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篇)在2023年人民日报人民观点第二季度文章汇编

在2023年人民日报人民观点第二季度文章汇编(25篇)
目 录
1.“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人民观点) 2
2.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人民观点) 6
3.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人民观点) 10
4.秉承“和平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观点) 14
5.锤炼品格强化忠诚(人民观点) 18
6.激扬“创新性”,书写中华文明新的辉煌篇章(人民观点) 21
7.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人民观点) 25
8.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人民观点) 29
9.坚守“统一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民观点) 33
10.建新功,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人民观点) 37
11.践行宗旨为民造福(人民观点) 40
12.立足“连续性”,坚持走自己的路(人民观点) 43
13.廉洁奉公树立新风(人民观点) 46
14.凝心铸魂筑牢根本(人民观点) 49
15.努力实现蓝天常在空气常新(人民观点) 52
16.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的故事(人民观点) 56
17.强党性,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人民观点) 60
18.让更多山川披绿、林海生金(人民观点) 63
19.实干担当促进发展(人民观点) 66
20.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人民观点) 69
21.学思想,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方法论(人民观点) 72
22.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新发展(人民观点) 76
23.展现“包容性”,保持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人民观点) 79
24.重实践,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人民观点) 83
25.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人民观点) 86

“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人民观点)
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从五个方面深入阐释“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即日起,本版推出系列评论,与广大读者一起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精神要义,更加自觉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编者”
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由文明而思民族,观过去以察未来。在湖南长沙考察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时,***总书记强调“一定要把真理本土化”。在福建武夷山九曲溪畔的朱熹园,***总书记感慨“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河南安阳考察殷墟遗址时,***总书记指出“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在文化的轴线上把握历史、现实与未来,***总书记把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起来,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深入阐释“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强调“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高瞻远瞩的擘画、鞭辟入里的阐述,对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比如,我们党开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与中华文明的民本思想,天下共治理念,“共和”“商量”的施政传统,“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都有深刻关联。再如,我们没有搞联邦制、邦联制,确立了单一制国家形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顺应向内凝聚、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大趋势,承继九州共贯、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中国文化大一统传统。可以说,正是因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我们党才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指引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新时代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两个结合”,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要思想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无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优秀典范,无愧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无愧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立足基本国情,顺应新时代新征程形势任务发展变化的新要求,紧贴亿万人民创造性实践,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把这一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
***总书记强调:“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将中华文明的精华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就一定能焕发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踔厉奋发、一往无前。

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人民观点)
新时代10年,我们推动的改革是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取得的成就是历史性、革命性、开创性的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抓好重大改革任务攻坚克难,加强改革调查研究,加大改革抓落实力度,调动各方面改革积极性,定能推动新发展阶段改革取得更大突破、展现更大作为
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添动力。前不久,作为海南全岛封关运作压力测试的重要内容,加工增值超30%免关税等在洋浦保税港区率先实施的部分政策措施,扩大到洋浦经济开发区试点实施。这是海南自贸港建设蹄疾步稳的具体写照,也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生动缩影。
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XX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5周年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10周年。***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强调:“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任务,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作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把准方向、守正创新、真抓实干,在新征程上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新局面。事非经过不知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改革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改革涵盖的领域愈加广泛、触及利益格局的调整愈加深刻、涉及的矛盾和问题愈加尖锐、突破体制机制的障碍愈加艰巨,继续推进改革的复杂性、敏感性、联动性前所未有。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人到半山,唯勇者胜。“现在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2012年12月,在广东考察时,***总书记话语铿锵。聚焦“为什么改”,创造性阐发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定位和重大意义;明确“往哪儿改”,创造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道路、总目标、价值取向;着眼“怎么改”,创造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攻方向和路线图、科学方法和有效路径……***总书记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强烈的使命担当,观大势、谋大局、抓大事,科学回答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总书记亲自领导指挥下,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打响改革攻坚战,加强改革顶层设计,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面对新矛盾新挑战,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开了崭新局面。
