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XX区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的讲话

在XX区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此召开XX区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分析当前人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系统部署下一阶段全区人才引进与发展的战略举措,动员全区上下进一步凝聚共识、压实责任,以超常规的力度和举措,全力打造区域性人才高地,为XX区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抢占先机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一、认清时代大势,深刻把握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核心竞争力的第一资源和战略资本。中央早已明确指出,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对于XX区而言,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对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能否构建起具有强大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直接关系到XX区能否在新一轮发展中脱颖而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
  环顾四周,区域间的人才争夺战日趋白热化。各地纷纷出台极具吸引力的政策,招才引智的力度空前。例如,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高才通计划”持续发力,仅2025年上半年就已批准超过1.6万份申请,其对高端人才的虹吸效应十分显著。X市在2024年新引进人才约7万人,人才总量突破90万人,展现了强大的城市引才能力。这些实践充分说明,一个地区的发展潜力,越来越取决于其人才“蓄水池”的深度和广度。面对这种“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激烈态势,全区上下必须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和危机意识,将人才工作摆在所有工作的核心位置,以全局视野和战略高度来谋划和推进。
  二、回顾发展历程,客观总结人才工作的成绩与不足
  近年来,XX区委、区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开展了多项引才活动,人才工作的局面初步打开,取得了一定成效。全区人才队伍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特别是在XX、XX等重点产业领域,集聚了一批高水平的领军人才和青年才俊。这些人才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等各条战线上发挥了骨干作用,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参考国内一些先进地区的经验数据,人才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是决定性的。例如,有研究显示,2019年至2024年间,某新区的人才引进对工业创新项目、专利数量以及企业创新产出的增长均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北京市的人才贡献率已达到69.1%,这直观地展示了人才资本的巨大价值。虽然XX区在这些方面也取得了进步,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先进地区相比,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和短板。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才政策的竞争力有待提升。现行政策体系虽然覆盖面较广,但在政策的“颗粒度”和“吸引力”上仍有欠缺。与杭州高新区(滨江)为国际人才提供的覆盖项目资助、住房补贴、个人奖励的全方位支持体系相比,或与广东梅州高新区2025年5月起实施的包含优厚生活补贴、交通便利和子女教育福利的新政相比我们的激励措施在精准度和力度上都存在差距。政策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缺少能够“一锤定音”的独特优势。
  第二,人才发展的生态系统不够完善。人才竞争早已从单纯的“给钱给房”进入到“比环境、比服务”的3.0时代。我们在为人才提供事业平台、发展空间、生活品质、文化认同等软环境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引进来的人才,能否快速融入、安心工作、舒心生活,直接决定了其能否长期留下来发挥作用。目前,关于人才留存率的有效统计和追踪机制尚不健全这成为人才工作的一个“盲区”,导致我们对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不清、应对不力。
  第三,产才融合的紧密度亟待加强。人才工作与产业发展规划未能实现完全同频共振,“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耦合度不高。存在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错配的现象,一方面是重点产业急需的“高精尖缺”人才引不进,另一方面是引进的部分人才未能找到合适的用武之地。如何让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如何通过市场化手段精准引才、高效用才,是必须破解的难题。例如,广州市天河区通过补贴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来激励其引荐高端人才的模式,就体现了对市场力量的有效运用。
  第四,人才工作的统筹协同有待强化。人才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组织、人社、科技、教育、住建等多个部门。目前,部门间协同作战的合力尚未完全形成,“九龙治水”但效能不高的现象依然存在。政策宣传、落地执行、服务保障等环节存在脱节,影响了人才政策的最终效果和人才的实际获得感。
  三、聚焦核心关键,系统构建新时代人才引育新体系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魄力,对全区人才政策体系进行一次全面的重塑和升级。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着力构建一个更具全球视野、更富吸引力、更能促进产才融合、更优服务生态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一)坚持全球引才,构筑人才集聚的“强磁场”
  要破除地域和身份限制,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引进策略,在全球范围内“不拘一格降人才”。
  一是瞄准“塔尖”人才。围绕XX区未来产业布局,聚焦XX、XX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精准绘制全球顶尖人才图谱。要像四川省那样,将引进战略科学家和顶尖创新团队作为优先任务,通过“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的方式,量身定制引进方案,力争在引进具有颠覆性创新能力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上实现突破。
  二是聚焦“骨干”力量。大力引进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级工程师、卓越企业家和高技能工匠。同时,要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的储备,特别是拥有博士学位或海外知名院校、研究机构工作经历的青年才俊。可以借鉴梅州高新区的“青年人才集聚计划”,为符合条件的青年人才提供丰厚的安家费和生活补贴,帮助他们迈好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三是储备“未来”之星。紧跟国家《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等战略部署超前布局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未来产业的人才引进工作。加强与国内外顶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设立专项奖学金、建立联合培养基地,提前锁定有潜力的优秀学生。
  (二)实施精准激励,打造政策供给的“组合拳”
  要改变过去“大水漫灌”式的普惠政策,转向“精准滴灌”的个性化支持,确保每一分投入都用在刀刃上。
  一是强化项目和资金支持。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领衔的科技创新项目和初创企业,给予覆盖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的全周期资金支持。可以设立XX区“XX英才”创业投资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共同参与,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充足的“弹药”。
  二是优化安居和生活保障。安居才能乐业。要大幅提升人才安居保障水平,通过提供人才公寓、发放购房补贴和租房补贴等多种方式,切实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在这方面,杭州高新区(滨江)对不同层次人才提供高达数百万元购房补贴的政策值得参考。此外,还要全面升级人才服务,参照广东梅州等地的做法,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包括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保健、便捷交通在内的一站式、全方位服务。
  三是创新评价和激励机制。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顽疾。探索建立市场化薪酬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对核心人才实施股权、期权等中长期激励。对于成功推荐和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机构或个人,应给予重奖,充分调动全社会引才的积极性。
  (三)深化产才融合,激活创新驱动的“新引擎”
  人才的价值最终要通过推动产业发展来体现。必须将人才工作深度嵌入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实现人才发展与产业升级的同频共振。
一是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紧密对接XX区“十四五”及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动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35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