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XX区党校系统骨干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班上的研讨发言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非常荣幸能有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站在这里与大家交流学习。首先,请允许我表达最诚挚的感谢,感谢区委党校为我们搭建了如此高水平的学习平台,也感谢各位领导和老师们这一个月来的辛勤付出。
为期一个月的培训,日程满满,内容充实,从区委党校的精心授课,到赴XX市委党校的提升学习,再到跨区域的现场教学,每一段经历都让我收获良多、感触颇深。站在这里,与其说是汇报成绩,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一次学习过程中的梳理和反思,分享一点我个人浅薄的体会,希望能引发大家的共鸣,也借此机会向各位同仁学习请教。
一、思想的“再充电”:从“教书匠”到“布道者”的身份再认识
培训班开班仪式上,XX校长的讲话对我触动很大。他提到的“一家人”思维和苦练“内功”的要求,为我们这次培训定下了基调,也让我从一开始就带着问题去思考:作为新时代的党校教师,我们到底应该“教什么”和“怎么教”?我们的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
过去,我有时会不自觉地陷入一种“知识传递者”的惯性思维中,认为只要把教材上的理论、文件里的政策讲清楚、说明白,就算完成了任务。但这次培训,特别是通过一系列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专题授课,让我深刻认识到,党校教师绝不能仅仅满足于做一个“教书匠”,更应该成为一个坚定的“布道者”和思想的引领者。党校的讲台,是传播党的声音、锤炼干部党性的神圣殿堂。我们的职责,不仅仅是“授业解惑”,更是“铸魂育人”。
这次培训就像一个思想上的“加油站”,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理论储备。面对最新讲话系列的形势和干部队伍能力提升的迫切需求,我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本领恐慌。我反思自己,在理论的系统性、学理的深刻性以及政策解读的前瞻性上,都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这促使我下定决心,必须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和工作责任,不仅要向书本学,更要向实践学,向在座的各位同仁学,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真正做到“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无愧于党校教师这份光荣的使命。
二、方法的“再革新”:从“单向灌输”到“多元互动”的路径再探索
如果说思想的重塑是“为什么”的问题,那么教学方法的革新就是回答“怎么办”的问题。这次培训安排的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和学员上讲台等环节,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新型教学模式的大门。
首先,是对案例教学的全新理解。过去我对案例教学的理解比较肤浅,总觉得就是讲个故事,然后做个点评。但培训班开设的三节高质量案例课,让我看到了一堂好的案例课是如何通过精心设计,实现“以案导学、以学促用”的。一个好的案例,本身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它不是让教师单向输出观点,而是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员代入角色、分组研讨、交锋思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从一个“讲授者”转变为一个“引导者”和“点评者”。我深刻体会到,案例教学的魅力在于它能有效激发学员的参与感和思考的主动性,将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让学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决策能力和履职本领。这对我未来的课程设计,启发巨大。
其次,是对现场教学的深度体验。这次培训我们走出去很多,从XX区的XX生物智慧工厂、XX新能源商用车XX工厂,到XX区的XX银行地下印刷所,再到XX革命纪念馆。这些已经不是简单的参观,而是真正意义上的“行走的课堂”。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是,现场教学绝非“看一看、听一听”那么简单,它正在向一种“沉浸式、研讨式”的“现场+”模式发展。比如,在XX革命纪念馆,当讲解员结合历史情境再现法进行讲解时,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与革命先烈进行了一场精神对话,那种对初心的感悟是任何课堂都无法给予的。在XX新能源商用车工厂,看到智能化的生产线和科技创新的成果,我们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便不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一个概念。这种把课堂搬到改革发展第一线、搬到社会实践大熔炉中的教学方式,真正实现了理论与现实的无缝对接,让党校教学充满了生命力和说服力。
三、实践的“再出发”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28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