新时代10年,我们推动的改革是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取得的成就是历史性、革命性、开创性的。看深度,财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农村改革等关键领域改革向更深层次推进,我们啃下了不少硬骨头,闯过了不少急流险滩。看广度,避免“碎片化”,善打“组合拳”,注重理清重大改革的逻辑关系,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明显提升。看民生温度,医疗保障、教育均衡、食品安全、清洁取暖……一桩桩“百姓事”,融入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成为改革的关注点、发力点。实践深刻表明,这不仅是一场思想理论的深刻变革,一场改革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也是一场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一场人民广泛参与的深刻变革。放眼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和政党,能有这样的政治气魄和历史担当,敢于大刀阔斧、刀刃向内、自我革命,也没有哪个国家和政党,能在这么短时间内推动这么大范围、这么大规模、这么大力度的改革,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
改革永远在路上。应该认识到,随着我国迈入新发展阶段,改革也面临新的任务,必须拿出更大的勇气、更多的举措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历史是勇敢者创造的。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抓好重大改革任务攻坚克难,加强改革调查研究,加大改革抓落实力度,调动各方面改革积极性,定能推动新发展阶段改革取得更大突破、展现更大作为。
山一程,水一程,改革创新启新程。展望中国发展前景,***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有目标、有规划、有战略,一定会实现。”以改革为先导、向改革要动力,推动改革在新发展阶段打开新局面,我们一定能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人民观点)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完备、全面整体的过程,必须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形成环环相扣、协同联动的制度体系
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才能真正把生态领域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一个成功的环保案例背后,往往有一个关于制度或法制的故事。
卢孝华的家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桥林街道周营村,离长江只有数百米。白天到江边看风景,晚上去江边跳广场舞,已成为她的生活习惯。浩浩江水、绿地花海,让她感到惬意舒心。
遥想多年以前,桥林街道却是另一番景象。在桥林街道的18.9公里长江岸线上,最多时聚集了47家大小船厂,切割、轧钢、除锈、喷漆,既是生产工序,也是污染源头。沿江居民抱怨:“江边呛得睁不开眼,我们是‘滨江不见水,近水不亲水’。”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深刻转变,制度长出“牙齿”。南京编制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全面开展长江岸线专项整治行动,制定并实施《南京市长江岸线保护办法》《南京市长江岸线保护条例》。
不断织密织牢的制度之网,助力船厂变绿地、码头变公园。一段段“生产岸线”变成诗情画意的“生态岸线”,生动印证“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
思想认识到位,行动才能自觉。***总书记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完备、全面整体的过程,必须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形成环环相扣、协同联动的制度体系。要求“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强化制度执行”,提出“对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任何人,凡是需要追责的,必须一追到底”,明确“要严格用制度管权治吏、护蓝增绿”……***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总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强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深刻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机制问题。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定修订环境保护法等多部法律法规,建立实行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全面推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实施生态补偿制度、河湖长制、林长制……在***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生态文明“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今天,河长制带来河长治,一幅幅鱼翔浅底、人水相亲的图画徐徐铺展;日益完善的湿地生态补偿制度,让保护生态不吃亏、能受益的局面渐成常态;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进一步完善,民众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形成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新局面。越织越密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既夯实了保护绿水青山、保障生态安全的基础,也让用制度文明为生态文明保驾护航逐渐成为共识,让美丽中国渐行渐近。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总书记强调:“制度的刚性和权威必须牢固树立起来,不得作选择、搞变通、打折扣。”前不久,第二轮第四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情况公布,一大批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啃最硬的“骨头”,解最难的问题,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自2015年建立实行以来,动真碰硬、攻坚克难,坚决查处一批破坏生态环境的重大典型案件、解决一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释放出“决不能让制度规定成为‘没有牙齿的老虎’”的强烈信号。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才能真正把生态领域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总书记指出:“一些重大生态环境事件背后,都有领导干部不负责任、不作为的问题,都有一些地方环保意识不强、履职不到位、执行不严格的问题,都有环保有关部门执法监督作用发挥不到位、强制力不够的问题。”甘肃祁连山由乱到治,陕西打响秦岭青山保卫战,青海木里矿区重披绿装……一大批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深入进行,既彰显了制度建设成效,也给各级领导干部敲响警钟,“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各级领导干部是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要终身追责。
朗朗晴空、徐徐清风,民生之要、百姓之盼。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不断提高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我们相信,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建设,步伐将会更坚实,成果将会更丰硕。

秉承“和平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观点)
和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塑造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和平性格、海纳百川的包容特质、天下一家的大国气度
中国式现代化不走殖民掠夺的老路,不走国强必霸的歪路,走的是和平发展的人间正道
