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XX街道网格精细化管理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街道网格精细化管理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区两级的决策部署,聚焦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特别是即将到来的XX国际峰会服务保障工作,对我们街道的网格化管理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深化。刚才,几位同志分别从不同角度作了很好的发言,既有来自基层的鲜活实践,也有职能部门的协同思考,讲得都很实在,也很有启发。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识新形势,把握新要求:深刻领会网格精细化管理的时代内涵与战略意义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做好城市工作,必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网格化管理,作为城市治理体系中最基础的单元和最敏感的神经末梢,其运行效能直接关系到治理体系的整体效能,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当前,我们推进网格精细化管理,绝非一项常规性的日常工作,而是具有深刻时代背景和重大现实意义的战略举措。
首先,这是落实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要求的“必答题”。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推动“大城细管、大城众管、大城智管”,这为我们指明了方向。XX街道作为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密度大、业态复杂、治理任务繁重。过去那种“撒胡椒面”式的粗放管理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只有将治理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楼栋、每一户商家、每一寸公共空间,像“绣花”一样精细地管理城市,才能真正解决好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从这个意义上说,深化网格精细化管理,是我们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抓手,是必须答好、答优的时代考卷。
其次,这是服务保障XX国际峰会圆满召开的“军令状”。再过不久,举世瞩目的XX国际峰会即将在我市召开。这是国家赋予我市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展示我市形象、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契机。峰会的安全、平稳、有序,离不开全市每一个角落的和谐稳定。我们街道虽然不是核心会场区,但地处重要区位,任何一个微小的安全隐患、一处细微的环境瑕疵、一起微不足道的矛盾纠纷,在峰会这一特殊时期,都可能被放大,甚至引发连锁反应。因此,我们必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处处如履薄冰”的危机感,将网格作为维护安全稳定的第一道防线。用网格的“小平安”构筑起街道的“大稳定”,用网格的“小清洁”擦亮城市的“大窗口”,这是我们必须扛起的政治责任,是必须坚决完成的硬任务。
二、总结过往,正视不足:客观评估当前网格治理工作的成效与短板
近年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始终将网格化管理作为基层治理的重中之重,在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效。我们通过持续开展的“网格漫步”计划,实现了对社区的常态化巡查,及时发现并处置了一批安全隐患和环境问题。例如,XX社区的网格员在巡查中发现楼体外墙存在渗漏隐患,迅速启动“融议办”机制,联动多方力量,在雨季来临前彻底解决了问题,赢得了居民的赞誉。我们还通过“警网联动”等机制,在矛盾纠纷化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将大量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一线。在环境整治方面,街道多次组织集中行动,对卫生死角、楼道堆物、私装地锁等顽疾进行了有效治理,社区面貌得到持续改善。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每一位网格员的辛勤付出和各部门的协同努力。
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对照精细化的标准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我们的工作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粗”与“精”的差距依然存在。部分网格工作还停留在“扫扫地、查查人”的浅表层面,满足于一般性的巡查走访,对网格内的社情民意、风险隐患、资源禀赋等缺乏系统性、穿透式的掌握。问题发现的精度不高,处置的深度不够,精耕细作的“绣花功夫”还有待提升。
二是“动”与“静”的关系尚未理顺。“被动应付”多于“主动发现”,“亡羊补牢”多于“未雨绸缪”。工作往往依赖上级指令和居民投诉,缺乏前瞻性的风险预判和主动性的服务供给。网格的“探头”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潜在的矛盾和风险预警不足,时常陷入被动局面。
三是“分”与“合”的壁垒亟待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网格员上报的问题,有时在部门间“打转”,难以形成处置闭环。街道综合执法大队、公共服务办公室等部门与社区网格的联动还不够顺畅,信息共享、力量整合、协同作战的“一盘棋”格局尚未完全形成。
四是“人”与“智”的融合尚需深化。虽然我们推广使用了“XX智治”等智能化平台,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重平台建设、轻数据应用”的问题。部分网格员对平台操作不熟练,数据上报不及时、不准确,导致线上线下“两张皮”。如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网格治理精准赋能,实现从“人海战术”到“智慧治理”的转变,是我们必须破解的课题。
这些问题,是制约我们网格治理水平提升的瓶颈。我们必须正视它们,以刀刃向内的勇气,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三、聚焦关键,精准发力:全面部署下一阶段网格精细化管理的核心任务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工作的导向。针对上述短板,结合当前XX国际峰会服务保障的紧迫任务,下一阶段,我们要紧紧围绕“精细化”这个核心,聚焦关键环节,推动网格管理工作提质增效。具体要抓好“四个一”。
第一,织密“一张网”,实现治理边界全域覆盖。网格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对现有网格进行一次全面的优化调整。不能简单地按人口数量或地理区域划分,而要综合考虑辖区内的建筑形态、人口结构、商业布局、风险等级等多种因素,进行科学、动态的调整。确保每一个居民小区、每一条背街小巷、每一个商业楼宇、每一处公共设施都有明确的网格归属,不留死角、不留盲区。要建立健全一级、二级、三级网格组织体系,明确各级网格长的职责,特别是要发挥好楼门栋长、热心居民等“微网格员”的作用,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无缝衔接的责任网络。
第二,理清“一本账”,推动职责清单化管理。精细化管理,首先要做到职责清晰。要围绕基层治理的核心职能,梳理制定“五大职责清单”:一是市容环境卫生清单,明确垃圾分类、门前三包、暴露垃圾、小广告等巡查标准和频次;二是安全生产与消防安全清单,聚焦“九小场所”、群租房、电动车充电、消防通道等重点领域,细化隐患排查标准;三是矛盾纠纷排查调解清单,重点关注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物业纠纷等,做到早发现、早介入;四是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清单,对辖区内的独居老人、残疾人、精神障碍患者等建立动态档案,提供精准关爱服务;五是公共设施巡查维护清单,对路灯、井盖、健身器材、宣传栏等公共设施的完好情况进行定期检查。
在此基础上,要建立起“清单发现—闭环处置—销号归档”的工作流程。网格员对照清单发现问题,通过“XX智治”平台一键上报。街道综合治理中心作为“中枢大脑”,要对事件进行精准甄别、分类派单,限时办结。对于需要多部门协同处理的复杂问题,要启动“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的联动机制,由分管领导牵头,召集相关部门现场办公、联合处置。问题处理完毕后,由网格员进行现场核实,并邀请当事居民进行评价,确认满意后方可销号归档,形成完整的证据链和责任链,真正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第三,激活“一盘棋”,深化部门协同高效联动。网格化治理的效能,取决于协同联动的深度。必须坚决打破部门壁垒,推动治理资源和力量下沉到网格。一方面,要做实内部协同。街道综合执法大队、公共服务办公室、平安建设办公室等职能科室,要把自身业务深度融入网格。执法力量要跟着网格走,服务资源要围着网格配,平安信息要依靠网格采。要建立定期的网格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通报情况、研究问题、部署任务,形成工作合力。另一方面,要推动外部联动。要加强与派出所的“警网融合”,将社区民警的工作站与网格工作站合署办公,实现信息互通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28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