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教师节大会致辞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同志们:
在这金秋送爽、硕果飘香的美好时节,我们怀着无比崇敬与感恩之情,齐聚一堂,共同庆祝第42个教师节。在此,我谨代表市委、市政府,向辛勤耕耘在教育一线的全体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最热烈的节日祝贺和最崇高的敬意!向长期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教育,是国之根本、民族之希望,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近年来,我市教育系统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大幅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成效显著,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发展步伐加快,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化,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取得新突破。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标准、思政课教师“六要”素养、弘扬教育家精神等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广大教师成长成才、教书育人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今天,我想结合教育领域工作实际,围绕以下六个方面,与大家分享一些思考和感悟。
一、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教育是一项神圣的事业,教师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广大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胸怀祖国、心系人民,把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要深刻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自觉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努力培养出更多具有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像黄大年、李保国这样的优秀教师,他们心有大我、至诚报国,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默默奉献、不懈奋斗。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教师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担当。广大教师要以他们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教育初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二、陶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广大教师要陶冶道德情操,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成为学生的道德楷模和行为榜样。要注重自身品德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要注重言传身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要做到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关爱学生、团结协作,以良好的师德师风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三、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力。广大教师要涵养育人智慧,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克服困难。
四、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领域,教师要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活动,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勇于探索创新,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要注重教学研究,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实验,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要加强与同行的交流和合作,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五、勤修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
“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是一项充满爱的事业,教师要勤修仁爱之心,把对学生的爱融入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用爱心去温暖学生的心灵,用耐心去引导学生的成长。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给予帮助和支持。要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充满爱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要甘于奉献,不计较个人得失,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默默付出、无私奉献。
六、树立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教育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树立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肩负起传承和弘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33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