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XX区常态化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暨防范未成年人溺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区常态化未成年人保护暨防范未成年人溺水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重要论述,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最新部署要求,结合省专班《关于做好开学后未成年人防溺水相关工作的提示》以及近期XX市XX新区专题会议精神,分析研判当前我区面临的形势,对下一阶段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压实。刚才,区有关部门作了工作汇报,部分同志作了很好的发言,我都表示赞同。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挑战,以高度的政治清醒认识工作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长远发展。防范未成年人溺水,是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最现实、最紧迫、最直接的“生命线工程”。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始终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坚持系统谋划、高位推动。我们欣喜地看到,经过全区上下的不懈努力,我区成功创建成为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区,这是一个来之不易的崇高荣誉,是全区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共同奋斗的结晶。我们聚焦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大保护”,创新性地构建了“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网络+司法”六位一体的保护工作体系,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协同的生动局面。特别是在基层基础建设方面,我们实现了全区24个镇(街)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403个村(居)未成年人保护服务点的全覆盖,建强了由427名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组成的基层服务队伍,为保护工作延伸到“最后一米”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在防范未成年人溺水这项具体工作中,我们同样付出了巨大努力,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各镇街、各部门认真履行属地管理和行业监管责任,建立健全了防溺水工作领导小组和应急机制,常态化开展“拉网式”隐患排查,在重点水域增设了大量警示牌、防护栏和救生设备,并通过组建巡查队、劝导队,实现了对危险水域的动态巡防。教育部门将防溺水安全教育全面纳入校园安全课程,通过主题班会、应急演练、致家长一封信等多种形式,反复强调“六不准”原则,家校社协同的防护网络初步形成。我们还探索了“非遗+防溺水宣传”等特色模式,让安全知识以更生动、更入心的方式传递给孩子和家长。这些工作,为守护孩子们的生命安全筑起了一道道坚固的防线。
但是,同志们,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成绩属于过去,挑战就在眼前。未成年人保护和防溺水工作,容不得我们有丝毫的麻痹松懈。我们必须看到,溺水依然是威胁我国未成年人生命安全的“头号杀手”。根据国家相关数据报告,每年因溺水身亡的人数中,未成年人占比极高。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逝去,是一个个家庭的瞬间崩塌。虽然我们没有对过去几年区内溺水事故进行专门的、公开的通报,但一些零星发生的事件,其惨痛教训依然振聋发聩,时刻警醒着我们,防溺水工作的弦一刻也不能松。
从当前情况看,我区的工作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短板和漏洞。一是思想认识的“温差”依然存在。少数单位和干部存在“开学就松一口气”“放假才重要”的错误思想,对防溺水工作的长期性、反复性、突发性认识不足,导致工作时紧时松。二是责任链条的“缝隙”依然存在。部门协同还不够顺畅,存在职责边界不清、联动响应不及时的问题。个别镇街、村居的属地责任没有完全压实,巡查制度执行存在打折扣的现象。三是防护措施的“盲区”依然存在。一些偏远的、非典型的水域,如废弃的采石坑、田间的灌溉渠、城乡结合部的积水洼地等,还没有完全纳入监管视线,技防设施覆盖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宣传教育的“堵点”依然存在。安全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如何让安全知识真正内化为孩子的行为习惯,如何有效督促流动人口、留守儿童等重点群体的监护人履行责任,仍然是我们面临的难题。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下一步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硬骨头。
二、提高站位,深化共识,以坚定的政治自觉扛起守护未来的时代重任
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和防溺水工作,绝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社会管理事务,它本质上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政治任务,是一项必须做好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全区上下必须站在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进一步深化思想共识。
