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单位干部《习近平经济文选》学习心得体会
近期,单位组织我们深入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这对我而言,既是一次理论上的“充电”,更是一次思想上的“洗礼”。作为一名在基层工作的普通干部,通过逐篇研读,我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宏大叙事有了更为具象和深刻的理解。特别是文选中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要论述,仿佛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当前经济形势的认知,也引发了我对自己本职工作的深层思考。
一、深刻领悟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
过去,我对于“生产力”的理解,或多或少还停留在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传统要素的层面。然而,通过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我的认知被彻底刷新。文选中明确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这让我豁然开朗:当今时代的生产力,其核心驱动力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它不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厂房与机器,更是数据流、算法、算力以及背后的人才与创新能力。
学习材料中深入剖析,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医药等前沿科技的突破,正在重塑全球的经济结构与竞争格局。这并非遥不可及的宏大概念,而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现实。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让全球资源配置的方式、产业升级的路径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这使我认识到,衡量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发展潜力的标尺,已经从“要素禀赋”更多地转向了“创新能级”。作为一名干部,如果思想上不能跟上这种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转变,那么在工作中就容易出现认知偏差,难以准确把握未来发展的脉搏。理解新质生产力,首先要完成的,就是自身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二、在开放合作中培育壮大发展动能
在学习过程中,我反复思考一个问题:面对当前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的复杂国际环境,我们应如何自处?是关起门来固守一方,还是更加主动地走向世界?《习近平经济文选》给出了清晰而坚定的答案。文选中的多篇著作都强调了开放创新的重要性,指出“科技进步是世界性、时代性课题,唯有开放合作才是正道”。
这一论述让我深刻体会到,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二者是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的有机整体。科技创新本身具有全球流动的属性,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包揽所有创新环节。关门搞创新,无异于将自己隔绝于全球智慧的海洋之外,最终只会落后于时代。当前,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加紧布局科技前沿,争夺人才、专利、标准等战略性创新资源。在这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退缩和保守没有出路,唯一的正解就是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提升自身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
这种“开放”,并非没有选择、没有底线的开放,而是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上,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它要求我们不仅要“引进来”,更要“走出去”,增强我们引领商品、资本、信息等全球流动的能力,提升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话语权。这种辩证思维,让我对“开放”的理解更加全面,也对国家沉着应对外部挑战的战略定力充满了信心。
三、立足本职岗位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几点思考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作为一名普通干部,我的工作或许不直接涉及尖端科技的研发,也不直接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谈判。但是,通过学习,我清楚地认识到,宏伟的国家战略是由无数个体的具体工作汇聚而成的。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需要一个稳定、高效、充满活力的社会环境作为支撑,而营造这样的环境,正是我们基层干部的职责所在。
对此,我有几点不成熟的思考:
首先,是服务意识的转变。过去可能更注重于执行和管理,现在则更应思考如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31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