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XX市农村黑臭水体和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

在XX市农村黑臭水体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市委、市政府在这里召开全市农村黑臭水体和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现场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决策部署,学习借鉴“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总结前期工作,分析当前形势,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动员全市上下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坚决打赢农村水环境治理这场攻坚战、持久战。
    会前,一同现场考察了XX县的污水处理设施和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看到了治理的成效,也感受到了基层同志们的辛勤付出。XX县在探索分散式污水处理、市场化运维模式等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值得肯定和学习。刚才,市环委办通报了总体情况,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利局等部门和XX区、XX县作了很好的交流发言,各有侧重,各有亮点。下面,结合调研和平时掌握的情况,再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问题,深刻认识新阶段农村水环境治理的艰巨性与紧迫性
    近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XX省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各项要求,将农村黑臭水体和生活污水治理作为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和政治任务来抓,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效。特别是进入2025年以来,治理工作进入了提速增效的新阶段。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累计排查建档的1255个农村黑臭水体中,已完成治理708个,治理水域面积超过130万平方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稳步提升,一批昔日的“龙须沟”“墨汁河”重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市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攻坚克难的结果。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对照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对照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新期待,当前的工作还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短板和挑战。剩下的近500个未销号水体,大多是成因复杂、治理难度大的“硬骨头”。一些深层次、根源性的问题日益凸显,治理工作正处于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关键时期。
    一是思想认识存在偏差。部分地区和部门对这项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存在“重治轻管”“重建设轻运维”的倾向。有的地方认为治理工作是环保部门一家的事,“等、靠、要”思想严重,主动作为不够。有的甚至产生了“歇歇脚、喘口气”的松懈情绪,工作标准不高、要求不严,导致治理效果时有反复,群众反映强烈。
    二是治理体系不够健全。当前“九龙治水”的局面仍然存在,部门间协同作战能力有待加强。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水利、住建等部门的政策、资金、项目未能有效统筹,各自为战,难以形成“一盘棋”的强大合力。河(湖)长制在末端落实上还存在虚化、弱化现象,基层河长巡河履职不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闭环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三是技术路径依赖单一。过去一段时间,一些地方在治理技术选择上,存在“一刀切”现象,未能做到因地制宜、科学施策。部分地区盲目套用城市污水处理厂的集中处理模式,建设成本高昂,管网配套难,而建成后的运行维护费用更是成为乡镇财政的沉重负担,导致一些设施“晒太阳”“建而不用”,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对于分散农户的生活污水处理,缺乏经济适用、简便有效的技术方案。
    四是资金保障机制不畅。目前,治理资金来源仍以政府投入为主,渠道相对单一。特别是长效管护资金,缺乏稳定、可持续的制度性保障。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市场化运作模式探索不足,未能有效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力量投入。部分项目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绩效评估体系有待完善,如何“把钱用在刀刃上”仍是一个重大课题。这些问题,是前进中的障碍,是治理工作必须攻克的堡垒。召开这次现场会,就是要直面问题、解剖麻雀,推动全市农村水环境治理工作向纵深发展。
    二、提高站位、锚定目标,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引领农村水环境治理新征程
    农村黑臭水体和生活污水治理,表面看是环境问题,实则关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成色,关系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全局,是一项必须抓紧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
    第一,这是践行“两山”理论、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都明确提出,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村水环境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丽中国最动人、最温暖的底色。如果农村处处是污水横流、臭气熏天,那么“美丽”二字就无从谈起。抓好这项工作,就是用实际行动守护绿水青山,夯实金山银山的发展根基。
    第二,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一个环境脏乱差的村庄,不可能留住人,更谈不上吸引人才、发展产业。优良的水生态环境,不仅能提升农村的“颜值”和“气质”,更能催生生态旅游、健康养生、绿色种养等新业态,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农民群众在优美的环境中过上富足的生活。这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必由之路。
    第三,这是回应群众期盼、增进民生福祉的民心工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日益增长。清澈的河流、洁净的池塘,是乡愁的寄托,也是现代乡村生活品质的体现。解决好群众身边的黑臭水体和污水直排问题,就是解决好群众的“心头大事”,是检验各级干部是否“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经验交流。
    全市上下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深刻把握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坚持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锚定以下总体目标:到2025年底,全市所有县(市、区)完成国家和省级监管清单内农村黑臭水体的整治任务,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90%以上;到“十四五”末,基本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5%以上,建立起“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长效管护机制,实现农村水环境“长治久清”。
    三、聚焦关键、精准发力,以务实管用的举措开创农村水环境治理新局面
    目标已经明确,关键在于落实。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紧紧围绕“任务、技术、资金、机制”四个关键环节,拿出硬核措施,推动工作取得实质性突破。
    (一)绘制高清“作战图”,实行清单化闭环管理
    要彻底改变过去“底数不清、情况不明、任务含糊”的状况。从现在开始,全市要建立一张覆盖所有行政村的“农村水环境治理作战总图”。各县(市、区)要立即行动,对辖区内所有沟、塘、渠、河等小微水体进行再排查、再甄别、再建档,形成详尽的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这张清单,不仅要有水体名称、地理位置、污染现状,更要明确治理标准、技术方案、资金来源、完成时限、牵头领导、责任单位和具体责任人。市环委办要对各地的清单进行审核汇总,形成全市的总台账。要实行“挂图作战、销号管理”,完成一项、销号一项、巩固一项。对已完成治理的,要开展“回头看”,纳入常态化监测,坚决防止反弹。对新增的黑臭水体,要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纳入清单、第一时间组织治理,做到动态清零。
    (二)优选适用“工具箱”,推行科学化因地制宜
    治理农村水环境,最忌“一招鲜、吃遍天”。必须摒弃过去大包大揽、大拆大建的粗放模式,转向精准施策、分类治理的科学轨道,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一要坚持源头控制为本。治理黑臭水体,根子在岸上。必须将截污控源作为首要任务。要加快补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短板,对靠近城镇管网的村庄,优先选择纳管处理;对人口较为集中的村庄,可以建设集中式或联户式处理设施;对居住分散的农户,要大力推广经过实践检验的、低成本、易维护的净化槽、生态塘、氧化沟等小型化、生态化处理技术,绝不能再建一批“僵尸工程”。同时,农业农村部门要牵头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严控农药化肥使用,规范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从源头上减少入河污染物。
    二要坚持技术经济相统一。在技术路线选择上,要全面贯彻《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指南》和《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技术规范》遵循“经济、简约、有效”的原则。要组织专家团队,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黑臭水体进行“一水一策”的技术诊断,拿出最优化方案。在现场看到的XX环保公司的净化槽技术,就是一个很好的探索。要鼓励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支持本地环保企业发展,为农村水环境治理提供更多元、更可靠的技术支撑。
三要坚持生态修复为要。要摒弃过度工程化的思维,多采用清水补给、水系连通、水生植物恢复、生态护岸等自然或近自然的修复手段,重建水体生态系统,提升水体自净能力。水利部门要结合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打通“断头河”,实现活水循环,让农村水系“动”起来、“活”起来。要将水体治理与村庄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33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