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在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上的研讨发言
同志们:
今天,中心组安排专题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机会十分难得。刚才几位同志的发言很有启发,结合工作实际,谈得都很深刻。下面,我也围绕学习主题,从个人角度分享几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主要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感悟和思考,不求全面,希望能和大家一同深化对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解和把握。
一、重温经典,深化对经济工作根本规律的再认识
反复研读《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每一次都有新的收获。其中一个很深的感触是,书中的许多重要论述,虽然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但其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至今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对于指导当前的经济工作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特别是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论述,让我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总书记在《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篇重要文章中明确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最终目的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让我深刻反思,过去一段时间,在看待经济问题时,是否有时会不自觉地陷入“需求决定论”的惯性思维,把增长的希望过度寄托于投资拉动和政策刺激。通过这次学习,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二者互为条件、相互转化,形成动态的平衡。强调供给侧,绝不是否定需求侧,而是要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供需的良性循环。
联系到我区的发展实际,这一点尤为重要。作为一个中心城区,我们的资源禀承、空间限制决定了无法走粗放式扩张的老路。我们的优势在于供给侧,在于能否提供更高品质、更具创新性、更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产品与服务。反思当前,我们的供给结构是否完全适应了需求结构的变化?比如,在高端商务服务领域,我们是否培育出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本土品牌?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方面,我们是否打造出了能够引领行业变革的新业态、新模式?这些问题,正是《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引导我去深入思考的时代课题。它提醒我,必须时刻保持清醒,把工作的着力点真正放到优化供给结构、提升供给质量上来,这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治本之策。
二、探寻路径,领悟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将“坚持创新驱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置于突出位置深刻阐明了创新在经济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总书记强调,“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这为我们这样一个创新资源相对富集、转型发展需求迫切的城区指明了前进方向。
学习这些论述,我常常对照我区的现状进行审视.2024年,全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可达185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约6.5%,其中第三产业占比达到74.0%,现代服务业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在5%以上,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投资增速超过10%,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然而,成绩背后,更应看到挑战与不足。我们的创新,是“盆景式”的局部点缀,还是已经形成了“雨林式”的完整生态?我们的科创企业,“铺天盖地”的数量不少,但“顶天立地”的领军型企业是否仍然稀缺?我们的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是否依然存在堵点?这些都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
《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创新驱动绝非一句口号,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更需要体制机制的深刻变革。它需要有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的战略定力,也需要有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制度环境。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扮演“引导者”和“服务员”的角色。是单纯给钱给地,还是着力构建一个要素齐全、服务高效、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是满足于引进几个高层次人才,还是致力于营造一种让所有创新创业人才都能安身、安心、安业的软环境?这些问题的答案,决定了我们创新驱动的成色和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三、定向未来,思考谋划“十五五”发展的战略抓手
当前正值“十四五”收官、“十五五”谋篇布局的关键节点。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最重要的就是要将其中的思想伟力转化为谋划未来发展的科学思路和具体举措。结合会议精神和学习所得,我对科学编制我区“十五五”规划,有三点不成熟的建议,提出来供同志们参考。
第一,聚焦产业体系现代化,推动“产业强区”向“产业生态”跃升。不能满足于单个产业的壮大,而要着眼于构建一个根植性强、关联度高、竞争力足的现代化产业生态。建议在“十五五”期间,围绕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设计等未来产业方向高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34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