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XX镇年轻干部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XX镇年轻干部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青年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年轻干部座谈会,时机很好,意义特殊。这既是一次集中的学习交流,也是一次思想的碰撞和工作的再动员。当前,全镇上下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上级关于“三争”行动、“四领一促”以及“三个奋勇争先年”的系列工作部署,特别是“百日攻坚”行动已经进入了啃硬骨头、打决胜仗的关键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专门把年轻同志们召集起来,听听大家的心声、看看大家的状态、提提大家的要求,就是要为大家搭建一个平台,加油鼓劲、明晰方向,激发大家在XX镇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
    刚才,8位年轻干部代表的发言,紧扣主题、结合实际,谈认识有深度,谈感悟有温度,谈打算有力度,充分展现了XX镇年轻干部队伍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几位班子成员也分别就“一带二”传帮带机制、青年干部“微讲堂”、“百日攻坚”宣传以及纪律警示教育等工作进行了部署和交流,内容都很具体、很务实。听了之后,我很受启发,也倍感欣慰,从大家身上,我看到了XX镇未来的希望和力量。
    下面,结合大家的发言和当前全镇的中心工作,我再谈五点希望和要求,与同志们共勉。
    一、认清时代方位,在把握大势中找准坐标
    青年干部要成长成才,首先必须胸怀“国之大者”,善于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来审视自身工作。如果看不清大势、读不懂大局,就容易在纷繁复杂的工作中迷失方向,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境。
    首先,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把握发展方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这不仅仅是顶层设计,更是与我们基层工作息息相关的行动指南。全会提出的每一项改革举措,最终都要落到基层实践中去检验成效。比如,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就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就需要我们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各项任务。大家必须深刻领会全会精神的核心要义,将个人的奋斗目标与国家的发展蓝图紧密结合起来,确保自己的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其次,要从区域竞进的态势中增强紧迫感。当前,上级部署的“三争”行动、“四领一促”和“三个奋勇争先年”活动,号角已经吹响。这不仅是口号,更是硬任务、硬指标,是区域之间发展的“赛马场”。“争”的是发展机遇、政策支持和项目落地;“领”的是产业创新、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和队伍建设。我们XX镇身处其中,不进则退,慢进亦是退。全镇年轻干部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种“标兵在前、追兵在后”的激烈竞争态势,把“争”的意识刻在骨子里,把“领”的行动落实在岗位上,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投身到这场发展大竞赛中去。
    最后,要从全镇攻坚的实践中明确奋斗靶心。当前,全镇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百日攻坚”行动。这是检验我们干部队伍战斗力的经验交流,也是推动XX镇跨越发展的加速器。自行动启动以来,全镇上下凝心聚力,取得了阶段性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镇纳入攻坚清单的35个重点项目中,已有28个项目超序时进度推进,累计完成投资约3.8亿元。特别是像XX溪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已完成投资近千万元,沿线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XX工业园区的标准厂房三期项目,仅用45天就完成了全部征迁任务,跑出了项目建设的“XX速度”,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每一位一线干部的艰辛付出,其中也闪耀着在座许多年轻干部的身影。大家要将“百日攻坚”的主战场作为淬炼本领、建功立业的主阵地,把个人的成长融入到项目建设、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的生动实践中,在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攻克一个又一个堡垒中,找准自己的价值坐标。
    二、淬炼政治品格,在坚定信念中把稳航向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对年轻干部而言,事业的“第一粒扣子”就是理想信念的扣子,必须从一开始就扣对、扣正、扣紧。
    一要正确处理“追求进步”与“追逐名利”的关系。追求进步是青年人应有的积极心态,是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组织上也鼓励大家有理想、有抱负,在各自的岗位上争创一流业绩。但是,追求进步绝不等于追逐名利。进步体现在能力素质的提升、群众口碑的赞誉和对社会贡献的增加上;而名利则往往指向职务的升迁、个人的待遇和虚荣的满足。两者看似相近,实则泾渭分明。一旦把追逐名利作为出发点,工作就容易变形走样,甚至可能为了个人目的而投机取巧、不择手段,最终偏离正道。希望大家始终保持一份清醒和定力,把心思用在“想干事”上,把本领体现在“能干事”上,把目标锁定在“干成事”上。当你的能力和贡献达到了,组织的认可和个人的进步自然会水到渠成。
