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书记任职以来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述职报告8800字

乡党委书记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述职报告
    根据审计工作统一安排,现将本人任职两年半以来履行经济责任的整体情况,向审计组作全面汇报。两年多来,我始终把对党绝对忠诚作为从政的根与魂,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履职的主责主业,把守牢廉洁底线作为为政的安身立命之本。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与全乡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锚定乡村振兴总目标,立足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定位,统筹推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活富裕“五大振兴”,不断开创农旅融合、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生态建设齐头并进的新局面。两年半的实践,是奋楫争先的两年半,是攻坚克难的两年半,更是积蓄后劲、厚植优势的两年半。
    一、任职情况与单位概况
    2022年8月至今,我担任*乡党委书记。任职以来,紧扣中央和省市县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聚焦乡村全面振兴主战场,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团结带领全乡干部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跃升。
    *乡位于县城西南32公里的浅山丘陵地带,山水相依、生态秀美,资源禀赋优越,是典型的农业乡镇。全乡总面积126.8平方公里,下辖15个行政村,总人口1.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800人,常住人口8600人。现有耕地面积2.8万亩,林地面积8.6万亩(其中经济林3.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8.5%。
    近年来,我们立足“绿水青山”生态优势,打好“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组合拳,构建“以特色农业为基、以乡村旅游为翼、以农旅融合为特”的发展格局。全乡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2家、家庭农场156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主体28家。优质水稻种植8500亩、特色水果4200亩、中药材2800亩、设施蔬菜1500亩,形成“四季有果、三季有花、全年有景”的产业布局。
    任职以来,乡村发展“量”与“质”同步跃升:农村经济总收入由2022年的2.8亿元增至2024年的3.7亿元,年均增长15.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8600元提升至24800元,年均增长15.4%;乡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380万元增至580万元,年均增长23.5%;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亿元,其中农业农村投资1.8亿元、旅游产业投资8000万元。
    今天的*乡,农业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乡村旅游蓬勃兴起,绿色发展底色愈发浓厚,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攀升。
    二、贯彻执行重大经济方针政策及决策部署情况
    任职期间,我始终把落实党的“三农”方针政策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把推动乡村振兴作为最大政治责任,把落细落实各项部署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尺,做到方向不偏、力度不减、成效可感。
    (一)统筹振兴蓝图,绘就五域全景
    坚持法治引领与规划牵引并重,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和《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制定并实施《*乡乡村振兴五年规划(2022-2026年)》及年度作战图,成立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振兴联动推进机制。两年半来,累计投入乡村振兴资金5600万元(中央1800万元、省级1200万元、市县1600万元、社会资本1000万元),实施项目36个,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8个、传统村落改造提升5个、精品乡村旅游线路3条。15个村庄全部达到县级美丽乡村标准,其中省级示范村3个、市级示范村6个,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二)深化结构改革,厚植产业根基
    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三大体系”。建设高标准农田1.2万亩,推广绿色种植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8.5%以上。两年半来,培育形成“*山泉大米”“*有机苹果”“*道地药材”等特色品牌8个(省级3个、市级5个)。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8家、家庭农场68家,农业规模化经营比重提升至65%。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1个,引进加工企业5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2%,延伸了产业链、提升了附加值。
    (三)融合农旅优势,释放发展动能
    抢抓乡村旅游发展风口,挖掘农业农村资源价值,推动“农业+旅游”双向赋能。编制《*乡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明确“一心三区”布局——以乡政府所在地为游客服务中心,构建田园观光区、民俗体验区、康养度假区三大功能区。两年半累计投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200万元,新建游客服务中心1个、生态停车场6个、旅游厕所12座、观景平台8处,改造提升旅游道路35公里,完善标识标牌180块。新增乡村旅游经营主体16家(星级农家乐12家、精品民宿8家、休闲农庄6家、采摘园10家),成功举办“*桃花节”“*丰收节”“*民俗文化节”等节庆活动12场次,年接待游客由2022年的26万人次增至3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由2800万元跃升至4200万元,直接带动农民增收1200万元。
