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XX单位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在XX单位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集中学习研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刚才,几位同志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分享了学习体会,交流了认识思考。大家的发言准备充分、思考深入,既有理论高度,又紧密联系了XX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现实,达到了深化认识、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促进工作的预期目的。
    这次学习研讨,是持续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下面,我结合大家的发言,再谈三点意见,作为本次学习的总结。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把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权威著作。这部重要著作的出版发行,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通读全卷,我们能深刻感受到,贯穿其中的一条鲜明主线,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推动高质量发展”则是实现这一宏伟蓝图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支撑。
    第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顺应时代大势的战略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一重大论断,深刻揭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精准擘画了未来发展的核心路径。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加速重构。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我们过去那种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发展动力必须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正是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即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之上,通过科技自立自强,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我们作为经济主管部门,必须胸怀“国之大者”,清醒认识到,不抓高质量发展,就无法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就无法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贡献XX力量。
    第二,推动高质量发展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根本路径。当前,XX市正处在转型升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审视我们的产业结构,传统产业占比依然较高,新兴产业的支撑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审视我们的企业主体,领军企业和“链主”企业数量不足,“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尚需加力;审视我们的创新能力,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依然存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还不够通畅。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如何破局?答案就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书中系统阐述了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把学习成果转化为破解发展难题的实招硬招,以思想的“破冰”引领行动的“突围”,在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第三,推动高质量发展是践行初心使命的内在要求。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它不仅关乎经济增长的速度,更关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仅关乎物质财富的积累,更关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体到我们的工作,就是要通过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提供更高品质的产品与服务,建设更绿色、更智慧的城市,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也是我们必须坚守的政治立场。
    二、深化理论武装,精准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不能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关键是要学深悟透其中蕴含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特别是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书中“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专题,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充分彰显了其极端重要性。刚才同志们的发言中也多次提到,这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工业经济工作的总抓手。
    首先,要准确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新质生产力,核心在于“新”,关键在于“质”。它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其特点是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这与传统生产力主要依靠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有本质区别。具体到XX市,我们发展新质生产力,绝不是要抛弃传统产业,搞“齐步走”“一刀切”,而是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一方面,要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比如在低空经济、商业航天、前沿生物、新型材料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引擎。另一方面,更要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
    其次,要牢牢扭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源头在科技创新。没有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就没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动权。我们作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必须把支持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工作中,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要着力攻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围绕我市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链,梳理“卡脖子”环节,实施技术攻关项目,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让更多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再次,要着力构建支撑新质生产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最终要体现在现实的产业形态上。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围绕构建一个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未来产业为先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来展开。这要求我们必须拿出系统性思维和战略性布局。一是要做强优势产业。持续巩固提升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的领先地位,支持“链主”企业发挥带动作用,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二是要做大新兴产业。聚焦“建圈强链”,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创新药、工业无人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三是要布局未来产业。紧盯前沿技术发展趋势,制定我市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等领域抢占先机,培育未来竞争新优势。
    三、强化实干担当,全力推动学习成果转化为发展实效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衡量我们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成效的最终标准,不是看了多少遍、记了多少笔记,而是看能不能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发展的举措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2025年已进入第四季度,正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把学习激发出的政治热情和理论自觉,切实转化为推动XX市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实际成效。
第一,要以决战决胜的姿态,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今年以来,全市工业经济保持了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2025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这个成绩来之不易。但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外部环境依然复杂,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越是关键时刻,越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全局上下要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力争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的目标,进一步强化经济运行监测调度,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要深入企业一线,主动靠前服务,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订单、用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42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