    二要正确处理“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的关系。年轻干部在一起工作,年龄相仿、经历相似,容易产生横向比较的心理。看到同龄人提拔了、到更重要的岗位了,心里难免会产生波动。适度的比较可以激发斗志,但过度的、不健康的比较则会带来焦虑、失衡和怨气。我更提倡大家多做“纵向比较”,多和自己的过去比。想一想,与一年前相比,自己的理论水平有没有提高?业务能力有没有增强?处理复杂问题的办法是不是更多了?群众工作做得是不是更扎实了?经常进行这样的自我审视和反思,才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不足,从而不断激发自我完善的内生动力。把眼光向内,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你的成长才会更稳健、更厚重。
    三要正确处理“开阔眼界”与“脚踏实地”的关系。身在基层一线,我们每天面对的可能都是家长里短、琐碎繁杂的具体事务。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干分内活”。越是在基层,越要抬眼看路,主动开阔眼界。要关心时事政治,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要研究产业趋势,思考XX镇的特色产业如何转型升级;要学习先进地区经验,探索基层治理的更优路径。只有眼界开阔了,思考问题才能有更高的站位,谋划工作才能有更宽的思路。同时,开阔眼界不是好高骛远,最终还是要落脚于脚踏实地。要把宏大的视野转化为具体可行的工作举措,把从外面学到的好经验好做法,与XX镇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真正做到既“身”入基层,又“心”向远方。
    三、增强能力本领,在勤学善思中练就内功
    青年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能力不足、本领恐慌是我们每个干部都可能面临的问题。唯一的破解之道,就是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不断提高“五会”能力。
    一要坚持向书本学习,增厚理论底蕴。书本是知识最系统、最集中的来源。首先要学好政治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其次要广泛涉猎业务知识,从事经济工作的要懂经济、懂金融,从事党建工作的要精通党务,从事政法工作的要熟悉法律法规。此外,还要学习历史、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知识,不断优化知识结构,防止知识老化、思想僵化、能力退化。镇里即将全面推开的“微讲堂”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和展示平台,希望大家踊跃参与,既当学生,也当老师,在交流分享中共同进步。
    二要坚持向实践学习,提升实战能力。实践是最好的课堂,基层是最好的熔炉。年轻干部增长才干最快的途径,就是到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去摸爬滚打。刚才提到的“一带二”传帮带机制,就是为了帮助大家更快地融入实践。年轻同志要主动争取任务、勇于承担责任,特别是要敢于去接“烫手的山芋”,敢于到矛盾集中的地方去解决问题。在项目征迁中与群众反复沟通,你的群众工作能力就会提升;在处理信访积案中抽丝剥茧,你的分析判断能力就会增强;在应对突发事件中果断处置,你的应急处突能力就会得到锻炼。不要怕犯错误,年轻干部犯了错误,组织会帮助你总结教训、改正提高。最怕的是畏首畏尾,不愿做事、不敢担责,那样就永远无法成长。
    三要坚持向身边人学习,汲取榜样力量。“工作经验,必有我师焉。”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值得学习的榜样。要向经验丰富的老领导、老同志学习,学习他们驾驭全局的智慧、处理复杂问题的经验和深厚的群众感情。要虚心请教,甘当小学生,主动让他们为自己“传经送宝”。也要向身边的同事学习,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有的同志文字功底扎实,有的同志协调能力出众,有的同志群众工作做得好。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更要向服务对象——广大人民群众学习。群众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很多我们坐在办公室里想不出的好办法,在田间地头、在与群众的闲谈中就能找到答案。要真正放下架子、扑下身子,与群众交朋友,拜群众为师,从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营养。
    四、勇于担当作为,在实干笃行中攻坚克难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检验年轻干部行不行的唯一标准,就是看他能不能干事、能不能干成事。空谈误国,实干兴邦。XX镇的发展,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行动者,而不是夸夸其谈的评论家。
一要做到“四勤”,练好基本功。这是对基层干部的基本要求。“腿要勤”,就是要多下基层、多跑现场。项目推到哪里,脚步就要跟到哪里;群众需求在哪里,身影就要出现在哪里。不能总是坐在办公室听汇报、看材料,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掌握第一手情况。“嘴要勤”,就是要多问、多说、多宣传。不懂就问,不耻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40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