一封回信的背后,是一个温暖的故事。前不久,国家主席***复信孟加拉国儿童阿里法·沁,鼓励她努力学习、追求梦想,传承好中孟传统友谊。2010年,阿里法·沁的母亲因患严重心脏病遭遇难产,一度生命垂危。当时正在孟加拉国吉大港访问的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接到求助,派出军医第一时间赶赴当地医院进行剖腹产手术,最终阿里法·沁顺利出生,母女平安。多年来,“和平方舟”带着使命一次次鸣笛起航,每靠一港就播撒下和平和友谊的种子,成为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人类共同福祉的生动见证。
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我们要秉承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的和平性,建设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让和平理念的种子在世界人民心中生根发芽,让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星球生长出一片又一片和平的森林。
中华文明历来崇尚“以和邦国”“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孙子兵法》是一部著名兵书,但其第一句话就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其要义是慎战、不战;郑和七下西洋,播撒友谊、和平的种子;数百年前,即使中国强盛到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30%的时候,也从未对外侵略扩张。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推崇“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国虽大,好战必亡”等和平思想……和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塑造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和平性格、海纳百川的包容特质、天下一家的大国气度。
“天下大同、协和万邦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人类社会的美好憧憬,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的文化渊源。”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倡导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理念植根于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下观”与“和文化”的思想精髓,着眼全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福祉,是对你输我赢、零和博弈的西方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超越,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长治久安、持续繁荣指明了方向、绘制了蓝图。今天,共建“一带一路”吸引全球超过3/4的国家参与,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响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事实充分证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站在何去何从的历史十字路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对和平和睦和谐理念的传承和追求,让我们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不走殖民掠夺的老路,不走国强必霸的歪路,走的是和平发展的人间正道”,强调“中国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是国际正义力量的壮大,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面向未来,大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持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我们一定能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
“中国绝不会搞国强必霸,也不认同你输我赢的零和游戏,因为中国人从来没有这种文化基因,也没有这种野心。”2019年11月,***主席访问希腊时讲起“止戈为武”的中国典故,引人深思。新时代新征程,传承中华文化的“和平基因”,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勇毅前行,中华文明必将焕发出更加强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中华民族定能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

锤炼品格强化忠诚(人民观点)
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真心爱党、时刻忧党、坚定护党、全力兴党
对党忠诚,必须体现到对党的信仰的忠诚上,必须体现到对党组织的忠诚上,必须体现到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忠诚上
对党忠诚,是中国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陈毅把“革命重坚定”作为一生的座右铭。南昌起义时他没有赶上,后来冲破重重难关找到了起义队伍,到天心圩时队伍只剩下800人,他积极协助朱德收拢部队。小说《红岩》中刘思扬的原型刘国鋕,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面对劝诱,他斩钉截铁回答,“我如出卖组织,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中共韶山特别支部第一任支部书记毛福轩,先是领导农民运动,后又参与地下工作,“余为革命奋斗牺牲,对于己身毫不挂虑”。忠贞的信仰、坚定的选择,彰显共产党人的赤诚忠心,穿越时空传递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
“天下至德,莫过于忠。”我们党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险和磨难,但任何困难都没有压垮我们,任何敌人都没能打倒我们,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在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明确阐释开展主题教育具体要达到的5个方面目标任务,其中之一是“锤炼品格强化忠诚”。各级党组织要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的工作部署,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锤炼政治品格,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真心爱党、时刻忧党、坚定护党、全力兴党。
对党忠诚,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有条件的而是无条件的,必须体现到对党的信仰的忠诚上,必须体现到对党组织的忠诚上,必须体现到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忠诚上。广大党员、干部锤炼品格强化忠诚,就要自觉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把拥护“两个确立”体现在理想信念、政治生活、立场定力、担当作为上,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融入血脉灵魂。忠诚、干净、担当是一个整体,忠诚是为政之魂,干净是立身之本,担当是履职之要。锤炼品格强化忠诚,要敬畏权力、管好权力、慎用权力,保持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也要坚持原则、认真负责,始终不折不扣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忠诚不是挂在嘴上、写在纸上的,而是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上。从“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的坚毅,到“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凛然,在革命战争年代,对党忠诚的品格是在血与火的考验中锻造的。和平建设时期,对党忠诚更加重要、更加关键,必须贯穿在一言一行中,融入为党和人民事业的拼搏奉献里。谷文昌不追求轰轰烈烈“显绩”、默默无闻做奉献;杨善洲以干事为责,以干事为荣,以干事为乐;黄旭华隐姓埋名、为国之重器奉献毕生心血……举凡常人难以想象、难以做到的事情,背后往往都有坚定信仰、忠诚品质的支撑。尽忠诚、敢担当的好党员、好干部源源不断涌现出来,才会使国家越来越强盛,事业越来越兴旺,人民越来越幸福。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当年,焦裕禄不辞辛苦、不顾疾病,在河南兰考带领群众根治“风沙、内涝、盐碱”三害。如今,兰考泡桐如海,传诵着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的佳话。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舒展新画卷,更加需要广大党员、干部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共同把党锻造成一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坚硬钢铁。以主题教育为契机锤炼品格强化忠诚,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勇于担苦、担难、担重、担险,广大党员、干部定能为党和人民建新功、创实绩。

激扬“创新性”,书写中华文明新的辉煌篇章(人民观点)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明成果
商王武丁时期的“四方风”甲骨刻辞、宋刻本《棠湖诗稿》、宋拓本《西楼苏帖》、唐写本《妙法莲华经》……近日,在中国国家版本馆文华堂二层,***总书记参观了“斯文在兹——中华古代文明版本展”。从甲骨到简牍,从写本到雕版,文字载体与古籍版本的流变,彰显了传统文化的有序传承,见证着中华文明的创新发展。
