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县休闲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县休闲农业蓄势赋能,正成为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乡村治理、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为了全面了解我县休闲农业的发展成效、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8月中旬,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X带领部分市县人大代表和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通过随机走访、实地察看、座谈交流、数据分析等方式,对全县休闲农业发展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本次调研旨在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助力我县休闲农业提质增效。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与成效
近年来,县政府高度重视乡村休闲农业发展,充分发挥县域区位优势、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特色,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带动、资源整合等措施,系统推动乡村旅游布局优化、业态丰富、设施完善和服务提升,逐步实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一)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经济效益显著提升。截至2024年底,全县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已达106家,涵盖农家乐、休闲农庄、农业观光园等多种业态,年接待游客突破7.6万人次,综合经营收入达1.2亿元;直接带动420余人就业,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达4.7万元。调查显示,鹿楼镇“村界杯”带动消费增长显著,2025年赛事规模持续扩大,吸引全国94支球队、2600余名运动员参赛,较往年近乎翻倍。五一期间单日举办4场赛事,吸引观众超5万人次,单日高峰流量出圈,反映赛事极强的区域影响力;卷凉皮、冷面的特色小吃单摊位日均销量近1万份,单日盈利约2万元,凸显观赛经济的直接转化力;6月中旬至7月中旬,鹿楼镇金蝉季吸引周边超万人参与捕捉活动,带动金蝉消费近百万元;韩楼稻虾综合种养基地采用生态循环模式,实现水稻亩产约700公斤、龙虾亩产约200公斤,亩均综合效益较传统种植提升3000元以上。休闲农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有效促进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二)品牌建设成效突出,示范引领作用彰显。我县休闲农业品牌建设成果丰硕,大屯街道安庄渔村凭借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成功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龙城水乡秋季休闲观光游”线路以其丰富的旅游产品和优质的服务体验,入选全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秋季)精品景点线路。强化乡游、乡食、乡宿、乡产休闲农业建设,引导经营主体因地制宜开发康养休闲、农事体验、生态采摘等新型旅游产品,推动X县牛蒡茶、微山湖特产、香道食品、忠意休闲小食品、李家烧鸡、张吉亮狗肉等农副土特产品深加工精包装。此外,我县还创建了多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村、特色模式及田园综合体,形成了“一圈两带”(城郊都市农业发展圈、东部微山湖畔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带、西部黄河故道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带)的产业布局,为全县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示范样板。
(三)产业融合深入推进,特色项目亮点纷呈。依托稻虾共作、果品采摘、金蝉养殖等特色农业产业,深挖汉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水乡文化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文化体验、田园养生、乡村民宿等新产业新业态。重点开发了刘邦店仿汉式建筑古村落、千秋集休闲农庄、安庄渔村、田美韩楼、开元生态园、陈油坊现代农业产业园、红色宋庄、丁溜“红+绿”农旅产业带、湖西休闲农业观光园、昭阳庄园教育拓展体验园、采煤塌陷区“渔光互补”观光区、龙湖湿地公园等一系列独具地域特色的休闲农业体验项目。如湖西韩楼发挥稻虾基地优势,已成功举办4届“苏韵乡情”休闲农业系列活动暨田美韩楼“帝王龙虾”节,将小龙虾养殖与休闲垂钓、美食体验相结合,吸引众多游客消费,拉动“假日经济”增长;鹿楼镇立足“果、蝉、菌”特色产业,借势“村界杯”推出“田园运动赛”等活动,推动农文旅体融合,促进采摘经济向品牌经济升级。五段镇奥体广场通过举办特色活动、整合农业资源等方式,实现了体育文化与休闲农业的有机融合,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该镇拥有集“微山湖观光、水上农家乐、千亩荷塘、特色水产养殖”于一体的神龙水街生态农业示范园等休闲农业项目,与奥体广场形成功能互补。此外,我县还举办了湖西荷花节、鹿楼梨花节、杨屯牡丹节、张寨葡萄节、安国西瓜节等十余个农事节庆文化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同时,我县放大汉文化、运河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打造了微山湖湿地生态游、黄河故道现代农园古镇文化休闲观光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实现了“农业+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丰富了休闲农业内涵,提升了产业附加值。