    (四)落实惠农政策,直送民心温度
    落实各类惠农补贴和保险政策,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186万元、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42万元、农机购置补贴68万元,惠及农户3200户。农业保险参保面积达2.4万亩,参保率85%,理赔金额280万元。推进农村危房改造156户(补助420万元)、改厕2800户、污水治理覆盖12个村、垃圾分类全覆盖,投入资金680万元。壮大村集体经济,15个村集体收入均超10万元,其中5个村超50万元,全乡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380万元。
    (五)衔接脱贫成果,筑牢振兴根基
    健全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等重点人群动态监测、精准帮扶。全乡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80户986人全部实现稳定脱贫,无一户返贫。扶贫产业覆盖率100%,带动脱贫户年均增收3600元;落实教育资助186人次(68万元),无一名学生因贫辍学;健康扶贫签约服务率100%、医保报销比例90%以上;兜底保障覆盖186户368人,低保金发放136万元,确保脱贫成果稳如磐石。
    三、重大经济决策情况
    任职以来,我始终坚持把“三重一大”制度作为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的“定盘准绳”,把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贯穿全过程,做到有调研作底、有论证作支、有集体作主,确保每一项决策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两年半来,共作出重大经济决策28项,总投资额2.8亿元,为全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一)谋划农旅融合,激活发展引擎
    针对传统农业效益偏低、增收渠道单一、乡村活力不足的现实瓶颈,2022年10月启动农旅融合发展战略,打造“农业+旅游”双驱动模式。一是决策背景,*乡山清水秀、生态宜人,农业特色鲜明,但长期以来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增长乏力。二是决策过程,开展省内外先进经验调研,外出学习考察6次,召开专题论证会12次,征求群众意见建议268条,邀请省旅游规划设计院编制发展规划,经乡党委会8次研究、政府班子会6次讨论最终确定。三是决策内容,投入专项资金2200万元,实施“一心三区”建设,完善游客服务中心及三大功能区,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发展特色业态。四是执行成效,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乡,年接待游客3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200万元,农民增收1200万元,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农旅融合格局。
    (二)建设现代园区,壮大产业根基
    2023年3月,决定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总投资8600万元,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提升产业链和附加值。一是决策背景,传统农业生产粗放、链条短、竞争力不足,缺乏龙头带动。二是决策过程,借鉴先进园区经验,邀请农业专家实地论证,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征求意见,经县农业农村局指导审查后,乡党委、政府集体研究决定。三是决策内容,规划面积5000亩,布局绿色种植区、精深加工区、科技研发区、休闲体验区,配套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工厂房、冷链物流、科技服务中心等。四是执行成效,完成投资5200万元,建成标准化种植基地3200亩,引进加工企业3家,新增就业280人,带动农户持续增收,成为全县现代农业示范样板。
    (三)提升基础设施,夯实发展支撑
    2023年6月,启动总投资6800万元的基础设施提升工程,补齐民生与发展短板。一是决策背景,农村道路等级低、供水设施老化、网络通信滞后,制约了产业和生活质量提升。二是决策过程,全面摸排现状,制定改造方案,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经乡人大审议、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实施。三是决策内容,道路建设投资2800万元,硬化村组道路58公里、建设产业路旅游路35公里;水利建设投资1800万元,改造供水工程12处、新建灌溉渠道25公里;电力通信投资1200万元,升级线路68公里,实现4G全覆盖、5G重点覆盖;环境整治投资1000万元,建设污水处理设施18处、垃圾转运站3个。四是执行成效,已完成投资4600万元,农村基础条件明显改善,为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壮大集体经济,增强基层实力
    2024年2月,实施村级集体经济三年行动计划,总投资450万元,扶持全乡15个村发展经营项目。一是决策背景,部分村经济薄弱,缺乏造血能力,群众公共服务需求难以保障。二是决策过程,调研各村经济现状,学习先进经验,制定发展规划与扶持政策,经党委会研究决定。三是决策内容,设立发展基金,每村30万元,重点支持乡村旅游、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物业经济等项目。四是执行成效,15个村全部启动集体经济项目,发展经营主体32个,村集体总收入380万元,平均每村25.3万元,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稳定资金来源。
    (五)推进数字农业,提升管理效能
    2024年8月,启动总投资1800万元的数字农业建设项目,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一是决策背景,传统管理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不高,需引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二是决策过程,考察先进地区经验,邀请技术专家论证方案,经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实施。三是决策内容,建设农业物联网系统、智慧农业平台、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推广精准农业技术。四是执行成效,已完成投资1200万元,建成智能温室大棚8个、智慧果园监测点12个,生产效率显著提升,项目全面建成后将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数字化管理。
    四、财政财务收支情况及法规纪律遵守情况
    任职以来,我始终坚持把财政管理作为经济责任履行的核心环节,把资金安全作为不可逾越的红线,把资金效益作为衡量使用成效的重要标准,做到“每一笔资金都有去向、每一分支出都有回响”。