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如浩浩江河,滋养泱泱华夏;纵横九万里,创新创造如熠熠繁星,汇聚煌煌文脉。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一部中华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回望历史长河,在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的演变历程中,中国哲学论域不断拓宽、创见持续迸发;耒耜、石犁、青铜犁、铁犁、直辕犁、曲辕犁的耕具更替,见证着农业技术的进步与生产力的提高;军功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人才选拔制度之变,让更多有才之士脱颖而出……透过历史的长镜头,可以看到,中华文明在思想、技术、制度等各方面不断推陈出新。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正是因为不断创新,中华文明才能始终保持生机活力。
天以新为运,人以新为生。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引领亿万人民在守正创新中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激扬中华文明新活力。近年来,从开发数字化应用及文创产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到立足中华审美风范,让优秀文艺作品竞相涌现,再到历史文化街区在保护中发展,让历史文脉融入现代生活,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中华文化的“一池春水”被彻底激活,在新时代展现出蓬勃生机、焕发出巨大活力。实践充分证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文明在新时代再次绽放出夺目光彩。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创新精神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千百年来,我们的先辈就注重创新创造,强调“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讲求“因革损益”“守经达权”,主张“日新之谓盛德”。新征程上,坚定历史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必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在改革开放大潮中锐意进取、敢闯敢拼的企业家,在科研攻关一线大胆创新、攻克难题的科学家,在乡村振兴热土上探索经验、蹚出新路的基层干部……各行各业劳动者大力弘扬创新精神,不断创造新的业绩。越是伟大的事业,越充满艰难险阻,越需要开拓创新。保持开拓创新的姿态,激发敢为人先的锐气,面对困难时“摸着石头过河”,面对艰险时“杀出一条血路”,我们才能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汇聚强大精神力量,无往而不胜。
从汉唐气象、明清韵味,到今天的大国风范、复兴伟业,中华文明不断吐故纳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中华文明在创新中一路走来,也必将在创新中迈向未来。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明成果,我们一定能够书写中华文明新的辉煌篇章。

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人民观点)
当前,全党正在开展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总书记从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开展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和目标要求,明确提出了开展主题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具体要达到的五个方面目标。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评论,与读者一起深入探讨,贯彻落实。
——编者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要把这一思想变成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为学之实,固在践履。援引“治学三种境界”,强调“理论学习贵在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枚举战国赵括“纸上谈兵”、两晋学士“虚谈废务”的历史教训,告诫领导干部“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并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指出学习理论最有效的办法是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理论学习方法,为党员、干部夯实思想根基、强化理论武装提供了重要遵循。
在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强调开展这次主题教育“根本任务是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努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同时明确提出“凝心铸魂筑牢根本”“锤炼品格强化忠诚”“实干担当促进发展”“践行宗旨为民造福”“廉洁奉公树立新风”等五个方面具体目标。在广东考察时,***总书记指出:“开展主题教育是今年党的建设的重大任务。各级党组织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工作部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下功夫见实效。”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推动主题教育扎实开展。
“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祛疴治乱,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新时代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十分生动的,我们的学习也应该是生动的。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要把这一思想变成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主题教育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才能不断增进广大党员、干部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才能不断激发大党大国办大事、建伟业的优势,汇聚攻坚克难、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效果。坚持学思用贯通,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产生最好的实践效用。要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全部地而不是局部地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把握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学思用贯通,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既可以避免用什么学什么、不用则不学的实用主义,也能够避免食而不化、学用脱节的形式主义,确保主题教育真正为奋进新征程凝心聚力。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行动上才能自觉。知信行是内在统一的。要学而知,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学懂弄通、系统掌握、准确领会;要学而信,体会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汲取真理力量、思想力量、实践力量,学出坚定信仰、学出使命担当;要学而行,学以致用、身体力行,把学习成果落实到干好本职工作、推动事业发展上。是否真知真信真用,担当尽责、真抓实干的实际行动是最好的检验标准。通过主题教育不断提高理论素养、政治素养,不断坚定信念、砥砺初心,不断推进自我改造、自我净化,党员、干部才能永远做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一尘不染的人,勇于迎击任何狂风暴雨、战胜任何惊涛骇浪,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不止。
治理我们这样的大党大国,如果没有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如果没有全党全国思想统一、步调一致,什么事也办不成。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不断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确保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锚定奋斗目标、沿着正确方向坚定前行,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中国式现代化的影响必将越来越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实现。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人民观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评论,与广大读者一道,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编者
