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街道党工委主任关于巡察整改专题民主生活会的个人对照检查材料(四个聚焦)

XX街道党工委主任关于巡察整改专题民主生活会的个人对照检查材料(四个聚焦)
    根据XX区委关于做好第十六届委员会第八轮巡察整改工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本人(XX)作为XX街道党工委主任,紧扣XX区委第八轮第一巡察组反馈的意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本着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的态度,通过群众提、自己找、上级点、互相帮等多种方式,深入查摆自身在思想、政治、作风、能力、廉政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现将个人对照检查情况报告如下,恳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对照查摆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人严格对照“四个聚焦”的要求,即聚焦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基层的落实情况、聚焦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聚焦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情况、聚焦巡察整改和结果运用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自我审视和检讨。
    (一)在贯彻决策部署上,存在“传达多、转化少”的现象,政治站位尚需拔高
    作为街道党工委“班长”,本人始终坚持将学习贯彻党中央及上级党委的决策部署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然而,在巡察反馈意见的镜鉴下,深刻反思自身工作,发现仍存在一些学用脱节、执行不够精准的问题。
    一是理论学习的“穿透力”不足。虽然能够坚持参加党工委中心组学习和个人自学,但在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核心要义、实践要求转化为推动街道发展的具体思路和务实举措上,还存在差距。有时满足于“读过了、学过了”,但在如何结合XX街道老旧小区多、产业结构单一、流动人口管理复杂等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城市更新、社区治理、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决策部署方面,思考不深、谋划不细、招法不多。例如,在推动辖区经济转型升级工作中,对于如何盘活存量楼宇资源、培育新兴业态等,虽然在会议上多次强调,但未能形成一套系统性、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并一抓到底,导致政策红利未能完全转化为发展实效。
    二是政策执行的“精准度”不高。在执行上级政策时,有时存在机械化、简单化倾向,对政策背后的深层逻辑和战略意图领会不够透彻,导致在具体落实中出现“上下一般粗”的情况。比如,在推进一项环保整治专项行动中,初期仅满足于下发通知、分解任务,对于不同社区、不同企业存在的差异化问题未能进行充分调研和分类指导,导致部分工作“一刀切”,既影响了整治效果,也给一些合规小微企业带来了不必要的经营压力。这反映出本人在运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上,能力仍有欠缺,未能完全做到从政治和全局高度把握和推进工作。
    三是风险防范的“前瞻性”不强。对于辖区内经济社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隐患,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生产、金融稳定等方面的潜在风险,虽然有常规性的部署和检查,但主动识变、应变、求变的意识还不够强。对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有时存在“等等看”的心理,未能做到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例如,对于网络舆情中反映的个别物业公司服务不到位的问题,初期仅作为一般性民生投诉处理,未能从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去深刻认识其潜在的风险,直到问题发酵升级后才投入大量精力去化解,处置略显被动。
    (二)在整治歪风邪气上,存在“见事迟、反应慢”的短板,宗旨意识尚需强化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反思巡察反馈指出的问题,我深刻认识到,自己在密切联系群众、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还存在不严不实之处。
    一是深入基层的“脚印”不够深。随着职务的变动和事务性工作的增多,下社区、访民情的时间和精力被客观压缩,坐在办公室听汇报、看材料多了,深入居民楼栋、田间地头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少了。这种工作方式的转变,导致对群众的真实想法、现实困难掌握得不够鲜活、不够全面。有时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虽然也安排了相关部门处理,但缺乏“一竿子插到底”的跟踪问效,导致一些问题解决不及时、不彻底。例如,巡察反馈中提到部分老旧小区改造后出现的后续管理问题,我在之前的调研中虽有耳闻,但未能及时将其纳入党工委重要议事日程,专题研究解决方案,反映出“坐在机关”与“走入基层”的温差。
    二是化解矛盾的“力度”不够大。对于群众信访和矛盾纠纷,虽然建立了信访联席会议制度,但有时存在“怕麻烦”的思想,对于一些历史遗留的、涉及多方利益的“硬骨头”,攻坚克难的决心和韧劲不足。在处理信访积案时,有时过于依赖条条框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的能力有待提升,导致少数问题久拖不决,消耗了政府公信力,伤害了群众感情。比如,关于XX小区产权证办理的历史遗留问题,尽管多次协调,但因缺乏更有力的创新办法和“钉钉子”精神,进展缓慢,群众依然有怨言。这种对群众诉求处理的拖延和不力,实质上就是一种不作为、慢作为的失职表现。
    三是纠治不正之风的“手腕”不够硬。对于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微腐败”问题,虽然态度上是零容忍,但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存在“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问题。对一些社区干部工作作风不实、服务态度生硬等“小问题”,多以批评教育为主,未能及时运用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进行提醒和警示,导致问题未能从源头上得到根治。在工程项目、惠民资金等重点领域的监管上,虽然有制度规定,但日常监督检查的“探头”作用发挥不充分,对一些可能存在的廉政风险点排查不够深入、不够彻底。这说明我在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特别是对基层干部的日常教育、监督和管理上,还需进一步压紧压实。
