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委办主任在“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主题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材料
同志们:
大家好。根据会议安排,围绕“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这一主题,结合县委办公室的工作实际,在此分享一点个人的粗浅认识和体会,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关于群众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党风,是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关系最直观的“晴雨表”。社风民风,则是社会文明程度和群众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党风与社风民风,如同源与流,根与叶,前者是决定性力量,后者是最终呈现。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既是重大的政治任务,也是具体的实践要求。
一、深化思想认识,从“生命线”高度把握作风建设的根本要求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作风问题,核心就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回顾历史,我们党正是依靠紧密联系群众,才从小到大、由弱到强。进入新时代,我们面临的考验和挑战更加复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纠治“四风”,这绝非小事,而是关系人心向背、关乎党的生死存亡的大事。
近期,县委常委会、县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多次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把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来抓。这充分表明了县委一以贯之正风肃纪的坚定决心。作为县委的“坚强前哨”和“巩固后院”,办公室的同志必须带头领会其深刻内涵。优良的党风,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位党员干部日常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评判党风,不只是看文件、听报告,更是看干部是不是真心实意为他们办事。一个干部的作风,就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党的形象。因此,必须把作风建设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其视为捍卫党的“生命线”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坚持问题导向,在“镜子”面前审视联系群众的现实温差
深入践行群众路线,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敢于刀刃向内,用“镜子”时常对照检视自身。结合办公室工作,我时常反思,我们在联系服务群众的过程中,是否还存在一些“温差”?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一是“身入”与“心至”的温差。按照要求,大家经常下基层、跑一线。但去了基层,是“人在心不在”的走马观花,还是真正沉下去与群众促膝长谈?是带着任务清单“完成打卡”,还是带着真情实感去倾听群众的家长里短、喜怒哀乐?物理距离的拉近,不等于心理距离的消除。如果只是身到心未到,群众感受到的就不是温暖,而是隔阂。
二是“被动应答”与“主动服务”的温差。对于群众反映的诉求,我们做到了有问必答、有求必应。但这还不够。新时代的群众工作,要求我们具备更强的预见性和主动性。是否能够从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中,提前研判可能出现的普遍性问题?是否能够将服务窗口前移,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主动发现问题、化解矛盾于萌芽状态?从“等群众来找”到“主动去找群众”,这一步之差,体现的是服务理念的根本转变。正如我县早年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探索建立的344个村(社区)群众服务室,其初衷正是要当好民情民意的“信息员”和矛盾纠纷的“调解员”,这种主动精神在今天依然需要大力弘扬。
三是“政策落地”与“群众感受”的温差。县委、县政府出台了许多惠民利民的好政策,比如持续推进的“强村富民”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这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是否真正变成了群众口袋里的实惠、脸上的笑容?群众对政策的知晓度、满意度如何?是否存在“最后一公里”的堵点?政策效果的最终评判者是人民群众。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文件下发了、会议召开了”,而要更加关注群众的真实感受和评价,建立起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调整和优化工作方法。
三、聚力探索实践,以“绣花”功夫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
解决上述“温差”,引领社风民风,关键在于行动。必须拿出“绣花”般的精细功夫,把群众路线走到群众心坎里。
首先,畅通“听”的渠道,搭建情感共鸣的“连心桥”。群众的呼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27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