    (一)优化收支结构,稳固财政基础
    任职期间,全乡财政收支规模稳步增长,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22年的380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580万元,年均增长23.5%,收入结构中,上级转移支付收入520万元,占89.7%;本级税收收入46万元,占7.9%;非税收入14万元,占2.4%。支出结构注重向民生和农业农村倾斜,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680万元,其中一般公共服务820万元(17.5%)、农林水1560万元(33.3%)、教育680万元(14.5%)、社会保障和就业580万元(12.4%)、医疗卫生420万元(9.0%)、住房保障360万元(7.7%)、其他260万元(5.6%),充分体现了农业乡镇的投入重点和发展导向。
    (二)精准管理专项,确保高效使用
    严格执行专项资金管理规定,建立全过程监管机制,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花得明白、效益显著。乡村振兴专项资金5600万元,分门别类管理:产业发展2400万元、基础设施2200万元、人居环境整治600万元、公共服务提升400万元。农业发展专项资金1800万元,重点投向高标准农田建设680万元、农业机械化420万元、绿色农业360万元、农业技术培训340万元。强农惠农资金680万元全部按政策发放到位,惠及农户3200户。扶贫资金360万元主要用于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健康扶贫,有力巩固脱贫成果。所有项目资金均严格按程序执行,使用率达100%,项目全部按期高质量完成。
    (三)强化村级管理,规范基层财务
    全面推行“村账乡管”,15个村全部纳入统一管理,设立专门机构并配备专职人员6名。建立村级财务管理制度,涵盖收支、资产、合同等管理环节,实行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2022—2024年,村级总收入2680万元(集体经济380万元、上级补助1650万元、其他收入650万元),总支出2520万元,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员工资、办公费用等。村级债务余额280万元,集中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风险可控。
    (四)严守采购规范,提升履约质量
    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法规,建立全流程规范管理机制。2022—2024年政府采购总额1260万元,其中货物采购420万元、工程采购680万元、服务采购160万元。采购方式包括公开招标580万元、邀请招标320万元、竞争性谈判260万元、询价采购100万元,节约资金88万元,节约率7.0%。合同管理实行台账化、分类化,签订合同186份,总额8600万元,涵盖工程建设、货物采购、服务合同等,履约率达98.9%,无重大纠纷。
    (四)严控财经纪律,筑牢制度防线
    全面遵守《预算法》《会计法》《政府采购法》等法律法规,预算编制坚持量入为出、统筹兼顾,执行严格按预算开展,调整按程序报批。会计核算规范真实,年度均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确保账务真实可靠。“三公”经费严格控制,2024年支出38万元,较2022年下降12.8%,公务接待费由28万元降至22万元,公务用车由16万元降至14万元,无因公出国(境)支出。实行不相容岗位分离,大额资金支出须经班子集体决策,有效防范廉政风险。
    五、内部控制和管理情况
    任职以来,我始终把内部控制作为财政安全、资产安全、项目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把制度建设作为提升治理能力的“总开关”,推动形成科学严密、执行有力、监督到位的内控体系,为经济责任履行提供坚实保障。
    (一)完善制度体系,织密管理网络
    结合农业乡镇实际,制定并实施《*乡财务管理制度》《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村级财务管理制度》《政府采购管理办法》《合同管理制度》《内部审计制度》等12项制度,涵盖预算、收支、资产、债务、专项资金等各环节。设立财政所,配备专职财务人员4名(高级会计师1名、中级会计师1名、初级会计师2名),严格实行持证上岗。两年半来,累计组织业务培训24人次,不断提升履职能力。推行财务信息化管理,实现预算编制、会计核算、资产管理、村级财务等全流程数字化。实行会计、出纳、审核岗位分设和重要岗位三年轮岗制,防范廉政风险。
    (二)规范资产管理,保障安全完整
    严格执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实现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完成资产清查登记,建立动态台账,固定资产总值3200万元,其中房屋建筑物2400万元(75%)、通用设备480万元(15%)、专用设备280万元(8.8%)、其他资产40万元(1.2%)。资产配置按标准执行,签订责任书并定期检查,避免闲置浪费。处置报废资产18台套,价值68万元,全部按程序上缴财政。盘活闲置办公楼对外出租,年收入8万元。全面上线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资产“可查、可控、可追溯”。
    (三)强化项目管理,确保高质高效
    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制定《*乡项目管理办法》,明确立项、实施、验收、审计各环节职责。建立项目库,储备项目68个,总投资6.8亿元,为争取上级资金奠定基础。2022—2024年实施项目58个,总投资2.6亿元,其中农业农村36个、基础设施15个、民生事业7个,按期完工率96.6%、质量合格率100%。组织招投标82次,总额1.8亿元,平均节约率6.2%,聘请第三方监理确保工程一次性验收合格率100%。
    (四)健全监督机制,形成闭环管理
    设立监察室,配备专职监察员2名,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督体系。每季度开展一次财务检查、每半年一次项目检查、每年一次全面检查。坚持政务、财务、项目“三公开”,设立举报电话和信箱,2022—2024年受理举报6件、处理率100%。健全人大监督机制,定期向乡人大报告,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8件,办复率100%、满意率92.9%。
    (五)抓好审计整改,巩固长效机制
坚持“发现问题立即改、建立制度防复发”,全面落实“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整改清单”管理模式。2023年县审计局指出4个方面问题(专项资金拨付滞后、招投标程序不规范、固定资产管理薄弱、村级财务管理需加强),全部整改到位并建立长效机制。2024年市审计局在乡村振兴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26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