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红色廉政培训学习心得

红旗渠红色廉政培训学习心得
    近期我怀着对“人工天河”的敬畏与对红色精神的向往,赴红旗渠红色廉政教育基地参加了为期一周的培训学习。一周来,从专题课程讲解到实地现场教学,从激昂红歌学唱到震撼纪录片观看,再到热烈的分组讨论,每一项安排都让我沉浸式感受红旗渠精神力量,接受深刻的党性锤炼与廉政洗礼。这段学习经历不仅填补了我对红旗渠历史认知的空白,更让我对如何做好党群工作、推进廉政建设有了全新思考。
    一、在理论溯源中筑牢廉政思想根基
    专题课程是本次培训的“思想开篇”。授课老师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为主线,结合大量史料与人物故事,还原了上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劈开太行山,引来漳河水”的奋斗历程。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廉政修渠”的细节:当时县委班子带头“自带干粮、自付伙食费”,没有一名干部搞特殊化;物资管理实行“日清月结”,哪怕一根钢钎、一斤水泥都登记在册,杜绝任何浪费与挪用。老师强调,“红旗渠能建成,不仅靠的是‘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勇气,更靠的是‘清风满渠’的廉洁纪律”。
    这让我深刻意识到,党群工作的核心之一,就是要将这种“廉洁基因”注入党员教育。作为党群干事,我今后将把红旗渠廉政故事融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通过案例讲解、理论剖析,引导党员干部明白“廉洁是干事的前提,自律是成事的保障”,从思想根源上杜绝“特权思想”,让“严守纪律、清白做人”成为党员的行动自觉。
    二、在实地感悟中强化责任担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现场教学环节让我对红旗渠精神有了更直观的触动。站在青年洞前,看着悬崖峭壁上凿出的隧洞,听讲解员讲述青年突击队员“一锤一钎干革命,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故事——他们没有大型机械,就用手搬、用肩扛,甚至有人为了排除哑炮牺牲了生命;走进“铁姑娘队”旧址,黑白照片里女同志们挽着裤腿、扛着石料的身影,打破了我对“艰苦”的想象,她们说“修渠不是男人的专利”。
    触摸着渠壁上深浅不一的凿痕,我不禁反思:当年建设者们在“水贵如油”的绝境中,靠的是“为子孙后代谋幸福”的初心;如今我们更应传承这份“担当精神”。今后组织党群活动时,应该多开展“沉浸式”现场教学,带党员干部走进红色基地,让大家在实地感悟中明白“企业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党员干部的廉洁奉公与真抓实干”,从而主动扛起责任,在生产经营、服务职工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三、在情感共鸣中凝聚精神力量
    “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红歌学唱环节,《团结就是力量》的激昂旋律总能点燃全场热情。当几十名学员齐声高唱时,歌声里的坚定与豪迈,让我仿佛置身于当年修渠的火热现场,深刻体会到“团结协作”的力量——正是因为全县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奋斗,才能在悬崖上凿出“人工天河”。
而观看《红旗渠》纪录片时,很多细节让我热泪盈眶:县委书记杨贵住在山洞里,和群众一起吃窝头、挖渠土,拒绝上级送来的“特供粮”;审计人员逐笔核对每一笔修渠经费,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这些画面让我明白,“廉洁”从来不是口号,而是体现在“不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41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