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XX市委“十五五”规划建议起草组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市委“十五五”规划建议起草组全体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的部署要求,听取前一阶段的工作汇报,研究部署下一步的重点任务。这标志着我市“十五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已经从前期的准备阶段,正式转入实质性的起草阶段。
我们都清楚,今年十月,党中央将召开举世瞩目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其中一项核心议程,就是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我们今天在这里所做的工作,正是为了向党中央、向省委、向全市人民交出一份高质量的“XX答卷”所做的思想准备、理论准备和实践准备。编制好我市的“十五五”规划,不仅仅是一项常规性的工作部署,更是一项关系XX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发展的重大政治任务。起草组的每一位同志,都要深刻认识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下面,结合大家的汇报和我的思考,我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统一思想认识,深刻领会“十五五”规划编制的时代背景与重大意义
谋大事,必先观大势。编制“十五五”规划,首先必须将我们的工作置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宏大坐标系中去审视和定位。
第一,这是我们以XX实践丰富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的必然要求。“十五五”时期,是我们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巩固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五年。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宏伟蓝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每个地区、每个城市结合自身实际,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落实、去创造。XX市作为国家区域发展格局中的重要节点城市,我们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全省乃至全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我们制定的规划,其方向、思路、举措,都必须自觉向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看齐,确保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我们要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拿出具有XX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方案,用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叙事,增添生动鲜活的XX篇章。
第二,这是我们推动XX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现实需要。回顾“十四五”,我们走过了一段极不平凡的历程。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市上下顶住压力、克难奋进,经济总量持续攀升,一些民生指标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等提前完成了规划目标,成绩来之不易。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发展的“家底”还不够厚实,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比如,我市“十四五”期间的地区生产总值虽然保持了年均约6.6%的增长,但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依然徘徊在28%左右,与规划中“保持稳定”的目标相比,存在下滑压力;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虽然达到了15%,但占GDP比重距离我们设定的10%的目标仍有差距;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单位GDP能耗降低等指标也未能完全达到预期。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在“十五五”期间下大力气解决的“硬骨头”。不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振兴就根基不牢;不破解这些难题,我们的发展就无法行稳致远。“十五五”规划,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扬长补短、固强补弱、蓄势突破的过程。我们必须通过高水平的规划,找准制约我市发展的瓶颈所在,明确主攻方向和战略重点,引领全市上下在新征程上打开新局面、实现新跨越。
第三,这是我们回应全市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庄严承诺。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我们的父老乡亲,期盼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期盼孩子们能上更好的学校,老人们能有更贴心的照料;期盼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生活环境更安全、更舒适、更便利。这些朴素的愿望,就是我们奋斗的方向。“十五五”规划,本质上是一份民生清单、一张幸福蓝图。规划编制得好不好,最终要由人民群众来评判。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一件件民生实事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通过规划的实施,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坚持问题导向,深化调查研究,准确把握规划编制的核心要义与关键环节
编制好“十五五”规划建议,既要“上接天线”,精准对接国省战略部署;又要“下接地气”,充分反映XX发展实际和群众期盼。这要求我们必须处理好几个关键关系,在深入的调查研究中,找准谋划未来的基点。
首先,要处理好“目标引领”与“现实基础”的关系。目标设定,是规划的灵魂。目标定高了,会脱离实际,变成“空中楼阁”;定低了,则会固步自封,丧失发展机遇。我们要科学设定“十五五”时期的发展目标。一方面,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敢于跳起来摸高,在一些优势领域设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引领预期,提振信心。另一方面,更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起草组的同志们,特别是各相关部门,要对“十四五”期间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深入、客观的“回头看”。哪些指标超额完成了?原因是什么?成功经验可否复制推广?哪些指标没有完成?症结在哪里?是外部环境的冲击,还是我们自身工作的原因?要把家底摸清,把优势和劣势分析透。比如,我们的传统产业占比还比较高,新兴产业的支撑力还不够强;我们的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效率还不高,“卡脖子”技术攻关能力有待提升;我们的城乡、区域发展还不够平衡,县域经济的活力还需进一步激发。只有把这些问题都摆到桌面上,我们的目标设定才能更加精准、更加务实,规划的支撑才能更加坚实、更加有力。
其次,要处理好“全面布局”与“重点突破”的关系。“十五五”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必须统筹兼顾、系统谋划。但“眉毛胡子一把抓”是抓不出成效的。我们必须坚持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不动摇,牢牢抓住几个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工程。
一是要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实现新突破。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我们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更要大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比如,在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域,我们不仅要满足于扩大光伏、风电装备的生产规模,更要瞄准高效PERC电池技术、氢能储运装备等核心技术进行攻关,形成我们的“杀手锏”产品。在生物医药领域,不能只停留在原料药生产,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积极布局基因与细胞治疗、高端医疗器械等前沿赛道,打造几个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在数字经济领域,要加快推进“智改数转”,不仅要推动数字产业化,更要推动产业数字化,力争到2030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到12%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要企稳回升,力争达到30%以上。这些都需要我们谋划一批具有牵引性、带动性的重大产业项目,并争取将它们纳入国家和省的规划“大盘子”。
二是要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实现新突破。发展遇到的问题,最终要靠改革来破解。二十届四中全会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全面深化改革。我们要主动对接中央的改革部署,聚焦影响和制约我市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谋划一批重点改革任务。比如,如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真正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如何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让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更多地流向高效益、高产出的领域?如何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更好地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这些问题,都要在规划中给出清晰的路线图。
三是要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实现新突破。这部分内容,最能体现我们规划的温度。要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拿出具体的、可量化的解决方案。比如,在老旧小区改造方面,“十四五”我们完成了约10.5万户的改造,群众反响很好。“十五五”期间,我们要继续加大力度,计划再启动对XX个、约15万户2000年底前建成的老旧小区进行改造,并且改造内容要从“楼道革命”“管网革命”向加装电梯、建设养老托育设施、完善社区服务等“功能革命”延伸,市财政要做好相应的资金配套。在农村饮水安全方面,要巩固提升工程成果,力争到“十五五”末,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以上,水质合格率稳定在更高水平,要让每一位农村群众都喝上“放心水”。在教育、医疗方面,要合理规划布局,计划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XX所,增加学位XX个;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下沉,力争每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7.5张,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5人,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服务。这些具体的目标,就是我们要向全市人民立下的“军令状”。
再次,要处理好“推动发展”与“确保安全”的关系。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当前,我们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前所未有。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把安全发展的理念贯穿到规划编制的全过程和各领域。要统筹好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金融安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特别是要高度重视政府债务风险的防范化解工作,所有上马的新项目,都要进行严格的财政承受能力评估,坚决杜绝脱离实际、寅吃卯粮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在发展最需要、民生最急迫的地方。
三、加强组织领导,凝聚各方智慧,全力保障规划建议的高质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39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