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XX区青年干部培训班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XX区青年干部培训班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青年朋友们:
    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们利用第二期青年干部培训班的机会,组织召开这次座谈会,与我们XX区的青年才俊们齐聚一堂,面对面谈心,心贴心交流。刚才听了大家的发言和提问,也听了几位同志的分享,现场气氛热烈、思想交锋活跃,充满了青春的朝气与求知的渴望。我深切地感受到,大家心中有火、眼里有光、肩上有责、脚下有路,这让我对XX区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青年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接班人,是推动XX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你们的成长进步,直接关系到我们事业的薪火相传和兴旺发达。区委一向高度重视青年干部的培养与选拔,举办青干班,就是为大家搭建一个加油充电、淬炼成长的平台。今天的座谈会,主题聚焦于“正确政绩观引领成长”与“青年干部的素养提升与责任担当”,这既是时代赋予你们的必答题,也是你们实现自我价值、服务人民群众的必修课。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很有代表性,比如文稿写作的能力短板、基层动员群众的现实困境,以及普遍存在的“能力恐慌”,这些都是大家在成长道路上遇到的真实困惑。几位同志结合自身经历,给出了非常中肯、非常实在的建议。下面,我也结合这些问题和大家的心得,再谈几点想法,与各位青年同志共勉。
    一、树立正确政绩观,涵养“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博大胸怀
    政绩观是干部从政、干事、创业的“总开关”。走上领导岗位,想干出一番事业,做出一番成绩,这种想法是好的,也是我们选拔任用干部的初衷。但关键在于,我们要树立什么样的政绩观,追求什么样的政绩。
    什么是正确的政绩观?简而言之,就是“为民造福”的政绩观。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谋发展,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因此,我们追求的政绩,必须是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它可能不是短期内就能显现的“形象工程”,而更多是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潜绩”。比如,完善一处基础设施、化解一批历史遗留的矛盾、培育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这些工作也许不会让你迅速“出彩”,但它解决的是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厚植的是区域发展的根基。这才是最大的政绩。
    反之,错误的政绩观则表现为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热衷于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追求个人所谓的“知名度”。这种政绩观,损害的是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浪费的是宝贵的公共资源,最终会脱离群众,走上歧途。
    青年干部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有强烈的建功立业愿望,这非常可贵。但越是如此,越要校准政绩观的航向。要把个人抱负的实现,深度融入到XX区发展的宏大叙事中,融入到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实践里。要深刻理解XX区长在开班仪式上对大家的期望,把稳思想之舵,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要学会处理好“显绩”与“潜绩”的关系,既要有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干劲,也要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境界。我们要追求的,不是个人名利的一时得失,而是XX区长远发展的千秋功业。希望大家都能秉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执着,一任接着一任干,一茬接着一茬拼,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二、破解“本领恐慌”,锤炼“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过硬功夫
    座谈中,不少同志提到了“能力恐慌”。我认为,有这种恐慌,恰恰说明大家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上进心,想要把工作干得更好,这本身是一件好事。正如XX同志所言,正是因为我们想要更好地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才会出现“恐慌”。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正视这种恐慌,并将其转化为自我提升的强大动力。如何破解?答案就在“向下扎根”的实践之中。
    第一,要用脚步丈量民情,在深入基层中找到“公开讲话”。“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沉淀真情。”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的一切工作,最终都要落到基层、服务群众。刚才,有同志提到,感觉最大的挑战不是发展经济,而是如何有效动员和组织群众,政策虽好,但群众参与度不高。这个问题非常典型。为什么会出现“要我做”而非“一起做”的局面?根源往往在于我们没有真正走到群众心里去。
    XX同志的回应切中了要害。一方面,要沉下身子搞调研。一个村、一个镇的资源禀告、产业基础、民风民俗、矛盾焦点是什么?这些情况,坐在办公室里是想不出来的,必须靠“铁脚板”走出来。只有把村情民意摸透了,找准了符合本地实际的“一村一品”特色定位,比如依托我们的生态优势发展休闲农业,或者借助本土文化资源开发文创产品,我们提出的发展思路才能接地气、得民心。另一方面,要学会“借势借力”。我们推动工作,不能单打独独,要打破“等靠要”的思维定势。要主动研究上级政策,积极对接农业农村、文旅等部门的资源,甚至联动高校的智力、企业的市场,把外部的优势转化为我们发展的动能。同时,更要注重在群众中发现和培育本土的“领头雁”“明白人”,让他们成为我们联系群众的桥梁、带动发展的骨干。当你真正和群众打成一片,成为他们的知心人、主心骨时,许多难题自然迎刃而解。
    第二,要用思考淬炼思想,在综合分析中提升“笔杆子”。还有同志提到,文稿写作能力存在短板,特别是综合文稿和产业类文稿。XX同志在开班时强调文稿写作的重要性,因为它锻炼的是综合分析和逻辑判断能力。这绝非小事。文字综合能力,是干部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一篇好的文稿,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对全局工作的深刻洞察、对复杂问题的精准把握和对发展路径的清晰擘画。
    如何提升?XX同志和XX同志分享的“学、思、干、练”四字诀,非常精辟。我再展开谈谈。
    “学”,是基础。要系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大政方针,这是谋划工作的“定盘星”;要深入学习相关领域的业务知识、法律法规,这是开展工作的“工具箱”;还要广泛学习历史、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知识,这是拓宽视野的“营养剂”。
    “思”,是关键。要学会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思考问题,强化“全局统筹+逻辑串联”的思维。拿到一个题目,不能就事论事,要思考它背后的背景、上下的关联、左右的联系。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数据和观点中,梳理出内在的逻辑线索,搭建起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论述框架。这需要我们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习惯。
    “干”,是源泉。文章是写出来的,更是干出来的。最好的素材,就蕴藏在我们火热的工作实践中。你组织的一次群众会议、你参与的一个项目谈判、你化解的一起信访矛盾,都是写作的鲜活素材。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把工作中的思考和感悟及时记录下来、提炼出来,让你的文章言之有物、有血有肉。
    “练”,是路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要不怕出丑,敢于动笔。多写、多练、多投稿、多请教,在一次次的推敲打磨中,在领导和同事的批评指正中,不断精进。要主动承担单位的文字综合任务,把每一次写作都当作一次能力拉练。只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就一定能从“写作小白”成长为“提笔能写”的行家里手。
    总而言之,无论是做群众工作,还是搞文字综合,青年干部成长的根本路径,就是扎根实践、深耕基层。大家要牢记“深耕基层者成,志存高远者进”的道理,把基层当作成长的沃土,把困难挑战看作能力储备的“磨刀石”,在实践的熔炉中淬炼真金、增长才干。
    三、明确责任担当,守好“清正廉洁、一身正气”的政治生命线
    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青年干部,不仅要有想干事、能干事的本领,更要有敢担当、不出事的底线。
一要敢于担当作为。当前,我们的改革发展进入深水区,遇到的矛盾问题必然更加复杂尖锐。青年干部朝气蓬勃,最富有活力、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37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