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强市战略实施推进会汇报
近年来,**新区坚持把人才工作放在战略高度来审视、摆在突出位置来推进,锚定“争创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核心引领区、国家吸引集聚人才平台核心区”目标,牢牢把握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发展内在逻辑,聚焦“2+4+N”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实施“**英才”集聚行动,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为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智力支持。现将有关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拓宽招引渠道,构建引才兴产新格局。出台政策吸引人才。紧密承接省市人才政策,充分吸纳原“三区”实践成果,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做法,出台新区“人才政策十条”,以真金白银、真招实策、真心实意,重点引育全球顶尖人才、高端研发人才、校企科研人才、海外人才、青年人才。指导企业人才积极申报省市人才政策,坚决兑现各项政策奖励,2024年累计发放人才奖励扶持资金2亿元。目前,新区人才总量超过90万,上市公司、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均位居全国新区前三。举办活动招揽人才。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组织重点企业赴长三角、珠三角开展引才活动,举办或承办新区高层次人才欢乐元宵会、岳麓峰会、海归论坛等重大活动,集中发布新区高端人才需求目录,吸引各方面人才加盟新区。2024年,新引进市高精尖人才领跑工程16人、紧缺急需人才集聚工程37人,新认定市高层次人才218人,市高层次人才总量达1566人、占全市46%。打造平台集聚人才。2024年新建院士专家工作站12个、博士后工作站10个,**科学城等聚才平台加快建设,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聚才作用有效发挥,全省“四大实验室”布局新区,全省60%以上创业平台、7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80%以上高校科研机构及85%以上科研成果聚集新区。
深化校企联动,探索育才兴企新路径。坚持校企人才共育。发掘“青年”和“大学”两座富矿,加强高校毕业生联合培养与引进,联动重点高校、企业举办创业就业夏令营、人工智能训练营,打造一批研究生科研基地、人才孵化基地。实施大学生实习实训“扬帆计划”,2024年新认定大学生实习基地140个。分产业链建立重点产业人才需求目录,实现校企人才供需无缝对接。实施校企人才共训。依托驻区高校资源,建立人才研修院、企业家培训中心,举办高级总裁研修班、金牌董秘研修班、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研修班,培养企业高管500余名。联合高校和职业院校,共建企业职工培训中心、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培养技能人才3万余名。2024年,岳麓山大学科技城管委会形成的《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助力人才引育汇聚》获评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最佳案例。推动校企人才共享。实施校企人才双聘行动,鼓励高校老师到新区企业兼任“科技总监”,支持企业人才到高校兼任“产业教授”,共同推动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已选聘产业教授21人、科技总监37人。
升级服务保障,构建成才兴业新生态。提升服务温度。实施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人才制度,建立“24小时”人才客服员、一对一服务专员、人才服务代表3支队伍,为人才解决问题2200多个。发放“**英才卡”,定制专属服务包,在子女就学、配偶就业、体检就医、购房租房、签证居留、绿通出行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拓展服务宽度。设立20亿元人才支持基金,全部投资尚未在新区设立企业的高层次人才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实施柳枝行动、红枫计划,常态化举办投融资、项目路演等活动,为300多个科创项目融资100亿元。建设海归小镇、人才小镇、国际社区,建成智能人才市场、专家公寓、人才驿站,打造人才温馨家园。增强服务厚度。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2024年以来38名高层次人才递交入党申请,28人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相关经验被省组推介;推荐麒麟信安董事长杨涛等15名高层次人才当选为“两代表一委员”。开展人才工作创新案例评选,开辟专栏推出优秀人才系列报道,营造爱才敬才、服务人才的浓厚氛围。
汇报完毕,谢谢大家!
