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村(社区)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

在2025年村(社区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镇村(社区)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部署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上级关于加强基层干部监督管理的重要指示精神,对我镇即将全面展开的村(社区)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进行动员部署,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压实责任,为2026年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刚才,会议对《*镇村(社区)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实施方案》进行了解读,并开展了专题业务培训,内容详实、重点突出,希望同志们认真领会、抓好落实。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审计工作的重大意义
    村(社区)是党和国家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村(社区)干部是这条路上的“末梢神经”。他们的履职用权是否规范、廉洁,直接关系到集体利益的维护、群众福祉的增进,更关系到党和政府在基层的形象与执政根基的稳固。开展村(社区)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必然要求,是保障群众切身利益的有力举措,也是促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我们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把握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第一,这是一次护航换届的“政治体检”。2026年,我们将迎来新一届的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换届工作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未来几年我们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服务力。这次审计,就是对现任和离任村(社区)干部的一次全面“政治体检”和“经济会诊”。通过审计,我们可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摸清“家底”、揭示问题、防范风险。这绝非所谓的“秋后算账”,更不是“挑刺找茬”,而是对干部负责、对组织负责、对人民负责的体现。审计结果将为组织部门识人、选人、用人提供重要依据,帮助我们把那些政治坚定、能力突出、群众公认、清正廉洁的优秀人才选拔到关键岗位上来,从源头上防止“带病提拔”“带病上岗”,确保换届选举风清气正、平稳有序,为选优配强基层“领头雁”队伍提供坚强保障。
    第二,这是一次维护民利的“阳光行动”。村级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每一分钱、每一寸土都牵动着广大群众的心。近年来,从上级的巡视巡察和我们日常的监督执纪情况看,一些基层“微腐败”和不正之风问题仍时有发生,尤其是在集体“三资”管理、工程项目建设、惠农政策落实等领域,存在制度不健全、程序不规范、监管不到位等问题,甚至出现优亲厚友、侵占挪用、利益输送等违纪违法行为。这些问题虽然发生在基层,但严重损害了群众的切身利益,侵蚀了党群干群关系。本次审计,就是要用专业的审计手段,为村级集体经济“把脉问诊”,让每一笔收支都在阳光下运行,让每一项资产都得到有效保护。通过深入细致的审计,查清资金流向、核实资产状况、评估资源效益,严厉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人和事,以实实在在的审计成效回应群众关切,守护好、管理好、发展好集体“家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第三,这是一次强基固本的“治理革命”。基层治理的水平,决定了国家治理的整体效能。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不仅仅是查问题、抓整改,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通过审计发现管理漏洞、制度短板和风险隐患,推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我们要以此次审计为契机,推动村(社区)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民主决策程序,强化村务公开和民主监督。要把审计发现的问题作为一面镜子,举一反三,推动各村(社区)从“要我规范”向“我要规范”转变,从源头上扎紧制度的笼子,提升村级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能力。这既是对过去工作的检验和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的规范和引领。通过审计的“解剖麻雀”,推动实现“审计一点、规范一片”的治理效果,从而全面提升我镇基层治理的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为推动*镇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的基层基础。
    二、聚焦关键环节,精准把握审计工作的核心要求
    本次审计时间紧、任务重、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审计重点,规范审计行为,确保审计工作精准有力、高质高效。各审计组要牢牢把握“经济责任”这一核心,把功夫下在平时,把问题查深查透。
    第一,要紧扣“责任”二字,审清履职用权的“明白账”。经济责任审计,核心在“责任”。不能简单地就账查账,就钱算钱,必须把审计监督的重点聚焦到干部履职用权的全过程。要重点关注村(社区)主要负责人在重大经济事项决策、集体资产保值增值、重要项目建设管理、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等方面的责任履行情况。要审查他们是否严格执行了民主决策程序,如“四议两公开”制度是否落到实处;要评估他们在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增加村民收入方面的实际成效,看“家底”是厚了还是薄了;要检查他们在管理和使用惠民资金、救灾款物时,是否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了刀刃上。通过对责任的审计,清晰地勾勒出干部履职的“经济画像”,为客观评价其功过是非提供可靠依据。
    第二,要紧盯“三资”管理,筑牢集体家底的“防火墙”。集体“三资”是村级组织的“命根子”,也是最容易滋生腐败的领域。审计工作必须将“三资”管理作为重中之重。一要查资金管理。重点检查财务制度是否健全,是否存在“白条抵库”、坐收坐支、公款私存、私设“小金库”等问题;各项收入是否及时足额入账,各项支出是否真实合规,报销手续是否齐全。二要查资产管理。要对固定资产进行全面盘点,核对账实是否相符,检查是否存在集体资产被无偿占用、随意处置、低价变卖或流失等问题。特别是对经营性资产的管理,要看其效益如何,是否存在管理不善导致价值贬损的情况。三要查资源发包。这是风险高发区。要重点审计集体土地、山林、水面等资源的发包、租赁和出让行为。审查其是否履行了公开招标等民主程序,合同签订是否规范,承包价格是否公允,是否存在暗箱操作、以权谋私、低价发包给亲朋好友等问题。历史审计数据显示,一些地方的资源发包合同存在期限过长、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承包费长期拖欠等问题,造成了集体利益的巨大损失。我们必须用“火眼金睛”盯住这个环节,坚决堵住集体资产流失的“黑洞”。
    第三,要紧抓“项目资金”,管好惠民利民的“活水源”。近年来,国家投入到农村的各类项目资金越来越多,这些资金是推动乡村振兴、改善民生的“活水源”。审计要对这些项目的立项、招投标、建设管理、资金使用及竣工验收等全过程进行监督。要核查项目建设的真实性、合规性,看是否存在虚报冒领、截留挪用、挤占套取等问题;要关注工程质量和项目效益,看项目建成后是否真正发挥了作用,惠及了群众。同时,对于各类补贴、补助、补偿款的发放,要逐项核对发放名册和标准,看是否存在优亲厚友、平均分配或冒名顶替等现象,确保党的惠民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第四,要拥抱数字赋能,探索智慧监督的创新路径。当前,我省正在大力推进数字政府和数字乡村建设。我们也要主动顺应这一趋势,积极探索“数字化+审计”的新模式。虽然目前我们镇级的数字化审计平台还在探索阶段,但我们要有这种前瞻意识。审计过程中,要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从中发现疑点和线索。更要着眼长远,思考如何推动村级财务管理系统与未来的农经管理系统、审计监督平台进行数据对接。可以设想,未来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接口,实现对村级财务数据的实时归集和动态监测。审计人员坐在办公室,就可以通过数据模型比对,自动预警大额现金支付、异常关联交易、资金长期沉淀等风险点,实现从“事后审计”向“事中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28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