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集团电力建设业务安全生产“十四五”总结暨“十五五”规划报告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XX集团电力建设业务在能源结构深刻变革背景下,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当前,站在“十四五”收官、“十五五”谋划的关键历史节点,系统总结过去五年的安全生产工作,科学研判未来五年面临的形势与挑战,擘画新时期安全发展蓝图,对于保障集团电力建设业务持续健康发展,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报告旨在全面回顾“十四五”期间集团电力建设业务安全生产工作,分析存在的问题,研判“十五五”发展形势,并提出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目标、重大任务和关键举措。
一、“十四五”时期安全生产发展回顾
“十四五”以来,集团公司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压实安全生产责任为核心,以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为主线,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集团电力建设业务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安全保障。
(一)主要成效与亮点
1.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十四五”期间,集团电力建设业务安全生产核心指标全面优于规划目标。截至2024年底,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连续四年“双下降”,相较于“十三五”末期,分别下降了45%和50%。2022年至2024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事故率、重伤率等关键指标均控制在较低水平。特别是重大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成效显著,集团上下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专项整治等行动,历年排查出的重大安全隐患均实现100%闭环整改,从源头上防范了系统性风险。
2.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集团全面深化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设,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了从主要负责人到一线作业人员的200余项安全职责清单。深入推进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累计识别并更新电力建设业务风险点超过8000个,形成了覆盖传统火电、水电以及新能源、储能、氢能等新业态的风险数据库。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修订和发布了《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标准》《分包单位安全管理规定》等30余项核心制度,安全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显著提升。
3.科技兴安赋能成效显著
集团大力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安全生产深度融合。在“十四五”期间,累计投入安全生产科技研发与应用资金超过5亿元。重点推广了基于“北斗+5G”的智慧工地管理系统,实现了对高风险作业区域、大型机械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动态监控和精准定位。全面建成并推广应用集团级安全风险智能管控平台,集成视频智能分析、风险评估预警、隐患闭环管理、人员履职监督等功能,实现了对XX水电站、XX火电厂等重大工程现场风险的智能识别与秒级预警。通过引入VR/AR沉浸式安全培训技术,员工安全培训覆盖率达到100%,高风险作业场景的模拟实训使员工应急处置能力得到实质性增强。这些技术应用使现场隐患排查效率提升了50%以上,因“三违”导致的事件数量大幅降低。
4.安全水平稳步提升。集团坚持“安全关口前移”,在工程设计、设备采购等源头环节严格执行安全标准,大力推广应用安全性能更高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在XX海上风电项目、XX抽水蓄能电站等工程中,通过优化施工方案、推广使用自动化焊接机器人和智能化台车等措施,有效减少了高风险环境下的作业人员数量。同时,持续深化安全文化建设,广泛开展“安全生产月”“安康杯”竞赛等活动,营造了“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浓厚氛围,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自主保安能力得到普遍增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十四五”时期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1.传统安全风险依然突出。电力建设行业固有的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起重伤害、触电、坍塌等传统安全风险依然是事故防范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在一些工期紧、任务重的大型项目,抢工期、赶进度的现象时有发生,容易导致安全管理措施执行不到位,传统风险管控压力巨大。
2.新型业务安全风险认知与管控能力不足。随着集团业务向海上风电、光热发电、新型储能、氢能、综合智慧能源等新领域快速拓展,新的安全风险不断涌现。比如,海上风电面临的极端海洋气象风险、大型构件吊装风险;电化学储能电站的电池热失控与火灾爆炸风险;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的泄漏、燃爆风险等。对于这些新风险的认知、辨识和管控能力尚处于探索阶段,相应的技术标准、管理规范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3.部分基层单位安全管理基础薄弱。集团各级单位安全管理水平存在不均衡现象。部分项目公司、工程分部等基层单位安全管理基础仍然薄弱,存在安全管理人员配备不足、专业能力不强、安全投入保障不到位、制度执行“上热中温下冷”等问题,导致安全管理的“最后一公里”未能完全打通。
