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镇人民政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贯彻执行情况的报告

XX镇人民政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贯彻执行情况的报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代表:
    受镇人民政府委托,现将XX镇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贯彻执行的基本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于2021年6月1日正式施行以来,XX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贯彻实施乡村振兴促进法作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法治保障,紧紧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振兴”,坚持依法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一是完善领导体制。成立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任副组长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具体负责、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制定《XX镇乡村振兴促进法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二是压实工作责任。建立镇村两级责任体系,镇政府与各村(社区)签订乡村振兴目标责任书,将乡村振兴工作纳入村级年度考核重要内容。各包村干部定期深入联系村指导工作,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三是健全工作制度。建立乡村振兴工作月调度、季总结、年考核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制定乡村振兴项目管理办法,规范项目申报、实施、验收全过程管理。
    (二)深入学习宣传,营造浓厚法治氛围
    一是抓好学习培训。将乡村振兴促进法纳入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组织镇村干部深入学习法律条文。举办乡村振兴促进法专题培训班3期,培训镇村干部150余人次,提升依法推进乡村振兴的能力水平。二是广泛宣传普及。利用村民大会、农民夜校、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平台,深入宣传乡村振兴促进法。制作宣传展板12块,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在全镇形成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三是注重示范引领。选树乡村振兴先进典型,宣传推广好经验好做法。组织各村参观学习先进村发展经验,激发干部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主要工作成效
    (一)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认真贯彻乡村振兴促进法关于产业发展的规定,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一是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镇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3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9200吨,确保粮食安全。发展特色种植业3500亩,其中优质水稻1800亩、蔬菜大棚600亩、经果林1100亩。建成标准化养殖场8个,年出栏生猪1.2万头、肉牛800头、家禽6万只。二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成效显著。全镇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32家、家庭农场23家、种植大户45户,土地流转面积达到8600亩,适度规模经营水平不断提升。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带动农户1200余户。三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初见成效。建成农产品加工企业4家,年加工能力达到2万吨。发展乡村旅游示范点3个,年接待游客8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50万元。电商服务站点覆盖12个村,农产品网上销售额达到680万元。
    (二)人才支撑得到新加强
    深入实施人才兴农战略,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一是本土人才培养力度加大。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8期,培训农民320人次。培养科技示范户60户,农村实用人才150人。选派8名村干部参加县级以上培训,提升村级组织带头人素质能力。二是人才引进工作取得进展。引进农业技术人才3名,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2名大学毕业生回乡发展电商和特色养殖。建立人才服务保障机制,在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三是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与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建立合作关系,定期邀请农技专家到村开展技术指导。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2个,推广新品种、新技术8项,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
    (三)文化建设呈现新气象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一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建成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2个,农家书屋15个,文体活动广场8个。配备文化活动器材120套,藏书2.8万册,基本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二是文明乡风建设成效明显。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活动,评选文明家庭180户、道德模范15人。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推进移风易俗,治理高价彩礼、人情攀比等陋习,乡风文明程度不断提升。三是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力度加大。挖掘整理本地传统文化资源,保护传统村落1个、历史文物古迹3处。组织开展民俗文化活动8场次,传承发展特色文化。
    (四)生态建设实现新提升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一是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完成农村改厕520户,改厕率达到85%。建成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实施生活污水治理项目,8个村建成污水处理设施。二是生态保护修复扎实推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48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8.5%。开展河湖清理整治行动,清理河道15公里,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建设生态护坡2.3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0亩。三是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化肥使用量减少12%。开展农药减量行动,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60%。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15%。
    (五)组织建设获得新进步?
    坚持党建引领,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一是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有效发挥。深化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12个村党支部全部达到规范化标准。实施村级组织带头人整体优化提升行动,调整村党组织书记2名,选派第一书记3名。二是民主管理制度不断健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规范村民代表大会、村务监督委员会运行。推行村务公开,重大事项决策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程序。建立村民说事、民情恳谈等制度,畅通群众参与渠道。三是法治乡村建设深入推进。深入开展“七五”普法活动,建立村级法律顾问制度,12个村配备法律顾问。开展平安乡村创建,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到98%,未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和安全生产事故。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镇在贯彻执行乡村振兴促进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照法律要求和群众期盼,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产业发展质量有待提升
    一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业生产仍以传统种养为主,精深加工能力不强,产业链条较短,附加值不高。农产品品牌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有待增强。二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能力不强。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偏小,运营管理水平有待提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三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不深。产业融合主要停留在初级阶段,缺乏有影响力的融合发展典型,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有限。
    (二)人才支撑仍显不足
    一是农村人才流失严重。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留守人员以老人、妇女、儿童为主,农村“空心化”现象比较突出。二是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农民教育培训资源相对分散,培训内容与产业发展需求结合不够紧密,培训效果有待提升。三是人才引进和留住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和激励机制,农村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人才“引不来、留不住”问题依然存在。
    (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一是农村道路建设标准不高。部分村组道路等级较低,通达通畅水平有待提升。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不足,路况较差。二是农田水利设施老化严重。部分农田灌排设施建设年代久远,老化损坏严重,抗灾能力不强,影响农业生产。三是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宽带网络覆盖不全,网络速度较慢,影响电商发展和信息化应用。
    (四)公共服务供给不够均衡
一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农村学校硬件设施相对落后,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质量有待提升。二是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41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