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金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和重要保障力量,为进一步掌握当前我市金融服务“三农”工作的现状,更好推动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市人大常委会农业农村代表专业小组通过调研,形成如下报告。
一、取得成绩和存在不足
(一)提升“三农”融资规模有成效,但直接给产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量仍不大。截止2024年10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611.93亿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1561.75亿元,比年初增加169.39亿元。从全口径上看,涉农贷款规模在逐年扩大,但按照贷款类别区分,大部分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直接贷款给产业经营主体的数量仍不大,约占涉农总贷款的25%。
(二)破解“三农”融资难有突破,但许多创新产品未能有效推广。为解决涉农产业经营主体信贷抵押物缺失或不足的问题,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先后制定并实施了《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打造“绿色生态”品牌计划实施方案》《X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方案》《X市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等多个涉农金融扶持政策,在探索经营权、使用权、知识产权抵押和信用权授信以及深化农村“三块地”改革等方面不断创新。与此同时,金融部门也与地方政府和农村组织一起努力,先后评定信用镇(街道)4个、信用村17个、信用户4639户、诚信农业经营主体493户,推广“阳光贷”“整村授信”“整行业特色授信”等信用+模式,并根据产业特色,推出家庭农场贷、青虾贷、民宿贷、农村生产经营贷、专业大户贷、邮农e贷、兴农e贷等多个涉农金融产品,致力提升“三农”融资的便利性。这些创新产品的出台有效减少了一些经营主体因为借“水钱”而倒闭的现象,但操作过程中,政府、银行、企业、农村组织及农户之间形成的合力还不足,依然存在“一头冷、一头热”的现象,也存在一些“中梗阻”情况,不少产品浅尝辄止或者半途夭折,得不到有效推广。此外,保险、证券等机构虽然也创新产品,但是受行规限制,仍然难以满足实际需要。
(三)破解“三农”融资贵有作为,但还有不少提升空间。涉农贷款的意义很大,但因其单体规模小、见效慢、风险大,所以融资成本相对较高。为此,政府采取了担保贴息措施。市财政对农担公司担保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享受常州市补贴保费的基础上,再由财政补贴剩余保费,实现零担保费率。截止2024年10月末,市财政累计为338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减免保费补贴了218.4万元,部分减轻了融资负担。另外,政府还对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进行贴息,但此类贷款规模很小。金融部门也创新金融供给,推行减费让利政策,并为贷款周转提供方便,使涉农贷款基准利率普遍维持在3.2%-3.8%左右,虽然看起来较其他行业低一些,但相比涉农行业的平均利润率而言,综合成本仍然不低。对于本应承担支农义务的政策性银行而言,其贷款偏好仍在于大笔的由政府兜底的项目,对于小而散的涉农经营主体,其设置的门槛仍然较高。
(四)培育“三农”融资客户群有努力,但融资扩面的效果仍不理想。各金融机构通过完善农村金融机构设置、开展下沉式金融服务和宣传普及金融知识等途径,致力培育壮大“三农”融资群体,但扩面效果仍不理想。截止10月末,今年共发放涉农贷款24952笔,约占全市农户总数的12.6%,总数比例仍旧较小。从客观上看,有几个制约因素:一是受经济大环境影响,涉农经营主体的投融资信心仍不足;二是涉农贷款的效益不高,金融机构的积极性还不足;三是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政策性资金理应发挥的撬动效应不大。
二、建议意见
针对当前我市金融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存在的短板和不足,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细化金融工作考核标准,使涉农金融方向摆得更正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34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