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全国生态日主题活动暨典型案例讲述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大家好!刚才,区人民检察院专委通过精心梳理的8个公益诉讼典型案例,以生动鲜活的方式,全方位展现了生态文明领域司法实践的创新成果。这些案例就像一面面镜子,既映照出我们在生态保护道路上的成功探索,也反映出存在的不足与挑战,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与深刻启示。与此同时,各乡镇街道、部门代表也围绕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这一核心主题,展开了深入且富有成效的交流。大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分享了在不同领域推动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具体做法、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思路,碰撞出了许多智慧的火花。这场会议,它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活动,更是我们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课”,让我们在思想上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也是推动生态保护实践的“动员会”,激励着我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决心投入到实际工作中。下面,我紧密结合会议精神,围绕“学、谋、干”三个关键维度,详细谈三点意见。
一、在真“学”上下足功夫,筑牢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根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犹如一股清澈的源头活水,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必须将其作为干部教育的“必修课”、实践行动的“指南针”,让这一重要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一)深学细悟筑根基,让理论武装成为生态建设的“指南针”。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学深悟透理论,才能在实践中不迷失方向。我们要把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高度重视并切实将其纳入区委党校、干部培训中心的必修课程。通过构建“专题讲座+案例教学+实地调研”的多元化教学模式,系统阐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刻内涵。在专题讲座环节,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进行深入解读,从理论层面剖析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实践路径,让干部们站在更高的视角认识和理解这一重要思想。案例教学则选取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案例和反面教训,组织干部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引导他们从实际案例中汲取经验教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地调研更是让干部们走出课堂,深入基层一线,亲身感受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和挑战,增强学习的直观感受和切身体会。各级领导干部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力量,要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带头研读《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逐字逐句学习,深刻领会其中的精神实质。同时,要认真撰写学习心得,定期开展交流研讨活动。在交流研讨中,大家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悟,相互启发、共同提高,确保学深悟透、知行合一,真正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际行动。
(二)案例剖析明方向,让实践经验成为生态保护的“活教材”。今天的8个典型案例,是我们X区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的宝贵财富,既有长潭水库水源地保护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和方法;也有工业废气违规排放的整改教训,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生态保护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各部门要建立“一案一剖析”机制,组织干部群众进行现场观摩、复盘讨论。在现场观摩中,让大家亲眼看到成功案例的具体做法和实际效果,感受整改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和危害。复盘讨论时,引导大家从正反案例中深入分析,提炼出“可复制的经验”与“需规避的误区”。比如,X街道通过“检察建议+行政监管”模式成功解决了垃圾堆放问题。这一创新实践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我们要将其纳入干部培训案例库,作为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推广。通过详细剖析这一案例的实施过程、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以及取得的成效,让干部们了解如何运用法律手段和行政监管相结合的方式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为今后类似问题的处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学用结合促转化,让学习成果成为绿色发展的“动力源”。理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能“空对空”,必须建立“学习-实践-反馈”闭环机制,确保学习成果能够真正转化为绿色发展的实际行动。人大将联合纪委、审计部门开展“生态理论学习专项督查”,这一举措旨在加强对各部门学习成果转化情况的监督检查。重点检查各部门是否将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政策制定、项目审批等关键环节。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是否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确保政策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在项目审批时,是否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源头上防止高污染、高能耗项目的上马。对学用脱节、落实不力的单位,将通过“共享法庭”公开曝光并督促整改。“共享法庭”作为一种创新的司法服务模式,具有公开透明、便捷高效的特点。通过公开曝光,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促使相关单位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切实加以整改。同时,建立长效跟踪机制,对整改情况进行持续监督,确保问题得到彻底解决,真正让学习成效转化为生态保护的实际行动,推动X区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二、在真“谋”上下细功夫,凝聚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领域,必须统筹“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三方力量,构建“共治、共建、共享”的生态治理格局,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一)统筹全局谋布局,绘就生态发展的“作战图”。要立足X区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本地的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产业特点,编制“十五五”生态保护专项规划。这一规划是未来一段时间X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纲领,要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将生态指标纳入乡镇街道考核体系,明确各乡镇街道在生态保护方面的目标和责任,通过考核指挥棒引导各地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产业发展方面,严守“三线一单”生态红线,这是保障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底线。推动模具产业向绿色制造转型,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积极培育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促进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在城市规划中,优先保障永宁江生态廊道、九峰山森林公园等生态空间。这些生态空间是城市的重要生态屏障和绿色肺叶,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要合理规划生态空间的范围和功能,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打造“15分钟生态休闲圈”,让居民能够方便地享受到优质的生态产品和服务,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部门协同聚合力,构建生态治理的“共同体”。深化“四督联动”机制,推动人大监督与纪检监督、审计监督、行业监督贯通协调。人大监督具有权威性和广泛性,能够从宏观层面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情况;纪检监督侧重于对党员干部的纪律约束,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审计监督通过对资金使用和项目实施情况的审查,保障生态治理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行业监督则依靠专业部门的技术优势,对特定领域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精准监管。四种监督方式相互补充、形成合力,能够有效提升生态治理的效能。比如,针对河道治理问题,人大牵头组建“人大代表+检察官+河长”联合督导组。人大代表来自各行各业,能够广泛听取民意,反映群众诉求;检察官具备专业的法律知识和监督手段,能够对河道治理中的违法行为进行依法查处;河长则对所负责河道的生态环境质量负总责,能够及时掌握河道情况并组织整改。通过“共联检察”平台实时跟踪整改进度,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确保河道治理工作取得实效。同时,将“共富法务”“共治警务”融入人大基层单元,在乡镇街道设立“生态法治驿站”。这些驿站作为基层生态法治服务的重要平台,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纠纷调解等一站式服务。通过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群众的生态法治意识;及时化解生态领域的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三)社会参与广动员,营造生态共建的“大氛围”。人大代表要当好“生态宣传员”,充分发挥与群众联系密切的优势,通过“代表联络站”开展“生态知识进社区”“环保法规进乡村”活动。在社区和乡村,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居民宣传生态知识和环保法规,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例如,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开展互动活动等形式,让生态理念深入人心,引导群众自觉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模塑协会可发起“绿色工厂”创建行动。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肩负着重要责任。通过创建“绿色工厂”,引导企业采用低碳技术、优化生产流程、加强节能减排管理,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同时,对表现突出的企业给予表彰和奖励,树立行业标杆,带动更多企业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支持环保NGO组织发展,对“民间河长”“生态志愿者”给予政策扶持。环保NGO组织具有灵活性、专业性和公益性的特点,能够弥补政府在生态治理中的不足。“民间河长”“生态志愿者”来自民间,他们对身边的环境问题更加关注,能够及时发现并反馈问题。政府通过政策扶持,为他们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和培训支持,激发他们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共建的良好氛围。今年要实现“每个村居至少1名生态监督员、每所学校至少1堂生态课”的目标,通过广泛动员社会力量,让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三、在真“干”上下实功夫,答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课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在于落实,必须以“钉钉子精神”啃下硬骨头,真抓实干,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生态改善带来的获得感。
(一)靶向攻坚治污染,守护蓝天碧水净土的“生命线”。聚焦大气污染问题,深化“工地扬尘+餐饮油烟+机动车尾气”三源同治。工地扬尘是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要加强工地扬尘管控,督促施工单位落实防尘降尘措施,如设置围挡、洒水降尘、覆盖物料等。餐饮油烟排放对空气质量也有一定影响,要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28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