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党课讲稿: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树立良好干部形象

廉政党课讲稿: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树立良好干部形象(8031字)
    一、历史背景
    (一)、《实践论》写作的必要性
    1、从认识根源上清算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错误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走过了一段传奇而又曲折的路程。它在实践中取得过巨大的成功,也经历了1924年和1934年两次惨痛的失败,这两次挫折虽然主要是由于敌我力量对比悬殊造成的,但外部反动势力对中国共产党的巨大打击是通过党内路线错误而得手的。其中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的四年统治,更把党几乎引向毁灭的边缘。具有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结束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的统治,但它是在红军长征途中举行的,只能对当时最迫切的军事问题和中央领导机构问题作了变动,其他问题还来不及解决。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在一次政治局会议谈到博古时说:“遵义会议纠正了他的错误,然而没有指出宗派主义、冒险主义,这个问题是路线上的错误。”可见,全党需要对党内存在的种种问题从根本路线上进行通盘的审视。
    2、中国革命形势的巨大变化需要全党在观念上进行一次大的转变
    1937年前后,中国的政治局势正处在重大的历史转折时刻,开始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转变。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以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的新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责任更大了。如何适应形势变化,制定相应的政策策略,如何帮助全体党员和干部提高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认识水平,增强党的路线方针的自觉性,学会运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正确地指导革命实践,就成了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艰巨而又迫切的理论任务。然而,党内的思想并不统一。关门主义(也就是宗派主义)、冒险主义以及作为它们共同思想基础的教条主义,仍然阻碍着党的正确路线、策略的制订和执行。这些问题如果不能从思想理论的高度上加以解决,中国革命就不能前进一步。因此,为了胜利地肩负起新的任务,党在这时必须从根本问题上来解决党内长期存在而没有彻底解决的思想问题。党内思想问题的最本质的问题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的问题,即关于唯物论辩证法的问题,关于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问题。在党的历史上,各种机会主义在这个最本质的问题上是和马克思主义完全对立的。曾经有一部分犯教条主义错误的同志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是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还有另一部分犯经验主义错误的同志长期拘泥于自身的片面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虽然也是辛苦地——但确是盲目地在工作。这两类人的错误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曾经在1931年至1934年使得中国革命遭受了极大的损失,而教条主义者确是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同志。为了揭露党内存在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特别是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的错误根源,以利在政治问题上和各种机会主义进行有效的斗争,毛泽东认为不能回避哲学阵线上的斗争,必须在哲学阵线上击败他们。为此,毛泽东1937年7、8月先后发表了《实践论》《矛盾论》。毛泽东曾以这两篇论文的观点在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作过演讲。
    (二)《实践论》写作的可能性
    1、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超越前人的经验和极其深刻的教训
    一方面,中国革命是在十月革命之后的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新民主义革命,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员人在思想理论战线上的工作,不是要独立地创造一个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而是首先学习已经有了的并且被俄国十月革命实践所证明了的国际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中国革命也积累了极其深刻的经验和教训。中国革命的国情特别复杂:毛泽东当年判定说:“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而又经过了1924年至1927年的革命。”这一判定表明中国革“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微弱的资本主义经济和严重的半封建经济同时存在,由此造成了极为复杂的阶级关系。二、命有以下特点: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国家”,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同时入侵中国,它们之间不统一,由此造成了它们所支持的各派军阀的不统一。三、“中国是一个大国”,大有大的好处,大也有大的难处。四、“中国是经过了一次革命的国家”,准备了革命的力量,但阶级对抗也特别尖锐,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革命实践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往往更深刻、更丰富、有更多特点,对这些经验教训加以总结并上升到哲学高度,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哲学思想就可以反过来指导中国革命。
    2、暂时的平静使毛泽东在延安有一段相对空闲的时间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特别是在1936年下半年和1937年上半年,国民党西北军吃了红军的几次败仗,剿共态度更不积极了,陕北局势相对稳定,国内翻译出版的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和文章已经能传送到这里。西安事变(1936年月12月)又促成国共两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毛泽东就挤出不少时间,不分昼夜,发奋研读了不少西方哲学著作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书籍,有了一些心得体会并需要把这些心得体会整理出来。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前后的几个星期里,军队陆续开赴前线了,此时(延安)抗大正准备办一个青年干部培训班,这批青年学生经过3个月的短期训练,准备在今后几年做政治辅导工作,班上需要作关于哲学基础的讲演,在党中央的坚持要求下,毛泽东又腾出时间来收集材料,比较集中地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和理论概括,用几个星期时间写了一些简明而基本的讲义,《实践论》和《矛盾论》就这样完成了。“两论”在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的日常实例结合起来,并具体地、灵活地、巧妙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如果说,《实践论》是从认识上来揭露党内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错误,教导共产党员要把自己的思想纳入实事求是的轨道,那么,《矛盾论》则是从方法论上来揭露教条主义者形而上学的错误,教导共产党员要把自己的思想纳入唯物辩证法的轨道。在培训班上毛泽东用两个小时左右时间,来具体讲述《实践论》和《矛盾论》。讲解时毛泽东自己认为《实践论》比《矛盾论》更重要。
    从当时社会环境来看,《实践论》、《矛盾论》的写作有着诸多的有利条件。
    第一、从国外社会环境分析,当时苏联的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苏联哲学界对德波林学派进行了有力的批判,消除了、割断了党内教条主义者思想理论的国外根源,这是一个十分有利的国际环境。
    第二、从国内社会分析,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不仅给毛泽东同志写作“两论”提供了环境条件和可能性,而且提出了从哲学世界观、方法论上肃清“左”的影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和战斗力的必要性,这为“两论”的写作创造了前期难得的国内环境,从延安根据地具体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分析,陕甘宁边区革命化生活和干部、战士学文化、学哲学的热潮,为“两论”的写作创造了特殊环境。
    二、内容讲解
    (一)实践论
    《实践论》极其生动和完整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毛泽东根据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创造性地发挥了关于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的基本原理,关于革命理论在实际革命斗争中的意义的基本原理以及关于真理问题的基本原理。全文集中论述了四个问题。
第一,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错误,阐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毛泽东指出,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人类认识的来源。没有实践,就没有人类的认识。毛泽东还分析了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即生产实践活动、阶级斗争、科学实验,其中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毛泽东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个是阶级性,即它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另一个是实践性,强调了理论依赖于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4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