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XX市委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XX市委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市委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座谈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关于这一重要工作的最新会议精神与战略部署结合我们XX市的实际情况,对当前基层治理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弱项进行一次深刻的集体“会诊”,共同研究探讨,进一步明确未来一个时期我们工作的核心思路与关键举措。刚才,来自市直单位、县、乡、村三级的党组织书记代表,以及奋战在新兴领域的同志们,都结合各自的工作实践,开诚布公地谈了想法、摆了问题、提了建议,讲得都很好、很实、很深刻。这些来自一线的真知灼见,为我们精准决策、靶向施策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下面,我结合大家的发言和前期的调研思考,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认清形势,深刻把握新时代基层治理的重大意义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在XX市落地生根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市委始终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将党建引领作为贯穿基层治理的一条红线,推动全市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们的治理体系骨架已基本塑成。通过系统性重构与优化,我们成功构建了“党建+全科网格”的精细化服务管理体系。目前,全市科学划定了超过18300个基础网格和近7700个专属网格,配备了超过20200名兢兢业业的网格员。这支庞大的队伍如同城市的“神经末梢”,活跃在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形成了一张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治理网络,实现了社会服务管理的“无缝覆盖”,为我们应对各类风险挑战、服务人民群众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们的治理效能触点已深度激活。我们倾力打造的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已经成为党委政府联系群众的“连心桥”、解决民生诉求的“总客服”。自开通以来,热线累计接听群众来电超过606万次,高效办结各类诉求295万件。尤其是在刚刚过去的2025年上半年,我们的热线平台持续创新服务模式,增设专家坐席,深化“接诉即办”机制,使得群众的综合满意度稳步攀升,近期更是达到了98.8%的高水平。这一串串数字背后,是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我们基层治理工作成效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明。
    我们的治理难题破解已取得关键突破。面对长期困扰基层的“硬骨头”,我们没有绕道走,而是迎难而上,集中力量攻坚。特别是针对“三无小区”这一治理痛点,我们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截至目前,全市原有的1286个问题小区已全部整改到位,其中,670个曾经无人管、无安防的“三无”小区,已经成功蝶变为有组织、有服务、有保障的“三有”幸福家园。同时,我们还启动实施了校园周边环境的便民微改造工程,自2023年以来,已对全市105所中小学和5所高校周边进行全面摸排,并完成了对其中25所学校周边的道路修复、秩序规范和照明改善等工作。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我们的城市更有温度,也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安心、舒心。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基层治理是一项永无止境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会一劳永逸。当前,社会结构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群众诉求日趋多元,对我们党领导下的基层治理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和新要求。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抓好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是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更是我们应对风险挑战、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压舱石”。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心,把这项固本强基的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二、直面问题、聚焦短板,精准发力破解基层治理的堵点难点
    成绩要讲透,问题更要摆明。只有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分析问题,我们才能找准下一步工作的突破口和发力点。从刚才大家的发言和我们日常掌握的情况看,当前我市基层治理工作还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堵点和难点。
    第一,在网格化管理上,精细化、实效化水平仍有待提升。我们虽然建成了覆盖全市的网格体系,但在实际运行中,“建起来”和“强起来”之间还存在差距。有的地方网格划分“形至而神不至”,网格员职责边界不清、赋权赋能不够,导致其更多停留在信息上报的“信息员”角色,而未能充分发挥政策宣传员、民情收集员、矛盾调解员、安全监督员和便民服务员的“多员合一”作用。网格员队伍的激励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职业认同感和工作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激发。如何让这张“网”不仅“织得密”,更能“转得灵”“用得好”,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和解决的课题。
    第二,在重点区域治理上,常态化、长效化机制仍有待巩固。“三无小区”、城中村、校园周边等区域,是基层治理的薄弱环节,也是矛盾纠纷的易发地。我们在“三无小区”整治上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果,但如何防止问题反弹回潮,如何建立物业服务市场化、社区化、公益化相结合的长效管理模式,还需要我们持续探索。城中村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地带,其内部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方面历史欠账较多,治理难度大、复杂性高,需要我们拿出更有针对性、综合性的解决方案。校园周边的治理,虽然通过“微改造”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如何将其从项目式运作转变为常态化管理,如何统筹交通、治安、市场监管等多方力量形成共治合力,仍然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第三,在新兴领域党建上,组织力、覆盖面仍有待加强。随着平台经济、零工经济等新业态的蓬勃发展,大量新就业群体,如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等,日益成为城市运行中不可或缺的力量。这些群体流动性大、组织归属感弱,如何将党的组织和工作有效覆盖到他们中间,如何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增强他们的城市融入感和职业归属感,是我们必须攻克的时代新课题。同样,在商务楼宇、各类园区、商圈市场等新兴领域,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如何有效发挥,如何将党的工作与企业发展、员工成长紧密结合,也需要我们不断创新方式方法。
    第四,在数字技术赋能上,前瞻性、系统性应用仍有待深化。我们的12345热线在“接诉即办”方面表现出色,但这主要还是一种被动响应模式。如何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海量的群众诉求数据进行深度分析,精准画像、预判趋势,实现从“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的能级跃升?如何将12345热线平台与我们的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城市运行管理平台等进行更深度的融合,打通数据壁垒,实现信息实时共享、指令一键派发、事件闭环处置?这要求我们必须以更前瞻的视野,推动基层治理从信息化向智能化、智慧化转型升级。
    三、系统谋划、一体推进,全面开创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新局面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解决问题是我们的责任。针对上述短板弱项,我们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强化顶层设计,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推动我市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迈上新台阶。在此,我强调六个“必须坚持”。
    第一,必须坚持和强化党建引领,把牢基层治理的“定盘星”。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要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体系建设,确保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在基层社会治理单元全覆盖、无盲区。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引领、组织引领、制度引领、人才引领和平台引领作用把党组织打造成为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要激励广大党员在基层治理一线亮身份、当先锋、作表率,围绕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让党旗在基层治理的每一个阵地高高飘扬。
    第二,必须坚持和推动“一盘棋”格局,凝聚基层治理的“强合力”。基层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绝非任何一个部门能够大包大揽。必须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坚决打破部门壁垒、条块分割。要建立健全市级层面的统筹协调机制,定期会商研判,协同解决跨区域、跨部门、跨领域的重大治理难题。要推动治理重心下移,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权限下放到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确保基层事情基层办、基层权力给基层、基层事情有人管。要构建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和工作网络,形成市、县、乡、村四级“同题共答”、各方力量同频共振的生动局面,真正做到闻令而动、令行禁止、协同高效。
第三,必须坚持和深化项目化管理,跑出基层治理的“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33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