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XX市防汛防台风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防汛防台风工作部署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上级党委和政府的决策部署,全面分析研判当前及下一阶段的气候态势,对全市的防汛防台风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当前,我市正处于台风活跃期、强降雨集中期,防汛防台风形势日趋严峻复杂,任务艰巨繁重。我们必须以清醒的头脑、决战的姿态,迅速行动起来,全力以赴做好各项防范应对工作。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树牢底线思维,深刻认识当前防汛防台风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防汛防台风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是一项必须坚决扛起的重大政治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慎终如始做好防汛抗洪救灾各项工作。这些重要指示,为我们做好当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全市各级各部门必须从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深刻认识做好今年防汛防台风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第一,要充分认识形势的严峻性。根据气象部门预测,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今年影响我国的台风生成频率、强度和路径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极端天气事件可能多发、频发、重发。我们正处在台风季的关键时期,每一次台风、每一场暴雨都是对我们干部队伍执行力、应急体系战斗力和基础设施承载力的一次大考。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任何的麻痹思想、侥幸心理和松懈情绪,都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我们必须坚决摒弃“看天吃饭”的被动思想和“年年防、年年空”的厌战情绪,始终保持如履薄冰的警觉、见叶知秋的敏锐,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把措施准备得更周全一些,牢牢掌握防汛防台风斗争的主动权。
第二,要深刻把握工作的特殊性。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经济总量持续攀升,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重大项目、重点工程星罗棋布,人口和财富高度聚集。这既是我们的发展成果,也意味着我们的防御对象更多、保护目标价值更高、防治任务更重。同时,我市地理环境复杂,地质灾害点、山边陡坡、低洼易涝区、山洪沟道等传统风险点依然存在;城市化进程中,建筑工地、地下空间、老旧房屋等新的风险隐患不断显现。这些新旧风险交织叠加,使得我们的防御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用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把工作标准调到最高、把防御措施做得最实,做到防患于未然、万无一失。
第三,要坚决扛起肩负的政治责任。防汛防台风工作是检验我们执政能力和宗旨意识的“经验交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是不可逾越的红线。在这场特殊的战斗中,我们每一位领导干部都是指挥员,也是战斗员。我们的决策是否科学、指挥是否果断、措施是否有力,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安危冷暖。全市上下必须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实际行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我们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平安指数和幸福指数。
二、聚焦关键环节,突出防御重点,全面筑牢防汛防台风的安全防线
打好防汛防台风这场硬仗,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关键环节,下足“绣花”功夫,确保各项防御措施精准有效、落地见效。要围绕“防、预、撤、救”四个核心环节,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防御体系。
首先,在“防”字上要做到关口前移、万无一失。预防是最好的保护。必须把隐患排查整治作为防汛防台风工作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来抓。一要实现隐患排查全覆盖。各县(市、区)、各部门要立即组织力量,对辖区内、行业内的所有风险点进行一次拉网式、地毯式的再排查、再梳理。要紧盯地质灾害隐患点、高陡边坡、临水临崖村居、低洼易涝地带、山洪沟道等重点区域;要紧盯危旧房屋、建筑工地、地下商场车库、高空构筑物、旅游景区景点等重点部位;要紧盯水库、山塘、堤防、涵闸等水利工程设施;要紧盯港口码头、航道船舶、交通干线、电力通信等重要基础设施。排查不能走过场、留死角,要建立详细的隐患清单和整治台账,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和整改时限,实行销号管理,确保问题隐患在台风和暴雨来临之前整改到位。二要抓好水库科学调度。水利部门要加强对全市水库的统一科学调度,既要保障防洪安全,又要兼顾蓄水需求。要严格执行水库汛期调度运行方案,坚决杜绝违规超汛限水位运行。对于病险水库,要落实“一库一策”应急预案,提前采取降低水位甚至空库运行等措施,确保绝对安全。三要强化城乡内涝治理。水利、住建、城管等部门要对城市排水管网、排涝泵站、河道行洪通道等进行全面检查和清疏,确保排水通畅。要针对历年来的易涝点,制定“一点一策”的整治方案,配置必要的移动排涝设备和应急力量,力争“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
其次,在“预”字上要做到精准灵敏、快速响应。及时、准确的预警是赢得防御主动权的关键。一要提升监测预报的精准度。气象、水文、自然资源等部门要密切合作,加强对台风路径、强度、降雨量、江河水位、地质灾害风险的实时监测和滚动预报,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努力提高预报的精准性和时效性。二要健全预警发布的“叫应”机制。预警信息发布不能仅仅停留在媒体和网络上,关键是要打通“最后一公里”,确保预警信息能够第一时间直达基层、直达一线、直达受威胁群众。要完善从市到县、到乡镇、到村居、到户到人的预警传达体系,综合运用广播、电视、短信、微信、高音喇叭、敲锣打鼓等各种手段,确保预警信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特别是对偏远山区、特殊人群,要安排专人负责,确保预警信息传递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三要加强宣传演练的实战性。要广泛开展防汛防台风知识的科普宣传,提高群众的自防自救意识和能力。同时,要结合实际,定期组织开展基层实战演练,特别是人员转移、抢险救灾等关键环节的演练,通过演练检验预案、磨合机制、锻炼队伍,提升基层干部群众的应急反应能力。
再次,在“撤”字上要做到坚决果断、应转尽转。群众的生命安全高于一切。在关键时刻,人员转移避险是防范群死群伤事故的最有效措施。一要下定决心,坚决果断。当预报台风将正面登陆或带来严重影响时,必须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各级指挥部要敢于决策、果断下令,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要坚决执行。要牢固树立“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的理念,对危险区域的群众,做到应转尽转、早转快转,决不能因为犹豫不决、工作不力而贻误战机,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二要预案精细,安置妥当。要提前修订完善人员转移预案,明确转移的对象、路线、时限、责任人和安置地点。避灾安置点的选择要绝对安全,并提前备足饮用水、食品、药品、被褥等必要的生活物资,安排好管理服务人员,确保转移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地方住、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三要强化管理,防止回流。对已经转移出来的群众,要加强安置点的管理,做好思想安抚工作。在危险警报没有解除之前,要严防转移人员擅自返回危险区域,避免造成意外。
三、着眼长远发展,坚持固本强基,系统提升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防汛防台风工作,既要立足当前,打好眼前的“攻坚战”,更要着眼长远,下好发展的“先手棋”。我们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把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作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补短板、强弱项、固根基,不断提升城市的“免疫力”和“韧性”。
一是要高起点规划,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要将防灾减灾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在编制“十五五”专项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科学评估灾害风险,合理布局生产力、城镇和人口。要结合城市更新、新区建设,系统性地补齐城乡防洪排涝设施、污水管网、应急避难场所等方面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33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