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实践经验与有效策略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实践经验与有效策略
    在内控体系的构建与执行阶段,我们紧密贴合本单位的实际工作情况,采取问题导向的方法论,成功地构建了权力之间的有效制衡机制,从而使单位领导能够在源头上有效规避经济责任风险。这一成就的核心举措包括:
    一、构建领导核心,强化内控管理驱动力
    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是一项错综复杂而又至关重要的任务,它横跨了预算编制、资金收支、物资采购、资产管理、项目建设、合同管理以及内外部监督等多个经济活动的关键领域,这必然要求单位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的紧密协作与无缝对接。在此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单位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是驱动内控工作顺利实施的核心动力。通过将内控工作与党风廉政建设深度融合,不仅增强了单位领导的风险防范意识,更为内控体系的稳固构建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为此,我们专门成立了内部控制规范领导小组,作为引领和推动内控工作的核心力量。领导小组之下,我们设立了内控工作办公室,由财务部门担任牵头角色,负责协调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执行工作。同时,各个处室(站)被明确为内部控制的具体执行单元,它们与内控工作办公室紧密配合,共同推动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此外,纪检部门作为内控评估的牵头部门,对内部控制的建立与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监督,及时识别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与薄弱环节,并督促相关处室(站)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确保整个内部控制体系能够持续、有效地运行。
    二、拟定工作方案,明确推进计划
    内控建设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阶段:一是宣传准备阶段(8月-9月),主要包括学习内控相关知识,制定内控工作方案,成立内控工作团队。二是内控梳理阶段,组织培训、召开启动大会,梳理制度流程、费用支出,风险分析、建立控制机制,优化制度、流程、表单等。三是成果汇编阶段,汇编内控规范管理手册,汇编经费支出管理指南,开展内控工作总结、汇报等。四是内控运行阶段,发布内控手册、费用指南,按照手册、指南实施业务,监督检查、开展内控评价,组织开展风险评估。五是信息化阶段,收集信息化建设需求,部署初始化信息系统,试运行内控信息系统。
    三、构建内控机制,保障内控实施
    (一)建立了单位层面的内控运行制约机制。主要包括8个方面的内容:内控管理职责分工,经济活动决策机制,关键岗位责任机制,关键人员资质能力,财务信息编报要求,信息技术应用要求,经济活动风险评估,内部控制监督评价。
    (二)梳理了单位主要经济业务管理制度及流程。针对预(决)算管理、经费收支管理、农机专项资金管理、政府采购管理、合同管理以及资产管理等6个业务模块,在规章制度方面,总计梳理外部制度文件,分六个模块汇编成册,梳理内部制度文件,其中涉及经济活动管理;在业务流程及风险管控方面,梳理优化业务流程,风险控制矩阵,内控指南;在工作表单方面,梳理近表单,新建预算执行分析表、合同审批单、空白支票领用备查登记簿、合同归档表等表单,优化完善费用报销单、差旅费报销单、借款单等3个表单。
(三)汇编内控管理工作手册。汇总整理《内控规范管理手册》,共分为手册说明、单位层面内控概况、业务层面内控实施、内控监督评价五个部分,做到经济业务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39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