    (三)在建强基层组织上,存在“抓点多、顾面少”的偏向,系统思维尚需树牢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巡察反馈指出,街道党建工作存在薄弱环节。我作为党工委书记,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
    一是组织建设的“统筹性”不足。在抓基层党建工作中,精力更多地投入在打造“党建示范点”、培育“特色品牌”上,希望通过典型引路来带动整体工作。然而,对于面上工作的普遍性问题和薄弱环节,投入的精力相对不足,导致“盆景”虽美,“风景”却未能连片。巡察指出,街道仍有个别社区党组织存在班子不健全、战斗力不强、服务功能弱化等问题,被初步认定为软弱涣散党组织。这表明我在抓党建工作时,系统性思维和整体性推进的力度不够,未能做到“十个指头弹钢琴”,导致党建工作发展不平衡。
    二是党员管理的“精细度”不够。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满足于“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规定动作的完成,但在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上,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提高。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存在短板,底数不清、联系不畅、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依然存在。在发展党员工作中,虽然程序上严格把关,但在源头培养和政治考察上,还需下更大功夫,确保把最优秀的分子吸收到党内来。据统计,街道近两年来党员教育培训的参训率虽然达到95%以上,但培训效果的转化率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度,尚无有效的量化评估机制,存在“重过程、轻结果”的现象。
    三是党建与业务的“融合度”不深。长期以来,存在就党建抓党建的思维定式,未能将党建工作与街道的中心工作,如社区治理、民生保障、经济发展等进行深度融合,存在“两张皮”现象。党建工作的成效,没有完全体现在推动发展的硬指标上和群众的满意度上。例如,在推进垃圾分类、文明城市创建等重点工作中,虽然也号召党员带头,但未能有效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用,形成“党建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强大合力,导致部分工作推进效果未达预期。
    (四)在抓实巡察整改上,存在“治标多、治本少”的惯性,责任担当尚需压实
    巡察是政治体检,整改是政治任务。对照巡察反馈意见,我深刻检视到,在对待以往一些审计、督查发现问题的整改上,还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责任落实不到底、长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一是整改态度的“坚决性”有偏差。对于巡察组指出的问题,虽然能够诚恳接受、照单全收,但在思想深处,有时存在“过关心态”,认为问题整改了、报告提交了,就算完成了任务。对一些问题的整改,满足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事论事进行整改的多,举一反三、深挖根源的少。这种“交账”心态,导致一些顽固性问题出现反弹回潮。
    二是整改责任的“传导性”有衰减。作为整改第一责任人,虽然对整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但在压力传导上还存在层层递减的现象。对班子成员和相关部门负责同志的整改责任,压得不够紧、不够实。有时满足于听取汇报,对整改过程中的难点、堵点问题,亲自协调、亲自督办的力度不够。这种“遥控指挥”多于“靠前作战”的工作方式,影响了整改的整体效能。
    三是成果运用的“长效性”有缺失。对巡察整改的理解,有时还停留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层面,未能将整改成果及时转化为制度成果、治理效能。对整改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制度漏洞和机制弊端,虽然也制定了一些文件,但制度的执行监督和评估问效没有完全跟上,导致一些制度“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没有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例如,针对工程项目管理不规范的问题,虽然完善了招投标和监管制度,但由于缺乏常态化的监督检查和违规追责机制,类似问题仍有零星发生,说明“后半篇文章”做得还不够扎实、不够精彩。
    二、深刻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
    针对以上查摆出的问题,我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深入剖析了问题产生的思想根源。
    (一)理论武装的“深度”不够,导致政治判断力弱化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问题表现在工作上,根子在思想上。归根结底,是个人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还存在学思用不贯通、知信行不统一的问题。对新思想的学习,有时停留在“知其然”的层面,对其“所以然”和“所以必然”钻研不深、领悟不透。因此,在面对复杂局面和繁重任务时,运用党的创新理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有所欠缺,导致在贯彻上级决策时出现偏差,在防范化解风险时不够敏锐。
    (二)人民至上的“厚度”不够,导致群众工作能力虚化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随着工作岗位的变化,与群众的直接联系有所减少,潜移默化中滋生了官僚主义习气。对群众的感情有所淡化,服务群众的初心有所弱化。想问题、作决策时,习惯于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从“方便管理”的角度思考,而从群众的立场、感受、需求出发考虑得不够周全。这种宗旨意识的淡薄,直接导致了工作作风不实、调查研究不深、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力等一系列问题。
    (三)担当精神的“锐度”不够,导致攻坚克难劲头软化
敢于担当、勇于负责,是党员干部的基本政治品格。反思自身,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有时产生了“求稳怕乱”的心态,缺乏了年轻时那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和锐气。在面对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顽瘴痼疾、信访维稳中的复杂矛盾时,有时存在畏难情绪,习惯于用常规办法解决问题,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的精气神有所减退。在推动工作时,怕出问题、怕担责任的思想有所抬头,导致在一些关键问题和重点工作上,抓得不够狠、推得不够快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26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