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同志在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会上的研讨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非常荣幸能有这次机会,在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集体学习会上,围绕“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这个主题,与大家一起学习交流,谈一些个人的心得体会。刚才,我们共同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和上级的文件精神,我深受教育和启发。下面,结合我近期的学习和思考,从个人感悟的角度,谈三点不成熟的看法,说得不对的地方,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回归本心:新时代的群众路线,是“指尖”到“心尖”的距离
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群众路线”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从革命战争年代的“鱼水情深”,到建设时期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再到今天,我们谈践行新时代的群众路线,其内涵和形式都在不断丰富。但我在反思中常常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与群众的距离,究竟是更近了,还是在某些方面,反而隔了一层看不见的“玻璃墙”?
这些年,我们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就拿我们XX县来说,“党群心连心”工程通过“一微一网一端”等信息化手段,搭建了覆盖县乡村三级的沟通网络。群众动动手指,就能在微信群里反映问题,干部在线上就能答复、交办、反馈。从数据上看,这无疑是巨大的进步,它打破了时空限制,提高了效率,也确实解决了很多群众的急难愁盼。一些社区工作者通过扎实走访和服务,赢得了高达99%的群众满意度,这充分说明了用心服务的力量。
但技术的便捷,也容易带来一种思想上的惰性。我时常警醒自己,我们不能满足于成为一个高效的“线上客服”。群众路线的精髓,在于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之间零距离的贴近。当我们在微信群里回复一个“收到,马上办理”时,我们是否能感受到屏幕那头群众焦急或期盼的心情?当我们习惯于通过数据报表来了解民情时,是否还能想起田间地头那张饱经风霜的脸庞?
我体会到,新时代的群众路线,核心要义是从“指尖”走到“心尖”。“指尖”的便利是工具,是桥梁,但永远无法替代“心尖”的温度。这要求我们必须把线上沟通和线下走访结合起来,既要善用现代技术,更要传承好“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的优良传统。我们不仅要解决群众“找得到人”的问题,更要解决“交得了心”的问题。这份“交心”,才是我们党穿越百年风雨,始终赢得人民拥护的根基所在。
二、深刻自省:常思从“文山会海”到“田间地头”的步履
对照“深入践行”的要求,我感到最需要的就是时常自省、自我剖析。结合之前学习中看到的一些党员干部自我剖析材料中普遍存在的共性短板,我也时常反思自己身上是否存在类似的问题。我感到,有“三种不足”需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和努力克服。
第一种是“知行合一”的不足。理论学习不够深入、不带感情,就容易导致行动上的偏差。我们都明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但在实际工作中,有时不自觉地就会陷入“官本位”的思维定式,考虑上级要求多于群众需求,注重完成任务多于服务效果。有些工作停留在“发了文、开了会、作了部署”,至于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是否通畅,群众是否真的满意,后续的跟踪问效还不够到位。这种知与行的脱节,本质上是宗旨意识树得不牢。
第二种是“深入基层”的不足。我时常感到一种“本领恐慌”。这种恐慌,不仅源于新知识新技能的匮乏,更源于对基层真实情况的隔膜。坐在办公室里看材料、听汇报,看到的往往是经过“美颜”的景象,容易产生决策上的“空中楼阁”。我们XX自治区近年来大力推进为基层减负工作,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有数据显示,基层报表曾一度减少近80%,村级组织的工作事务也减少了一半以上。这串数字背后,反映出一个严峻的现实:过去我们的基层干部,究竟被多少不必要的文山会海、台账报表占用了宝贵的时间?减负,就是要把干部从文牍主义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上门入户、为民解困”。我反思自己,一年到头,真正沉下心来、不打招呼、直奔现场的调研有多少?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促膝长谈的时刻又有多少?从办公室的“案头”到群众的“炕头”,这段路不长,但需要我们用脚步去丈量,用真心去贴近。
第三种是“共情能力”的不足。有时候我们下基层,即便人到了,心也未必完全沉下去。我们习惯于带着“解决问题”的视角去工作,却容易忽略群众在问题背后的情感诉求。他们需要的可能不仅仅是一个解决方案,更是一种被倾听、被理解、被尊重的感受。我们推动“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首先我们自己要成为一个懂得感恩、善于倾听、能够与群众同频共振的人。只有我们对群众的困难感同身受,对他们的期盼念兹在兹,我们的工作才能真正带着温度,我们的政策才能真正深入人心。
三、潜移默化:以“干部之风”的清新,换取“城乡之风”的清朗
党风是社会风气的风向标。党风正,则民风淳;党风正则政风清,政风清则社风正。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但党风究竟是如何具体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社风民风的?通过近期的观察和思考,我有了更切身的感受。
我看到的变化,首先体现在我们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33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