未学习东方圣学时的身心,就是四个字“气偏质劣”,就是一个命运不能自主的普通人。

人有三性:生物性(兽性)、人性和德性。人不仅有生物性成长需求,还有人性、德性成长需求。人是文明文化的产物,文明文化能够塑造人(身心、人格、境界、智慧等等)。因此可以说,我们接受了什么样的文明文化,就会有一个与之相应的人生。

一个人如果不知圣学,就难以成长人性、彰显德性,这个人的身心一般会处于生物性阶段(如果所在家族有诗书传家的传统,这个人努力学习,可能会达到人性的初级阶段),此时他的见地、境界、智慧、学养等都不足。未学圣学时,我对人生的理解,对自己的理解都是极为混沌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是极其幼稚的、肤浅的、浅显的、苍白的。我没有读过大学,很早就参加了工作。长到十八岁,对于人生该如何走,父母和周围人向我传递了他们认定的人生之路。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没读过多少书的我,觉得这就是人生。我依此开始了自己的人生,按照父母认可的标准就业、结婚、生子。复杂的现实,犹如一块试金石(也是一块炼金石),面对家庭的矛盾、社会的诱惑,我当时那幼稚的身心显得不堪一击。当时的我没有智慧、没有能力看清周遭的问题,在组建家庭后,家庭矛盾接踵向我袭来。

未学圣学时,我这个从小被父母在衣食住行上照顾得很好的小女孩,将人生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在寻找人生幸福的路上,我走过了一段弯路。我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因此也受社会的思潮影响堕落过,迷茫过,在深夜痛哭过。

个人心得体会300字(个人心得体会100字)

在人生最迷茫的时候,我接触到了传统文化经典。我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每天诵读,坚持了六年。现在回看那几年,我的身心唯一与此前不同的是,之前奔驰在外的心开始内收了。

2016年,我经历了一次人生挫折,开始彻底反思自己。同年,我开始学习生命科学,至此,生命的成长正式开始!从2016年到现在,我几乎每天都在学习潘麟先生的讲学视频,或者参加读书会读新国学系列经典著作,其间,身心经历了一次次革新、再生(成长蜕变),我深入洞察自己,层层反省、觉知,真实慢慢浮现。先生犹如我的再生父母,重塑了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给了我人生的纲骨。通过学习,我明白了什么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虽然我这个平凡人的生命成长过程一言难尽,但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变化,随着身心素质、境界的提升和般若智慧(良知、德性之知)的彰显,如今再处理家庭、事业等方面的种种事情,我不再受束于其中,变得轻松了。现在困惑我的事情越来越少了,因为我对人事物都能给出最准确的判断,人生变得更加通透,身心自然也越来越健康。

潘麟先生曾经说过一段话,大意是:一个没有被“终极关怀缺失症”折磨得体无完肤的人,断然不可能真心修行。我就是一个曾被终极关怀缺失症折磨得体无完肤的人,人生到了至暗状态。回看当时的自己就像一个乞丐,天天在向外乞讨幸福。如果现在让我总结是什么救了自己,那就是我天生的那一点善良和真诚。尽管我有很多人都具有的劣根性,但我还算是一个比较善良和真诚的人。这几年坚持每天用一定时间来学习生命科学,我绵绵不绝地吸收着东方圣学智慧,用圣学智慧滋养着自己心灵的成长。从2016年到现在,我真的做到了学习不断,成长不断。我觉得自己的人性已渐渐达到了成熟饱满,对于人事物,我都能作出正确的判断,给出正确的回应与抉择,在家庭中、工作中自然变得更幸福。

中华十六字心法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释义为:经过长期而持续的身心修养与实践,“惟危”的“人心”被切实而有效地净化、升华而回归于“惟微”的“道心”之中,完成了由人向圣的升华,彻底而圆满地实现了人生的核心价值与意义——实现终极关怀,实现生命(“道”或曰“道心”)内含之真善美的全然彰显(或曰“觉醒”),完成了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赋使命与责任。[3]

个人心得体会300字(个人心得体会100字)

在《生命不可缺少的成长三部曲》视频中,潘麟先生告诉我们:人生应尽的第一责任和使命就是成长,成长是我们作为人的第一使命。成长分为身、心、灵三类成长,分别对应着生物性、人性和德性的成长。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生物性的成长和成熟,是人性成长的良田;人性的充分成长与展开,是德性彰显之良田。

人之生物性与人性,对应着中华十六字心法中的“人心”;人之德性对应着“道心”。人之生物性与人性,具有种种局限性,制约着和影响着我们的人生选择。“人心”如此惟微,每个人的意识模式都缘于后天的经验智慧,此模式一旦僵化、结牢,与之对应人生就十分危险了。因此,我们需要从后天返先天,通过长期而持续的身心修养与实践,使“人心”净化、升华、回归于“道心”之中,完成了由人向圣的升华。做此内圣工夫,需要我们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般。

今天的我将惟道是从。东西方圣人都认识此“道”,陆九渊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东南西北海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陆九渊集》卷二十二《杂说》)“道”即为真理,即为心性。我是多么幸运,如在大海中的盲龟遇到浮孔,找到了心安之处,找到了人生归途。


注:

[1] 潘麟:《家门没上锁》,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第255页。

[2] 参见潘麟:《以心传心》,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第35—36页。

[3] 潘麟:《〈中庸〉心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21,第36页。


近期全国课程资讯

关注“东方生命研究院”微信公众号,在公众号底部菜单栏的“新国学”——“阳明心要公益课”中查询全国各地的阳明心要公益课。儒家经典公益课——阳明心要全国课程信息

欢迎就近参加,欢迎推荐朋友参加!

更多精彩分享

(点击蓝字“链接”进入查看)

“阳明心要”公益课学习心得汇总「链接」

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下方蓝字进入链接查看精彩视频)

新时代的阳明心学:第一集

新时代的阳明心学:第二集

《〈中庸〉心要》简介

个人心得体会300字(个人心得体会100字)

关注“文明在斯”微店,即可购买《〈中庸〉心要》单本著作或新国学经典套书(含《〈中庸〉心要》)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图片版权归东方生命研究院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获取授权,欢迎转发。

更多精选文章、公益视频和课程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东方生命研究院,头条号:生命之科学。

潘麟先生最新著作连载请关注头条号:东方生命研究院。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9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