人才工作座谈会交流发言1
近年来,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通过“坚持党委统筹、搭建干事平台、优化服务保障”三项举措,不断提升人才工作质效,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党委统筹,确保人才工作一体推进。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人才资源开发摆在最优先位置,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在全县17个乡镇(街道)建立人才工作站,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人才工作的决策部署,定期听取人才工作推进情况,适时研究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健全完善《关于推动新时代x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1+9”人才政策体系,深入推进“引、育、用、留”四大工程,科学制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重点产业人才、重点领域人才倍增任务清单,找准“引才”切入点、瞄准“育才”突破点、把准“用才”着力点、盯准“留才”落脚点,不断构建更加开放的人才发展环境。一年来,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召开专题会议5次,深入基层一线调研指导20余次,协调并解决问题35个。
二、搭建干事平台,推动人才作用有效发挥。围绕全县“2+N”产业发展布局和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需要,全面分析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短板弱项,研究制定《县鼓励支持青年人才到基层一线协办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试点的实施方案》,扎实开展人才工作“书记项目”,以“强村富民”为载体,充分发挥各领域青年人才的专业特长,探索建立“1+3”管理服务机制,以单独协办帮扶和团队协办帮扶相结合的形式,择优选派106名农村工作经验丰富、专业技术过硬、工作责任心强的青年人才到基层一线协办90个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每月至少5天脱产到村开展协办工作,帮助村级集体经济争取产业发展项目和资金,不定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惠农政策宣传和技术指导服务,并统一为协办青年人才购买不低于100万元的意外伤害保险,及时帮助解决协办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着力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品牌,辐射带动全县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发展。截至目前,106名青年人才已先后到协办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工作,帮助群众解决农业生产技术难题50余个。
三、优化服务保障,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生态。用好用活县级“1+9”人才政策,认真落实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人才制度,扎实开展好每年“人才日”系列活动,用好“96567”人才服务热线,选优配强人才工作力量,常态化开展走访慰问,多形式、多渠道、多维度了解专家人才工作和生活情况,进一步畅通专家人才建言献策渠道,积极推荐各类优秀人才进入“两代表一委员”队伍,妥善解决子女入学、配偶安置、医疗保障等人才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严格落实“优才卡”服务制度,按时发放人才工作津贴,并深入挖掘全县人才工作和各类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和重大科研成果,大力营造尊才、爱才、敬才浓厚氛围。一年来,走访慰问专家人才130人次,完成人才公寓装修提质工程22套,帮助解决实际困难30个,经验信息文章被市级以上官方主流媒体刊发81篇。
人才工作座谈会交流发言2
按照会议安排,现将*人才工作有关经验交流如下。
过去一年,*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强化人才发展的战略地位,通过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战略支点城市,奋力打造高水平人才首选地、创新策源地、产业集聚地,推动人才“第一资源”更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形成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双向成就的生动局面。
一、完善体制机制,凝聚人才工作推进合力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统筹政府与市场,加强横向协同和纵向联动,形成全市上下大抓人才、大兴人才的工作格局。一是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机制。*创新制定市级职能部门党管人才责任清单,明确党委(党组)和书记各15项共性职责,及10家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14家人才工作重点单位的重点任务,建立完善月度“工作例会+指标通报”、季度“重点调度+亮灯督促”、年度“综合考核+述职评议”工作推进机制,并将人才工作考核对象扩面至83家市级部门、10个区(县、市)、15个开发区,推动全市人才工作协同推进、争先进位、比学赶超。二是在市县两级全面建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高规格成立人才发展集团,高效运行市人才战略咨询委员会,整合优化浙江创新中心功能,形成市县两级行政部门、事业单位、企业单位、用人主体“四位一体”人才工作力量格局,凝聚齐抓共管强大合力。去年,*的拳头人才计划——甬江人才工程迭代升级,建立全年“随到随报,即评即补”工作机制,将集中遴选频次增至1年2次。三是聚焦服务“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着眼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和未来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为人才企业提供从初创期、成长期到发展壮大期的全周期支持。
二、强化精准培育,构建人才成长“快车道”
