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的心得体会
参考范文(一)
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盛大举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如黄钟大吕,激荡人心;“中国式阅兵”的磅礴气势如史诗长卷,震撼寰宇。从“钢少气多”到“钢多气更多”的强军跨越,从“万国造”到“中国造”的装备突破,从“守护家园”到“共护和平”的责任担当,这场跨越80年的历史对话,既是对先辈的深切告慰,更是对未来的庄严宣示。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深学细悟大会精神与阅兵传承,更感使命在肩、责重千钧。
一、承百代风云,阅兵彰显强军志。从1949年开国大典的“万国造”到2025年的“中国智造”,从“飞机不够就飞两遍”到“百机列阵震苍穹”,阅兵场的每一步跨越,都镌刻着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铿锵足印。一是装备迭代见证“自立自强”。开国大典受阅武器多为缴获的“万国牌”,1959年59式坦克首秀实现“国产突破”,1984年战略导弹揭开神秘面纱震惊世界,2025年新型战略重器、高超精打装备、无人反无人体系首次亮相——76年装备变迁史,是国防工业从“一穷二白”到“领跑前沿”的奋斗史,更是“关键核心技术必须自主可控”的实践注脚。正如军迷感慨:“武器更新快到成了军盲”,这种“甜蜜的烦恼”恰是强军之基不断夯实的生动写照。二是军种演进标注“制胜变革”。1949年海军方队仅为“象征性队列”,1954年首支驱逐舰部队受阅,1999年海军陆战队加入方阵,2025年军事航天、网络空间、联勤保障等新型作战力量光荣列阵——从“陆战为主”到“联合作战”,从“传统兵种”到“新质战力”,人民军队在整体性革命性重塑中完成“脱胎换骨”,战斗力生成模式实现历史性跨越,为“能打仗、打胜仗”提供了坚实支撑。三是血性传承诠释“钢多气盈”。76年前,受阅战机为防袭扰携弹飞行;76年后,百架战鹰编队划出“凌云之翼”。从“钢少气多”到“钢多气更多”,变的是装备的“硬实力”,不变的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阅兵场上“走百米不差分秒、走百步不差分毫”的严整队列,训练场上“晒脱皮不退伍、磨破茧再起步”的坚韧身影,正是“一支部队的战斗力,先要从队列里走出来”的最佳印证。
二、铸千秋魂魄,方阵凝聚民族心。当“狼牙山五壮士”战旗猎猎作响,当“金刚钻”连荣誉牌熠熠生辉,当维和部队“蓝盔”方阵步伐铿锵,“中国式阅兵”早已超越军事仪式范畴,成为民族精神的“传薪火”、红色基因的“活化石”。一是队列之严彰显“军魂永固”。“千人如一人”的整齐方阵,是“令行禁止”的纪律之美,更是“党指挥枪”的忠诚之魂。从1927年“三湾改编”确立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到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人民军队始终以“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品格,将“两个维护”融入血脉。今年战旗方队与人民英雄纪念碑交相辉映,正是“英雄史诗”与“时代答卷”的精神对话,让“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的誓言更显坚定。二是战旗之红赓续“精神血脉”。“每一面战旗都是一部英雄史。”今年受阅的“狼牙山五壮士”“梁山战斗英雄连”等100面功勋旗帜,是抗战时期“宁死不屈”的血性见证,是解放战争“向死而生”的精神密码,更是新时代“强国有我”的信仰灯塔。当年轻战士擎旗走过天安门,先烈的目光与后辈的身影重叠,“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的旋律在心中回荡,红色基因的传承从未如此具体而生动。三是和平之诺诠释“大国担当”。与某些国家阅兵“秀肌肉”不同,“中国式阅兵”始终传递“和为贵”的东方智慧。2015年17国方队共阅,2025年多国政要共襄盛举;从维和部队“蓝盔”方阵到国际救援队装备展示,从“共同维护二战胜利成果”的宣言到“不称霸、不扩张”的承诺——中国用实际行动证明:阅兵不是“武力炫耀”,而是“和平宣言”;强大的军队不是“威胁”,而是“和平的守护者”。
三、立万里潮头,雄师擘画和平卷。“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民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从抗战时期“为人类正义而战”的担当,到新时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一是“和平基因”根植文明血脉。中华民族“和为贵”的文化传统,在“抗战是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的历史选择中得到印证。中国从未主动挑起战火、从未染指他国疆土与“中国式阅兵不秀肌肉、不针对任何国家”的特质,共同诠释了“以和为贵”的文明底色。阅兵场上“外方代表共襄盛典”“维和部队接受检阅”的场景,正是“永不称霸、不扩张”的庄重宣示。二是“共赢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从“一带一路”倡议到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中国始终以“对话不对抗、共赢不零和”的智慧破解全球治理困境。外国元首、国际友人出席大会、17国军队共同受阅印证了“中国方案”的国际认同。中国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参与全球治理,在合作中扩大“朋友圈”,在共赢中提升“影响力”。三是“人民立场”厚植执政根基。“目光所致皆为华夏,五星闪耀皆为信仰”“愿山河无恙,祖国繁荣富强”,道出了亿万人民对和平的珍视、对复兴的期盼。从“抗战为了人民”到“发展为了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我为群众办实事”中践行初心使命。“历史长河奔涌向前,复兴征程击鼓催征。”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既是回望苦难辉煌的“校准仪”,更是奋进新征程的“动员令”。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以“承史鉴今”的清醒、“铸魂砺剑”的担当、“践诺笃行”的行动,把伟大抗战精神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阔画卷中,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奋斗华章!
