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科技局深化产学研融合推动区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工作报告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夯实成果转化基础
一是优化对接机制。聚焦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成立xx科技创新服务联盟,借助科技镇长团资源优势和桥梁作用,构建“需求侧+供给侧”双向互动机制。在供给侧,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带队拜访高校院所达xx余次,科技局与市内理工类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部门普遍建立常态化联系,定期组织“成果转化校企行”活动,累计线上线下发布高校科技成果千余项,覆盖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在需求侧,深入企业一线挖掘技术需求,将需求难题面向高校科研团队征集解决方案,以“揭榜挂帅”形式为企业精准匹配专家,促进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深度对接,有效提升技术转移转化效率。2024年,全区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xx亿元。
二是强化平台建设。围绕战略科技力量培育,深化校地协同,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与xx大学共建xxx实验设施,推进xxx制造大科学装置培育工作,积极争取纳入国家“十五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推动xx与xxx共建“xxx集成中试线”,打通xxx集成工艺线。强化新研机构与产业深度融合,全区市级备案新研机构xx家,2024年新研机构及孵化引进企业营收突破xx亿元。完善科技服务平台体系,xxx、xx2家科技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纳入市级管理,实现了零的突破。同时,正在加快概念验证中心培育,加速挖掘和释放基础研究成果价值,为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提供核心支撑。
三是深化校地融合。聚焦产业需求,强化载体共建,与xx大学、xxx工程大学共建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学院,围绕封测技术、芯片设计等领域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形成“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深化平台链接,与xx大学合作设立研发及转化平台,与xx大学共建大气环境与绿色发展研究院,与xx工业大学共建绿色智慧化工技术与装备研究所,与xx工程学院共建技术转移中心xx分中心。同时,在医疗科教领域,xx中医院与中国药科大学合作挂牌中国药科大学附属中医院,xx人民医院与东南大学合作共建东南大学附属医院,通过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持续汇聚科教创新资源,推动优质项目落地。
(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活成果转化动能
一是梯度培育创新主体。坚持“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规上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路径,编制《高企培育行动指南》,优化校地企三方合作机制,推动创新能级与产业贡献“双提升”。2024年,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026家,连续三年保持千家规模;高新技术企业突破480家,三年平均增速超26%,提前超额完成“十四五”目标;19家企业入围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布的2024年江苏独角兽(潜在)企业和瞪羚企业名单,创近年来新高;华天科技“国产高端存储芯片先进封装技术”入选xx市十大科技成果案例,宏泰“集成电路混合信号测试系统”获中国生产力促进奖。
二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围绕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搭建多层次企业创新平台矩阵,建成4家省级院士工作站、62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含省级15家)、43家工程研究中心(含国家级1家、省级8家),以及26家企业技术中心(含省级16家),形成覆盖集成电路、高端交通装备、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的研发支撑体系。深化校企协同创新,推动沐曦与xx信息工程大学共建高性能计算研究院,芯德与xx邮电大学共建集成电路芯粒先进封测研发中心,大盾构与西南交通大学共建盾构前沿技术研究院,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技术攻关能力。强化政策赋能,出台《关于推进全区科技创新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3.5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连续保持增长态势。
三是加强联合技术攻关。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推动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华天科技、久吾高科2家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获xx市首批创新联合体备案。支持企业申报各类科技项目,通过举办项目申报培训会、邀请专家“一对一”诊断、建立申报材料预审优化等机制,提升企业项目申报精准度。“十四五”以来,累计获批省市科技项目60余项,其中省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6项、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3项、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8项。
(三)优化创新服务生态,提升成果转化效能
一是强化人才支撑。围绕“引育留用”,积极落实各项人才政策,大力集聚创新创业人才,近年来累计获批科技顶尖专家17人、创新型企业家30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61人、外国专家38人,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团队)21个,59名来自34所高校院所的专家入选科技副总,其中2024年科技副总人数爆发式增长至23名,创历史新高。深化人才服务保障,连续举办5届科技人才企业训练营,为科技人才搭建学习、交流和成长的平台,累计培育毕业企业超100家,促成融资近2亿元,相关成果入选人民网“2023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百佳案例”。深化落实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推进农业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改革试点,在区级高层次创新创业项目中单列赛道开展实践探索,相关案例获新华日报等媒体报道。
二是深化开放协同。持续深化国际协同创新,xx市海外协同创新中心(墨尔本)连续3年获市级绩效考评优秀并高居榜首。积极链接高端创新资源,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充分依托其资源整合优势,深化推进多领域合作,积极打造产业技术创新高地,目前我区的新研机构江苏集萃精密制造研究院已加入省产研院专业所序列,xx原子所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启动相关合作事宜。搭建多维对接平台,组织开展“2024农业科技成果发布会”“首届高校集成电路院长xx行”“第二届高可靠增材制造产业技术论坛”等产学研对接活动,促进创新资源有效对接整合。
三是优化创新服务。实施精准化科技服务行动,结合集中走访活动,深入开展科技服务“十百千”行动,常态化对接市内十余所与区内产业高度匹配的高校院所,实地走访百余家驻区高新技术企业,定向推送千余项高校最新科技成果,积极贯彻落实《xx市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实施意见》。持续做优科技金融服务,加大对科技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2024年350家企业累计申请“宁科贷”1601笔,贷款金额33亿元,同时联动开展省科技创新券服务,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助力中小企业提升研发能力。深度参与全省首个科技成果评价地方标准制定,试点完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27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