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XX市生态环境系统规范涉企行政检查改革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全市生态环境系统规范涉企行政检查改革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传达学习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高级研修班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总结我市前一阶段改革工作的成效与不足,分析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并对下一步深化改革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两天前,市局已经召开了专题会议,部分区县作了很好的交流发言,今天我们进一步扩大范围,就是要将压力传导到位、责任压实到位,确保改革的每一项部署都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站位,深刻领会新时代新征程赋予生态环境执法工作的历史使命
规范涉企行政检查,优化营商环境,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这绝非一项常规性的业务工作调整,而是一场关系发展全局、触及执法理念、考验治理能力的深刻变革。我们必须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精准把握其核心要义与时代内涵。
首先,这是服务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XX市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一流的营商环境是核心竞争力,是吸引优质资本、高端人才和创新要素的“强磁场”。生态环境执法作为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范化、法治化水平,直接影响着市场主体的感受度与满意度。过去那种“运动式”“一刀切”的检查方式,不仅无益于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反而可能挫伤企业发展的积极性,干扰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实践证明,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并非零和博弈,而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规范涉企检查,推行精准执法、柔性执法,正是要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实现执法效果、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
其次,这是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鲜明特征。这要求我们的环境治理方式必须从传统的、粗放的管理模式,向现代化的、精细的治理模式转变。规范涉企检查,正是这一转变的重要突破口。它要求我们告别过去主要依赖人力现场检查的“人海战术”,转向更多依靠科技赋能的“智慧监管”。通过构建以大数据、物联网、遥感监测为基础的非现场监管体系,实现对环境风险的精准预警、对违法行为的精确打击,从而在有效降低执法成本、减少对企业干扰的同时,大幅提升监管效能。这既是治理能力的体现,也是治理体系的重塑。
最后,这是锻造新时代生态环保铁军的现实考验。新形势下的执法工作,对我们队伍的能力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执法人员不仅要懂法律、懂业务,还要懂政策、懂技术,更要懂经济、懂服务。只会查封扣押、开单处罚的“执法员”,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我们需要的是能够为企业“体检会诊”、帮助其从源头消除环境隐患的“环保管家”。因此,深化涉企检查改革的过程,也是倒逼我们执法队伍自我革命、能力重塑的过程。能不能适应这种转变,能不能担起这份重任,是对我们每一位同志政治觉悟、专业素养和责任担当的直接检验。
二、肯定成绩,清醒审视改革进程中存在的短板与挑战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生态环境系统迎难而上、砥砺前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也为规范涉企检查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方面,我们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执法的“刚性”成效日益彰显。2024年的数据显示,我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了329天,连续五年稳定在325天以上,PM2.5平均浓度降至33.6微克/立方米,蓝天白云已成为市民生活的常态。水环境方面,XX江干流XX段水质连续多年保持Ⅱ类优良水平,全市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水质比例高达97.5%,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更是保持在100%。在固体废物治理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稳定在100%,2023年我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7%,位居西部前列。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我们全体执法人员的辛勤付出和严格监管,充分证明了我们的队伍是一支能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队伍。
另一方面,我们的涉企检查改革稳步推进,执法的“柔性”温度逐步释放。全市各级生态环境部门积极探索,在规范执法、优化服务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特别是“综合查一次”改革,已经成为我市优化营商环境的一张名片。据统计,2024年,全市涉企检查频次同比下降了42%,行政处罚案件数减少了28%。像XX区,创新实施“入企扫码+综合查一次”模式,已覆盖85项检查事项,累计实施综合检查653次,有效减少企业检查频次20%以上。XX区更是先行先试,通过组团式执法,已累计检查企业247家,发现并指导整改问题356个,实现了服务与执法的统一,使企业季度受检频次从过去的“12+N”次锐减至1次,且全程未作一起处罚,受到了企业的广泛好评。这些实践,充分展示了改革带来的积极变化。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用“显微镜”审视自身,清醒地认识到改革进程中存在的短板和弱项。当前,我市涉企检查改革工作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存在温差。“上热下冷、内紧外松”的现象依然存在。少数单位、少数同志对改革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思想观念仍停留在过去,习惯于“严管就是多查、重罚就是权威”的惯性思维,对推行非现场、无感化监管心存疑虑,对落实“首违不罚”“轻微免罚”畏首畏尾,改革的主动性、自觉性有待加强。
二是工作进展存在落差。各区县之间的改革进度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有的区县已经形成了系统性的制度安排和成熟的实践范例,而有的区县还停留在发文件、喊口号的阶段,尚未建立起科学的检查频次上限和分级分类监管制度,“综合查一次”的覆盖面和实效性也亟待提升。这种“快慢不一”的局面,影响了全市改革的整体效能。
三是能力本领存在差距。改革对执法队伍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的能力短板也随之暴露。部分执法人员对现代信息技术掌握不够,运用非现场监管手段的能力不足;对新兴产业、复杂工艺的环境风险识别能力不强,开展精准执法的水平不高;服务意识欠缺,缺乏为企业提供专业指导和解决方案的能力,存在一定的“本领恐慌”。
这些问题,是改革路上的“拦路虎”,也是我们下一步必须集中力量攻克的“硬骨头”。我们必须正视问题、刀刃向内,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
三、聚焦靶心,以钉钉子精神推动改革重点任务落地见P效
做好下一步工作,全市生态环境系统要紧紧围绕“支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支撑筑牢环境安全底线,提升执法队伍专业能力”的“三支撑一提升”核心目标,聚焦关键环节,精准发力,务求实效。
第一,全面推行清单管理,在检查的“规范化”上实现新突破。规范是底线,也是基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必须严格按照国务院办公厅的要求,对涉企行政检查进行全链条、全覆盖的规范管理。一要厘清权力边界。各区县局要对现有涉企行政检查事项进行一次彻底的梳理,编制并向社会公布《涉企行政检查事项清单》。清单之外无检查,坚决杜绝无法定依据的“任性检查”。二要设定频次上限。要科学建立分级分类检查制度,根据企业的信用等级、环境风险水平、历史守法情况等,合理确定差异化的检查频次。要向社会公开承诺同一机关对同一企业的年度检查频次上限,并严格执行。对于投诉举报、转办交办等确需检查的,要建立严格的内部审批和备案制度,确保每一次入企检查都有据可查、有迹可循,防止例外条款成为滥用权力的“后门”。三要深化联合检查。要将“综合查一次”改革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全面推广XX区、XX区等地的成功经验。要主动跨前一步,加强与市场监管、应急管理、城市管理等部门的横向联动,积极拓展“综合查一次”的场景应用,力争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一次到位”,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的打扰。
第二,全力拥抱智慧监管,在执法的“精准化”上取得新成效。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提升执法效能的第一利器。要下大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34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