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
来到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燕山脚下的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参观国家书房、中华古代文明版本展、中国当代出版精品与特色版本展,仔细察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经典版本展,参观“汉藏蒙满文大藏经雕版合璧”和“《四库全书》合璧”库展,感慨“我最关心的就是中华文明历经沧桑留下的最宝贵的东西”;走进位于北京中轴线北延长线的中国历史研究院,参观文明起源和宅兹中国专题展,了解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时期重大考古发现,察看部分馆藏珍贵古籍和文献档案,强调“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近日,***总书记专程到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察调研、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一幕幕生动场景,映照着大党大国领袖深厚的文化情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这一重大论断,科学概括了中华文明有别于其他文明的独特性,对于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泱泱中华,万古江河。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创造了绵延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向历史深处回望,从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到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从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到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从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到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从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到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从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到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这些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五个方面的突出特性。
***总书记指出:“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新时代以来,我们党明确“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把“两个结合”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在守正创新中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激扬中华文明新活力。北京冬奥盛会惊艳世界,展示新时代中国自信、包容、开放的大国形象;大唐芙蓉园梦回千年,展现中华文化包容四海、兼纳百川的精神风貌;北京中轴线、京杭大运河等一大批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绽放时代新韵……千古文脉一华章,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今天中华文化更加蔚为大观,中华文明更加光彩夺目。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党的XX大报告围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重大部署,提出“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就能汇聚起同心共圆中国梦的磅礴伟力。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如同波澜壮阔的长河,中华文明一路奔涌而来,滋养着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浇灌出中华大地的勃勃生机。穿越风雨、大道如砥,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从东海之滨到雪域高原,从北国边陲到南疆海岛,复兴的梦想激荡在14亿多中国人心中。站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我们尤为清醒:“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我们更加自信:“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坚守“统一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民观点)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晋归义羌王”和“晋归义羌侯”金印,隋代胡人吃饼骑驼俑,宋大理国银鎏金镶珠金翅鸟像,元代八思巴文虎符圆牌……在故宫博物院“何以中国”特展上,一系列国宝级文物璀璨夺目,反映了各民族共同书写中国历史、创造中华文化的历程,展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总体特征,让观众在与历史的对话中,深切感受华夏大地“何以中国”、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不朽,产生了令人难以忘记的效果。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从历史到现在,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深厚底蕴、灿烂辉煌的文化沃土,在交流交往交融中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了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描绘在布达拉宫白宫门庭内的壁画,表现了文成公主进藏的盛况,展示了汉藏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性的一幕;出土于新疆和田地区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印证中原王朝和西域地区的联络交往;红军长征途中的“彝海结盟”,留下民族团结的佳话……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了56个民族多元一体、交织交融的融洽民族关系,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正是在你来我往、交流交融中,各民族人民的前途命运聚在了一起、文化基因汇到了一起,为文明的延续、国家的统一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
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修订制定法律法规,制定政策规划,实施重大文化工程,举办重大文化活动,积极搭建各具特色的节庆民俗、展览展演、文化旅游等平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今天,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同心同德、同心同向的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书写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崭新篇章。各民族文化这个“多元”凝聚出中华文化这个“一体”,中华文化这个“一体”又引领着各民族文化这个“多元”,交融出更好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文化元素,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迸发出更加持久饱满的精神伟力。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前进。***总书记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前进道路上,我们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要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前进道路上,我们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才能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
2021年7月,***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步行察看八廓街风貌,感慨地说:“千年八廓街,是我们各民族建起来的八廓街。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流交往交融,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在这里其乐融融。”这里承载着各民族文化交流交往交融的深厚历史,也昭示着“我们是一个中华民族共同体,要同舟共济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的统一性,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我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53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