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总结报告
自2021年以来,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与文明创建,着力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为我市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XX实践新篇章提供了坚实的思想保证、汇聚了磅礴的精神力量。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坚持价值引领深化文明培育筑牢城市精神根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文明的高度取决于思想的深度。我市始终将价值引领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工程,通过创新理论传播、强化典型引路、深化移风易俗,持续塑造城市品格,培育时代新人。
(一)创新理论宣讲模式推动思想入脑入心
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我市着力打破传统单向灌输的宣讲模式,构建了覆盖城乡、形式多样、互动性强的基层理论宣讲新格局。依托遍布城乡的140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以及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公共空间,打造了永不落幕的“流动课堂”。在此基础上,大力培育和发展了如“XX火种”“红喇叭”“巾帼宣讲团”“XX精神宣讲团”等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基层宣讲队伍。这些队伍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机关、企业、社区、农村、校园,广泛开展互动式、沉浸式、答问式宣讲。据统计,2021年以来,全市累计开展各类宣讲活动超过1.2万场,直接覆盖群众46万余人次,有效推动了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强化道德示范引领弘扬社会文明新风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市高度重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持续健全选树、宣传、学习、关爱机制。近年来,全市共挖掘和选树了各级各类先进典型人物310名。特别是在近期召开的全国见义勇为模范表彰大会上,我市XX同志荣获“第十五届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称号,其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我市通过组织报告会、故事会、巡回宣讲等多种形式,广泛传播XX、XX、XX等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让“凡人微光”汇聚成炬,使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同时,注重将道德理念转化为法规约束和行为准则,正式出台并实施了《XX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并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八要八不要”文明行为养成行动,引导市民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文明规范,从源头上培育时代新风。
(三)聚焦城乡移风易俗培育淳朴文明乡风
精神文明建设重在城乡统筹、一体推进。我市将移风易俗作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XX县XX村创新推出了“丧葬用品共享”和“白事大管家”等文明实践服务品牌,通过村集体统一管理和调度,有效遏制了红白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据测算,每户可因此节省相关费用近万元。我市在总结推广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指导各地将移风易俗相关要求全面纳入村规民约,健全和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作用,建立了婚丧事宜报备与跟踪服务机制,推动形成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的良好社会风尚。为增强宣传效果,我市连续两届成功举办全市移风易俗主题小戏小品大赛,涌现出《楼上楼下》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其中7部作品荣获省级奖项,6个典型案例成功入选《XX省移风易俗典型案例选编》,以文化人、以艺育风的效果十分显著。
二、突出为民惠民狠抓文明创建擦亮城市幸福底色
文明是城市最动人的气质,幸福是文明最温暖的底色。我市始终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的理念,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着力在补齐短板、提升品质、塑造内涵上下功夫,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乡人居环境
城市环境是文明创建的“面子”,更是民生福祉的“里子”。针对老旧小区设施陈旧、环境脏乱等突出问题,我市近年来累计投入资金14亿元,对全市400余个老旧小区实施了全面改造。改造工程不仅包括楼体保温、墙面粉刷等基础项目,还系统增设了绿化景观、健身区域和休闲设施,并统筹扩容施划了近4万个停车泊位,极大地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品质。一位家住XX区XX小区的居民表示:“楼房做了保温,墙体粉刷一新,新增了绿化景观和健身区,住得越来越舒心”,这代表了广大市民的共同心声。
为系统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我市先后组织开展了创城“五大攻坚战役”“四项提升工程”和“十大专项行动”,聚焦市容环境、交通秩序、市场管理等重点难点问题,推动城乡环境面貌持续优化。特别是在城市绿化美化方面,深入实施“汇聚文明新风、鲜花扮靓XX”美化行动,累计栽植各类花卉470万株,将多处城市荒地、闲置地块改造为绿地公园,清理各类垃圾2万余立方米,显著提升了城市的“颜值”。此外,交通基础设施得到持续完善,全市新设交通标志标牌近500块,新增标志杆60余根,更换老旧标志牌622块,并新建了多条连接新老城区的快速干道。“三河治理”和“海绵城市”建设等重大生态工程扎实推进,一批设计精巧的“口袋公园”相继建成开放,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二)深化群众性创建活动提升市民文明素养
文明城市创建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我市注重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营造“人人关心创城、人人支持创城、人人参与创城”的浓厚氛围。通过持续的宣传教育和严格的执法管理,市民文明交通意识显著增强,“车让人、人守规”已成为城市交通的新常态,斑马线真正成为了保障安全的“生命线”和体现文明的“风景线”。许多驾驶员表示:“现在开车不礼让行人都觉得不习惯了”,这反映了文明习惯的内化养成。
2021年以来,全市共组织策划了大型创城主题宣传和实践活动120余场,有效调动了社会各界的参与热情。其中,“小手拉大手·‘童’创文明城”等品牌活动,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与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深度融合,通过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市民对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满意度已从过去的83.47%大幅提升至96%。
(三)壮大志愿服务力量彰显城市文明温度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我市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品牌化发展。身穿“红马甲”、头戴“小红帽”的志愿者已成为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围绕扶贫济困、环境保护、文明引导、赛会服务等领域,全市常态化开展“爱暖XX·志愿同行”“圆梦‘微心愿’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32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