第一,这体现了我们“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未成年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的幸福安康。防范一起溺水事故,就是挽救一个孩子、守护一个家庭、安定一方社会。我们必须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扛在肩上,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实抓细各项防护措施,用我们的辛苦指数换取千家万户的幸福指数和未成年人的安全指数。这既是对我们初心使命的检验,也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考验。
第二,这关系到我区高质量发展的未来根基。青少年是区域发展的希望所在。今天我们保护好一个孩子,就是为XX区的明天储备一份人才、增添一份活力。一个安全、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软实力。反之,如果安全事故频发,不仅会损害政府的公信力,更会动摇社会对未来的信心。因此,我们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把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视为一项基础性、先导性工程来抓,为XX区长远发展提供最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最和谐的社会环境。
第三,这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未成年人保护,特别是防溺水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等方方面面,是对我们基层治理能力的一次综合大考。它考验我们能否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考验我们能否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动员社会力量,考验我们能否运用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以及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手段解决现实问题。做好这项工作,本身就是对我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有力推动和全面检验。
三、聚焦关键,精准发力,以务实的政治担当筑牢安全防护的铜墙铁壁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防范未成年人溺水,必须拿出硬核措施,下足绣花功夫。要紧紧围绕“人、水、制”三个核心要素,全面落实“抓思想认识、抓目标导向、抓责任导向、抓问题导向、抓结果导向”的工作要求,确保各项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一)聚焦“责任”二字,坚决拧紧齐抓共管的“安全阀”。再周密的部署,如果责任悬空,也只是一纸空文。必须进一步压紧压实各方责任,构建一个无缝衔接、闭环管理的责任链条。一要强化属地主责。各镇(街道)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必须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督查。要将防溺水工作网格化管理落到实处,明确每一个村(居)、每一个片区、甚至每一片水域的网格员和具体责任人,确保压力传导到“神经末梢”。二要强化部门主官之责。水务、农业农村、住建等部门要对自己管辖范围内的水库、河流、湖泊、池塘、在建工地水体等负起监管责任,加强巡查和隐患整治。教育部门要负起校园主阵地的教育管理之责,督促学校把安全教育抓在日常、严在经常。公安部门要加强对私自下水游泳等行为的巡逻劝导和依法处置。文旅、市场监管等部门要加强对游泳场馆等经营性场所的安全监管。宣传、团委、妇联、关工委等要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宣传合力。三要强化家庭主护之责。监护人是防范未舍成年人溺水的第一道防线。要通过社区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发放《家庭教育告诫书》等方式,持续强化家长的监护意识和监护能力,特别是要重点关注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通过“一对一”结对帮扶等形式,确保监护不“缺位”。
(二)聚焦“管控”二字,坚决扎紧源头治理的“防护网”。要坚持问题导向,对全区所有水域进行再排查、再梳理,建立健全隐患台账,实行销号管理。一是物防设施要“硬核”。对排查出的所有危险水域,必须按照统一标准,配齐配足“四个一”:一块醒目的警示牌、一个应急救生圈、一根救生绳、一根长竹竿。有条件的区域,要加装坚固的物理隔离护栏。对整改不力、标准不高的,要严肃通报批评。二是技防手段要“智能”。要积极拥抱科技,在事故高发、人员易聚集的重点水域,加快推广安装视频监控和智能语音劝导系统。这些系统能够实现24小时不间断监控,一旦发现有人靠近危险水域,立即自动播放警示语音,并第一时间将信息推送给网格员,实现“人防+技防”的有效结合。三是巡防队伍要“在线”。各镇街要建强专兼职巡河队伍,特别是在午后、傍晚、周末、节假日等重点时段,加大巡查频次和密度,确保重点水域时时有人巡、时时有人管。要鼓励和引导“XX护卫队”等社会组织、志愿者、退休老党员、热心群众等积极参与,形成群防群控的汪洋大海。
(三)聚焦“宣教”二字,坚决筑牢思想认识的“防火墙”。要把宣传教育作为一项治本之策,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宣传教育不能满足于“开过会、发过文”,必须追求“入脑入心、化为行动”。一要让校园教育“活”起来。要改变过去照本宣科的枯燥模式,多采用情景模拟、案例教学、技能实操等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体验中掌握防溺水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要将防溺水安全教育与游泳技能培训结合起来,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让更多孩子学会游泳,从根本上提升生存能力。二要让社会宣传“热”起来。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新媒体平台,制作播出一批有冲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38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