过去一年,*突出高端、青年、产业导向,深入探索构建阶梯式人才自主培育体制机制,着力打造“各类人才竞相成长、聪明才智充分涌流”的蓬勃生态,以高水平人才队伍支撑高质量发展。一是深入实施人才自主培养升级奖励,对在甬创业创新的顶尖人才,实行“一人一策”,为其量身创设平台载体,并赋予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着力打造顶尖人才成长梯队。去年,*引育全球顶尖人才13人,新入选国家级人才161位。二是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着力做大科技人才“蓄水池”,布局建设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基地。去年,*支持人才开展“科创甬江2023”攻关项目237个;新建省级以上企业博士后工作站62家,新招收博士后522名;3篇原创论文在顶级期刊《Science》发表;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数量创历年新高。三是持续擦亮“青年友好城”金字招牌,把战略人才力量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去年,*首次实施青年科技领军人才项目,稳步提升重点人才工程、科技项目青年人才支持比例,支持青年人才当主角、挑大梁。新一批甬江人才工程中,40周岁以下青年领衔项目比例达58.8%。*去年自主培育国家“杰青”3人,数量创历史新高。四是紧扣“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出台实施人才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引进特定产业人才等政策举措,同时实施“一人一技”技能培训行动,推动职业技能等级与专业技术职称双向认可,1622名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实现职技融通。在去年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上,*选手斩获2枚金牌、3枚银牌、2枚铜牌,金牌和奖牌数均位列全省第一。
三、聚焦平台建设,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
一是建强人才引擎。*以大手笔赋能重大平台引才聚智。一方面,全面落实支持甬江实验室人才集聚11条、*大学引进人才推进“双一流”建设9条、*东方理工大学(暂名)人才集聚8条等政策;另一方面,开启与中国科学院新一轮战略合作,支持*材料所实施全国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研经费投入、高层次人才数“双突破双倍增计划”。二是健全“通则+专项+定制”人才政策体系支持下。启动设立市级高层次人才“编制池”,成立*人才院,为全市重点平台和创新型企业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提供专项事业编制服务。一年来,*人才院高效运行,已有32名高层次人才入院享受事业养老保险待遇,有效助力企业留住创新领军人才。
四、优化人才服务,营造双创优质生态圈
为了能让人才真正在*安心、安身、安业,*以做实“*五优、人才无忧”服务品牌为牵引,着力解决人才全周期、全方位发展需求,不断优化人才软环境,营造创新创业优质生态圈,千方百计“拴心留人”。一是健全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以系统观念、数字技术建设“人才大脑”,汇聚22个部门31个系统13亿条数据,覆盖用人主体134万家、人才243万人,着力推进人才一库统管、服务一站通享、决策一网智治。自去年人才科技周期间发布以来,“人才大脑”已为各类人才提供岗位招聘、政策兑现等各项服务30余万次。二是聚焦人才“关键小事”,加快构建全链条、高品质人才服务矩阵——深化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修订出台专家服务管理办法,将人才子女入学保障扩面至博士等高级人才,妥善解决505人次入学需求;建立人才全周期健康管理体系,为首批53名人才定制医疗保健服务;统筹全市8万余套人才安居政府房源,打造“房等人”人才安居体系。三是优化活动设计,穿珠成链,让“服务暖流”汇成涓涓细流。按照“把行动置于活动中”要求,*建立完善以人才日、人才科技周为双主线,以重要节日、重点节气为串联的全年活动体系,创新打造“甬相约”暖心服务活动品牌,通过一系列暖心服务,让人才更快融入*。
人才工作会议讲话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人才队伍建设大会。会前,与会代表集中参观了科创成果展和张江人工智能岛,亲身感悟科技人才工作在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殷切期望,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和体会。刚才,会议颁发了科创项目奖、优秀组织奖,获奖代表介绍了相关经验做法,讲得都很好,对下步深化x局科创人才建设工作有很强的启发借鉴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育才造士,为国之本”。
近年来,x局党委始终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战略性、长期性的工作常抓不懈,在各位专家、导师的倾心支持和悉心培育下,x局科创人才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有力推动了x消防救援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一是人才梯队坚实稳固。组建x局专家型培育组7个、各领域人才组127个、人才工作室17个,实化运作“技术中心”,1人入选全国火调专业领军人才,10人入选全国骨干人才库。二是实战导向旗帜鲜明。选聘专兼职教员202名、技术专家119名、片区指挥员99名,组织理论授课、实战调研、驻所作业、社会实践1700余场次,覆盖指战员18200余人次。三是集群效应持续释放。签约合作单位120余家,与30个委办局党组织开展联组联学,我们这支队伍已日渐融入和深度参与到x人才高地建设。四是培育成果可圈可点。编撰修订省部级以上法规、教材等近40部,申报立项科研课题185项,荣获省部级以上科创奖项12项。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广大人才苗子的自强不息、刻苦努力。
在此,我谨代表局党委,向全体导师们致以衷心感谢,向获奖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祝贺!成绩可喜,未来可期。我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育非旦夕之功,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特别是通过近年来的宝贵实践,我们总结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要坚定不移巩固好、发展好。与此同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人才建设工作永远在路上,还有很多短板和瓶颈亟待破解。一是人才结构不够合理,高层次领军型人才匮乏,部分单位中高级专业技术干部至今仍然为“零”;二是人才培养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培育成果还不够多,借助科技破解难题、服务实战的能力还不足;三是人才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对于人才引进、使用、培养、流动等政策,原则性规定多、创新性办法少,难以充分调动指战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等。对此,各级各单位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以等不得、慢不得、拖不得的紧迫感、危机感,聚焦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方向,进一步加快节奏、加大力度,持续掀起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热潮。