4.外包队伍安全管理难度持续加大。电力建设工程大量使用劳务分包、专业分包队伍,这些队伍人员流动性大、安全技能和意识参差不齐,管理难度极大。尽管集团已建立分包单位一体化管理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以包代管”“包而不管”的现象,分包队伍的安全事故占比依然较高,成为集团安全管理的短板和痛点。
二、“十五五”时期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期和窗口期,能源电力行业将迎来更为深刻、更为全面的变革。集团电力建设业务的安全生产工作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一)能源电力转型带来的系统性挑战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十五五”时期的核心任务。高比例新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的“双高”特性,将从根本上改变电力系统的运行机理。传统“源随荷动”的确定性平衡模式被打破,源荷双侧的高度不确定性对电力系统的安全韧性提出严峻考验。作为电力系统的建设者,集团承建的工程项目,无论是大规模新能源基地、灵活调节性电源,还是特高压输电通道,都直接关系到未来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这意味着我们的安全管理必须从关注施工现场的“小安全”,拓展到关注项目全生命周期对电力系统运行影响的“大安全”,这对我们的风险认知维度和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新型业态模式带来的复杂安全挑战
“十五五”时期,电力建设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发输变配”环节,而是向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虚拟电厂、智慧用能等综合能源服务领域深度拓展。这些新型业态涉及电、热、冷、气、氢等多种能源形式的耦合,技术路线复杂,接口繁多,安全风险的交叉、叠加、衍生和放大效应将更加显著。如何有效辨识和管控这些跨领域、跨专业的综合性风险,建立适应新业态的安全管理模式,是“十五五”时期必须攻克的难题。
(三)技术加速迭代带来的双重挑战
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为安全管理赋能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算法可靠性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智能监控系统可能因黑客攻击而失灵,风险预警模型可能因数据污染而误判,这些都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此外,新一代煤电技术、先进核电技术、长时储能技术等的应用,也对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提出了全新要求,人才队伍的能力升级面临巨大挑战。
(四)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带来的严峻挑战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的强度和频次显著增加。预计“十五五”期间,极端天气将对电力建设的户外作业安全、设备设施安全和工程进度构成严重威胁。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关键技术、核心设备和重要材料的供应链安全风险不容忽视。这些外部不确定性因素,都将转化为对我们安全生产工作的直接考验。
三、“十五五”时期安全生产发展思路与目标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十五五”时期集团电力建设业务安全生产工作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实举措,推动安全生产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推动集团电力建设业务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大安全、大应急”理念为引领,以数字化转型为强大驱动,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聚焦完善责任体系、深化双重预防、强化科技支撑、提升本质安全四大主线,着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集团业务高质量发展,为国家能源安全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贡献力量。
(二)总体目标
力争到2030年,建立起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要求相适应、与集团业务发展相匹配的现代化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实现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性好转。具体目标如下:
1.一个杜绝:?坚决杜绝重特大生产安全亡人事故和重大社会影响事件。
2.两个遏制:?坚决遏制较大生产安全事故,有效遏制一般生产安全事故。
3.三个持续下降:?实现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伤亡人数、亿元营收死亡率等核心指标在“十四五”末期基础上继续稳定下降20%以上。
4.四个全面提升:?全面提升本质安全水平,高风险作业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替代率达到80%以上;全面提升风险智慧防控能力,建成集团一体化智能风险管控平台;全面提升综合应急处置能力,关键岗位人员应急技能考核合格率100%;全面提升安全监管效能,实现由被动监管向主动服务与精准执法相结合的转变。
四、“十五五”时期安全生产重大任务与举措
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系统谋划、精准发力,实施四大提升行动。
(一)实施安全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行动
1.完善“大安全”责任体系。?推动安全生产责任制从“全员”向“全链条”延伸,不仅覆盖集团内部各层级、各岗位,更要延伸至设计、设备、监理、分包等所有合作伙伴。探索建立基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36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