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县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培训班专题研讨交流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利用周末时间把全县327个行政村的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集中起来办培训班,这在近五年里是头一遭。会前我翻了翻学员名单,有连任三届的”老把式”,有刚当选的”新面孔”,还有几位女同志——记得去年调研时,王庄村的刘淑芳支书带着妇女们种菌菇,手被菌袋磨得全是血泡,现在菌棚已经发展到20个,这样的”铁娘子”必须多给机会学习。刚才听了三组学员的发言,张屯村的土地流转经验、柳树屯的矛盾调解妙招、赵家洼的移风易俗实践,都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真学问,比坐在办公室看材料鲜活得多。
借这个机会,我想和大家掏掏心窝子。咱们村书记、村主任,往小了说是村里“当家人”,往大了说是党在农村的”神经末梢”。全县48万人口,327个村,平均每个村1468人,相当于每个村干部肩上扛着千把号人的吃喝拉撒、喜怒哀乐。我常说,县委的文件写得再漂亮,要是落到村里变了形;上级的好政策贯彻得再及时,要是执行中打了折扣,那都是咱们的责任。所以今天这堂课,不讲大道理,就围绕”怎么当好新时代的村书记、村主任”,和大家聊三个方面的具体事。
一、先说说”根”的问题,为什么说村书记是乡村振兴的”定盘星”
上个月我去省里参加乡村振兴专题研讨班,有位专家讲了个案例:某县投入5000万搞特色农业,结果因为村班子不团结,项目落地三个月就黄了;另一个县同样投5000万,村书记带着党员群众逐户做工作,现在成了全省示范园。这说明什么?不是钱的问题,是人心的问题。咱们村书记脚上沾多少泥土,群众心里就有多暖;笔记本上记多少家长里短,支部的威信就有多高。
我给大家讲个身边的例子。去年汛期,西河镇小刘庄村遭遇百年一遇的暴雨,村支书陈建国连续72小时守在河堤上,自家超市被淹了顾不上,老母亲住院没来得及送顿饭,带着党员突击队转移了200多名群众。后来群众自发给村委会送了面锦旗,上面写着”洪水冲不垮的主心骨”。这就是村书记的价值——平时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现在有些同志总觉得”村里事难办”,我看难就难在有没有把根扎进土里。有的干部习惯”坐办公室听汇报”,对村里哪几户是低保户、哪块地适合种什么都不清楚;有的干部把”当干部”当成”享清福”,村里路灯坏了半年不修,群众找他办事总说”研究研究”。这些同志要好好想想:你把群众的事当回事,群众才会把你当回事;你对群众掏真心,群众才会给你掏心窝。
二、再讲讲”干”的方法,如何在具体工作中练出”硬功夫”
刚才有位学员说:”现在农村工作越来越难,既要抓产业,又要管环境,还要处理矛盾,有时候真是老虎吃天无处下口。”我理解这种困惑,但办法总比困难多。结合近段时间调研,我给大家提三个”土办法”。
第一个办法是”带着感情走田埂”。我在古城镇调研时发现,镇里的干部有个”三必到”:婚丧嫁娶必到、生病住院必到、矛盾纠纷必到。去年春天,中庄村两户村民因为宅基地边界闹得不可开交,村支书带着村”两委”成员,拿着皮尺在太阳底下量了三天,把两家祖辈的地契翻出来比对,最后不仅划清了界线,还帮着两户联合搞起了小菜园,现在成了远近闻名的”和谐示范户”。群众的事没有小事,你蹲在田埂上和人家拉两句家常,比在村委会开三次会管用;你记住了王大爷家孙子的生日,比送一袋米更暖心。希望大家以后下村别”打卡式”走访,要多坐热炕头、多喝大碗茶,把群众的”急难愁盼”记在本子上、挂在心头上。
第二个办法是”盯着问题找突破”。当前农村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我梳理了一下,主要是”三个不强”:产业支撑不强、治理能力不强、人才吸引力不强。怎么破题?比如产业发展,不能盲目跟风,要立足本村实际。像崔家村的艾草种植,一开始群众怕风险,村支书带着”两委”成员先试种了50亩,第二年亩收益达到3000元,群众看到了甜头,主动跟着干,现在发展到了800亩,还建了艾草加工厂,带动30多个留守妇女就业。这就是”干部先蹚路,群众跟着走”的道理。再比如基层治理,要善于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李官屯村推行”积分制”,把垃圾分类、孝老爱亲、参与公益都量化成积分,群众凭积分能换农资、领奖品,现在村里打牌的少了,干活的多了,连邻村都来取经。这些经验说明,只要肯动脑筋、肯下苦功,再难的问题也能找到解法。
第三个办法是”甩开膀子抓落实”。我常说:”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去年县委部署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的村搞”面子工程”,路边扫得干净,巷子里堆成山;有的村搞”一阵风”,检查时突击打扫,过后又反弹。但看看南关村,村支书带着党员群众划片包干,每周六开展”清洁家园”行动,还建立了”红黑榜”,连续半年保持全县第一。他们的秘诀是什么?就是”说了就算、定了就干、干就干好”。现在有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26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