参考范文(二)
28门礼炮震颤心房,白发老兵与青春目光在长安街上交汇。从“小米加步枪”到歼-20划破长空,这场阅兵用钢铁洪流诉说八十载跨越——英雄的血脉化作今日护国长剑,而我们要做的,是让这盛世永远闪耀。
当晨曦穿透云层,天安门广场上的五星红旗在秋风中猎猎作响。9月3日的晨光里,28门礼炮以每分钟4响的节奏轰鸣80响,每一声都像历史的叩问,震颤着在场每个人的心房。观礼台上,白发老者轻抚胸前的纪念章;广场两侧,青少年举着“铭记历史”的标语牌。这场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而举行的盛大阅兵,不仅是对过往的回望,更是对民族精神的庄严礼赞。
当国旗护卫队迈着铿锵的正步走过长安街,那整齐划一的脚步声仿佛穿越了八十余载光阴。3000名官兵组成的仪仗方阵,靴底与地面撞击的声音汇成雄浑的交响。我看见老兵方阵里白发苍苍的老者颤抖着敬礼,他们中最年长的已近百岁,胸前的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位老兵浑浊的眼睛望着飘扬的国旗,嘴唇翕动着似乎在诉说什么,那些布满皱纹的眼角闪着泪光,让我突然懂得:今天的和平从来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无数先烈用血肉之躯在枪林弹雨中筑起的长城。
分列式行进中,受阅将士的钢枪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光,徒步方阵如移动的长城般气势恢宏。“平型关大战突击连”“百团大战白刃格斗英雄连”“狼牙山五壮士连”……一面面荣誉旗帜通过主席台时,历史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太行山下的伏击战、黄河岸边的阻击战、长城内外的游击战,那些在硝烟中冲锋的身影,与今日英姿勃发的官兵重叠在一起,构成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铁甲洪流中,国产新型主战坦克以箭形编队驶过,洲际弹道导弹在牵引车牵引下缓缓前行,钢铁巨阵的轰鸣里,我听见了一个民族从积贫积弱到富强振兴的铿锵足音——从缴获的“万国牌”武器到自主研发的大国重器,八十余年的跨越在长安街上铺成壮丽的轨迹。
空中梯队呼啸而过时,拉出的七彩烟带在湛蓝的天空中勾勒出绚丽的弧线。歼-20战机编队以“人”字形掠过广场上空,发动机的轰鸣震得空气微微颤抖。这一刻,广场上响起的欢呼声浪让人心潮澎湃。我想起80多年前,我们的军队曾用“小米加步枪”对抗侵略者的飞机大炮,飞行员甚至要驾着老式战机撞向敌机;而今天,隐形战机、预警机、加油机组成的空中梯队,昭示着一支战略空军的崛起。大国重器列阵长空,护佑着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山河无恙,这种今昔对比的震撼,让“民族复兴”四个字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图景。
最让我动容的是群众游行中的“致敬方阵”,青少年手捧黄色菊花向老兵致敬,两代人的目光在时空交汇。白发与黑发的对视里,有岁月的流转,更有精神的传承。紧随其后的“众志成城”方阵中,各行各业的建设者举着“强军梦”“中国梦”的标语牌,展现着新时代的精神风貌。当《歌唱祖国》的旋律响起,全场自发合唱的声音汇聚成澎湃的洪流,我忽然明白:阅兵展示的不仅是威武之师的实力,更是一个民族不忘来路、砥砺前行的精神密码。
礼炮余音渐息,国旗在风中舒展。这场盛大的阅兵,是对历史的深刻铭记,是对和平的庄严宣誓,更是对未来的坚定昭示。作为新时代的见证者,我们既要仰望先辈用鲜血染红的旗帜,更要接过他们手中的接力棒。当夕阳为广场镀上金边,我望着缓缓降下的国旗暗下决心:要用奋斗的姿态守护这盛世中华,让英雄的精神在岁月长河中永远闪耀,让和平的光芒照亮民族复兴的征程。
九三阅兵活动观后感
同志们:
9月3日,我们怀着无比激动和崇敬的心情,共同收看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盛典。长安街上,铁流滚滚;天安门前,旌旗猎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声如洪钟,掷地有声。这不仅是一场庄严的国之大典,更是一场荡涤心灵的精神洗礼,让我们深切体悟到铭记历史的重要,感受到国家力量的自信,坚定了党员干部矢志奋斗的使命。
一、重温烽火岁月,汲取精神伟力
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彻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34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