(四)政策支持体系完善,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县政府高度重视休闲农业发展,通过多维度政策举措与项目实施,将休闲农业作为重要发展方向,融入区域农业产业布局与农旅融合实践中。建立乡村旅游协调推进机制,整合涉农项目、文旅基金等资源,向重点旅游乡村倾斜,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同时,我县通过加强宣传推送,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大力推广休闲农业品牌和特色项目,有效提升了全县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存在问题
尽管我县休闲农业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调研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品牌知名度有限,客源市场结构单一。目前,我县休闲农业的品牌影响力主要集中在市域、县域及周边乡镇范围内,对X都市圈及更远区域的游客吸引力不足。游客来源以本地居民为主,外地游客占比较低,且重游率不高。这种客源结构单一的局面,使得休闲农业难以形成稳定的客流和持续的经济效益,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当前我县农旅产品开发仍处于产业链前端,尽管已构建起“天下丰沛”省级区域公用品牌矩阵,并依托“苏韵乡情”系列活动形成初步品牌势能,但在终端产品转化方面尚存短板:具有汉文化IP价值的便携式旅游商品体系未健全,文创产品存在同质化倾向。特色农业品牌缺乏竞争力,虽然打造了辣椒制种、太空牛蒡、林下金蝉等一批特色农业品牌,但不如盱眙龙虾、砀山酥梨、邳州大蒜等品牌叫得响,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率不足30%。下一步亟需构建“文化赋能+场景营销+工研转化”三位一体的产品开发机制,重点突破伴手礼研发、数字营销等关键环节。
二是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影响游客体验质量。部分休闲农业点存在道路狭窄、交通拥堵的问题,虽有泊车点,但停车位数量严重不足,难以满足旅游旺季的停车需求;充电桩等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建设滞后,无法满足新能源车主的需求;有些通往景区的交通要道被车辆超载轧毁,路面凸凹不平、年久失修;民宿条件参差不齐,部分民宿硬件设施陈旧,卫生条件和服务水平有待提升;观光车及公交线路覆盖不足,游客在景区之间的出行不够便利;有的景区甚至连餐饮临休、停车场地等起码配套设施都没有。此外,部分休闲农业景区管理机制缺失,存在人为损坏设施现象。如在湖西千亩荷塘月色景区调研时发现:木亭桥台因野炊烧烤残火多处焚毁;观荷栈道护栏支撑、踩踏条板多处严重垮损或缺漏;水中玻璃栈道多处出现整块炸裂现象,安全隐患十分突出;亭榭小屋堆放柴草、垃圾,利用率低,环境脏乱差;景观区地理标识牌残缺不全等等。当前,农业休闲观光基础设施功能性短板与管理机制漏洞叠加,尤其是硬件设施安全风险,直接降低游客体验;环境卫生问题,极易引发网络舆情;服务品质下滑,导致部分游客流失,对我县休闲农业品牌形象和长效发展形成制约。
三是专业人才匹配失衡,科技赋能有待提升。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农文旅商策划与推广、花果栽培科技、网络直播等专业人才的支持,但目前我县此类人才相对匮乏,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缺乏专业的策划、管理和营销能力。同时,休闲农业的科技含量较低,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等新技术应用不足,农业生产和旅游服务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高,难以满足游客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制约了休闲农业的创新发展和竞争力提升。
四是资金土地约束突出,要素堵点亟待疏通。休闲农业的基础公共服务设施、直接配套设施建设以及智慧农业转型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然而,部分休闲农业点由于自身盈利能力有限,融资渠道单一,难以承担相关费用;同时,社会资本对休闲农业的投资热情不高,资金短缺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土地供给紧张,一些休闲农业项目因用地指标限制而难以扩大规模,影响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强化品牌建设,加大宣传推广。要厘清“农本资源+文化基因”的创新思路,依托5G、AI等技术打造沉浸式乡土文化体验,通过数字化传播赋能精准营销,构建“农业为基、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的融合生态,实现农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增值。一要深化品牌内涵。深挖X县汉文化、运河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将文化元素与休闲农业产品相结合,打造具有独特文化魅力的X县休闲农业品牌,坚决避免新兴产业低水平、同质化建设倾向;强化农文旅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条,开发特色文创产品,提升品牌的文化附加值和竞争力。二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32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