下面,就做好下一步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我再讲3点意见:
第一,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新时代科创人才新质生产力。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最新讲话系列,消防救援队伍正处于整合改革、转型升级关键期,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一要坚持党委统揽。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充分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创新意识,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切实履行好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管问效的责任,每年都要专题研究部署人才工作重大问题、重要政策、重点项目,切实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治部门牵头抓总、有关处室各司其职、指战员广泛参与的生动格局。二要坚持放权松绑。进一步优化完善人才选拔培养制度,推行班子领航、蓝焰英才、骨干锻造工程,持续“破四唯”(论文、职称、学历、奖项),取消所有不合理的限制,为人才减负松绑,清除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加大年轻干部“选育管用”力度,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通过立新标,引导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三要坚持守正创新。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推动消防安全治理现代化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消防事业基业常青的重大方向。既向前看,准确把握现代科技人才发展趋势;又向后看,继承和发扬好优良传统。既要用好“师傅带徒弟”等传统方法手段,还要引入新理念、新科技、新思路,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在消防安全领域落地应用,催生队伍新质战斗力。
第二,拓宽“科技强消”的发展路径,加快形成x事业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作为城市安全的“守护者”,我们要充分发挥x知识富集、科技领先、教育发达的地域优势,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人才孵化的效率和质量。一要聚焦主责主业。紧盯超大城市火灾防控和应急救援重点、难点,瞄准本地区、本单位防灭火工作“硬骨头”,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补什么”的培养方向,定期举办专业培训、技能竞赛、实战演练、互访互学等活动,大力培育紧缺型、拔尖型、领军型人才,不断提升队伍攻坚打赢能力。二要倡导合作共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策略,深入挖掘科技人才资源,深化与高校、科研机构及高新企业的合作交流,广发“英雄帖”、实行“赛马制”、立好“军令状”,力争每年孵化2-3个部级、5-6个局级科技项目,不断把共建共享共赢的联系做广、能级做强、影响做大。三要注重成果转化。做好“十四五”人才规划下半篇文章,以钉钉子精神抓好“两个任务书”(人才队伍、专家型人才培育组)刚性任务落实落地,尤其要用好局新启用的科技服务平台,推动落实科研项目孵化、绩效考评、成果应用等全生命周期管理,强化消防科研项目应用推广,实现教、学、研、用深度融合,力争“十四五”末结出更多科研硕果。
第三,推进“人才兴队”的发展战略,努力打造人才汇聚、群贤荟萃的梦想舞台。消防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必须在政策、资源、组织、机制等方面给予更大倾斜、更优保障。一要压实育才链条,建强人才梯队。分级分类建好人才库,培养全国专家、复合型领导、新型人才和消防工匠“硬核队伍”,深化拓展区域协作、上挂下派、交流轮岗等模式,发掘培养更多骨干人才后备力量,推动人才资源梯次成长、人才素质整体提升,形成塔尖更尖、塔体更强、塔基更厚的人才格局。二要加强典型引路,激发创新活力。以陈寒根、谢福根为代表的老一辈x消防人为榜样,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进一步发挥好“火调技术中心”“人才工作室”示范引领作用,开展岗位练兵、职业技能大赛、革新成果征集等比武竞赛活动,表彰一批鲜活独特的“小革新、小发明、小创造、小能手”,大力营造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的浓厚氛围。三要强化激励保障,优化人才环境。加强对科创人才工作的综合保障,特别要落实好技能培训、学历提升、休假疗养、家属安置等实事工程,真正对人才在政治上关心爱护、在工作上支持帮助、在生活上排忧解难,努力让各类人才在事业上有成就感、团队上有归属感、身心上有愉悦感、家庭上有温馨感,切实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同志们,科技创新大潮澎湃,千帆竞发勇进者胜。科创人才建设是一场激烈的“竞速赛”,也是一场持久的“马拉松”,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让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不断开创科创和人才培育新局面,为推进x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引进高层次人才座谈会讲话
今天,我们召开全县高层次人才座谈会,主要目的是对被评为全市T类人才的两位专家进行表彰奖励,进一步营造重视人才、关心人才、崇尚人才的浓厚氛围;同时,也想听一听大家的意见建议,帮助我们更好地改进人才工作,加快高质量发展。刚才,我们为2名T类人才进行了表彰,他们被评为全市首批T类人才,这既是个人的荣誉,也是我们全县的骄傲,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37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