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科技工作会议,目的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关于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增强信心、迎难而上、奋发有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下面,我代表局党组强调两点意见。
    一、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打好创新驱动发展牌,开启科技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征程
    抓好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关于我省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打好创新驱动发展牌,积极融入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创新体系,着力提升体系化科技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有力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持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一)主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探索区域创新发展新路径。一是全力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实施。聚焦粮食安全、国家重大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调水工程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推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协同创新,加快建设区域特色战略科技力量。聚焦种业种质种苗种群,整合优质科研资源,加大种业关键技术和重点品种研发力度,加快建设农业强市。统筹重点流域科技资源布局和创新能力建设,围绕上游水源涵养、中游水土保持、下游湿地保护和生态治理,动态凝练一批科技专项,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把重点流域建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围绕国家重大调水工程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聚焦水源涵养、水质保护、水资源配置、生态治理等领域,强化科技攻关,提供科技支撑,确保清水永续北上。二是不断健全央地协同创新机制。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从规划编制、重大任务落实、区域协同创新等方面主动融入国家创新布局。对接国家“十五五”科技创新规划编制工作,组织技术预测及战略研究,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区域、能力环境等方面,强化与国家规划衔接,力争下好先手棋、落好关键子。结合国家创新布局和优势特色,筛选凝练全市农机装备、核心种源、绿色低碳等优势领域的重大创新需求,健全部门对口联系工作机制,力争纳入国家重大项目指南。用好市部会商工作机制,争取更多国家资源在我市布局。三是着力推动区域创新协同发展。统筹发挥产业、区位、要素等方面优势,持续推进高新区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政策试点,研究制定支持高新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组建市高新区联盟,引导县(市)因地制宜探索县域创新驱动发展路径,打造特色鲜明的县域产业体系。优化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科技服务向产业全链条、全要素服务转变。
    (二)加快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健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新机制。一是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体系。发挥企业“出题人”作用,实施有组织的科研,引导企业承担国家、市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跨领域、跨学科、跨区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新建一批创新联合体,力争实现全市重点产业链全覆盖,设立一批创新联合体产学研联合基金,支持开展联合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在重点产业和新兴领域超前孵化、培育一批研发类科技服务业未来企业。紧盯科技和文化融合发展,着力推进大数据、云计算、元宇宙等新技术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探索具有特色的科技文化融合发展路径。二是持续壮大创新型企业规模。高质量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引导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培育,加快实现营收1亿元以上企业有研发机构、5亿元以上企业有标志性研发成果、10亿元以上企业有创新联合体、100亿元以上企业成为科技领军企业。强化创新龙头企业和“瞪羚”企业引领支撑作用,“一企一策”进行重点扶持,支持其围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建设重大创新平台,提升产业链整合能力,培育打造一批科技领军企业。三是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落实《科技助企惠企政策新十条(试行)》,优化企业创新发展生态。做好第二批“科技副总”选派,持续健全高层次科技人才双向流动机制。高标准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支持体系,完善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实施科技型企业首贷破冰、信用贷扩面行动,探索建立市级财政经费直拨企业“直通车”制度。鼓励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对设立市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出资额达到一定额度的企业,给予基金冠名权,落实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的税收优惠政策。持续做好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载体建设,举办全市创新创业大赛系列活动。
    (三)推动创新平台提质转型,实现创新策源能力新突破。一是提升平台创新能级。争创国家实验室区域核心基地,推动更多市实验室、高校、科研院所融入国家实验室体系,成为国家实验室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针对性辅导,力争在新一轮优化重组中入列。在重点优势领域积极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二是优化平台体系布局。强化市实验室产业支撑能力,联合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面向应用基础研究开展全方位合作创新。创新“实验室+产业化公司”等成果转化模式,注重开展成果转移转化和中试熟化。开展市实验室监测、评估、考核,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对标对表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标准,加强考核评估,有序开展市级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新建一批市技术创新中心和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备案一批市新型研发机构。三是提升平台服务质效。强化中试基地服务管理,提升中试基地建设质量。聚焦重点产业链培育,新命名一批市中试基地。促进科研设施和仪器开放共享,定期编制市级新购大型科研设施与仪器预警目录,规范新购置大型仪器设备的论证采购申请程序,持续开展创新券申领、兑付,促进存量资源系统集成、高效利用、合理配置。
    (四)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原创性、颠覆性、迭代性新成果。一是聚焦关键技术攻关。强化有组织科研,探索构建“产业立题、企业出题、人才答题、科技解题”的协同机制,在粮食种质资源、人工智能、先进功能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绿色低碳、生命健康、无人机、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实施一批市级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专项和重大产业关键技术项目。加强“揭榜挂帅”“PI制”“赛马制”等项目组织方式的运用,建立完善项目需求库,聚焦超硬材料功能化应用、通算智算超算融合发展、可再生能源高值利用等,每季度实施一批“揭榜挂帅”项目,推动市实验室、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等融入攻关体系。聚焦未来产业布局需求,依托龙头企业、创新联合体设立重大产业类专项。启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专项,打造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新范式。二是谋划“两重”“两新”项目。积极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首批“两重”项目批复实施,争取更多国家资源。坚持常态化征集、高起点谋划,依托市实验室、科技领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凝练储备新一批“两重”项目,强化与国家重大战略、国家创新布局有效衔接。聚焦“两新”政策落实,大力构建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和绿色循环产业发展为一体的科技创新链条,推动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更好满足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科技创新需求。三是优化基础研究体系。提高组织化程度,优化基础科学问题选题机制,瞄准我市重点产业链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超前谋划一批重大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力争取得迭代性、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进市自然科学基金委高效运行,出台《市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构建研究类、人才类、环境条件类等三大系列项目类别的资助体系。探索实施市自然科学基金企业联合基金。加强与国家基金委的合作,签署新一期合作协议。
    (五)拓展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完善供需精准对接新模式。一是完善技术交易平台体系。按照“1+4+N”体系布局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构建市县技术转移服务网络。加大技术转移奖补力度,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建设综合性、专业性技术转移机构,实现市属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全覆盖。加强技术经纪人培训管理,畅通科技成果转化专业职称晋升渠道。发挥全市科技成果数据库等公共服务平台作用,完善科技计划项目成果登记汇交机制,促进研发机构和生产企业供需双方精准对接。二是赋能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全面推广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和单列管理改革。深化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改革,把成果转化绩效作为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的重要内容,与科技资源配置、科技评奖评优挂钩,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由重论文向重应用转变。探索开展专利成果“先免费试用、后付费转化”试点,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将专利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拨投结合”创新改革。健全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容错免责机制。三是建强成果转化载体支撑。争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布局市级示范区,健全考核激励机制,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模式。出台《市概念验证中心管理办法》,培育一批市级概念验证中心,打通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完善科技成果数据库,重点在各县(区)布局成果转化机构,培育区域特色主导产业,引领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六)支持高端人才引进成长,优化近悦远来发展新生态。一是梯次培育本土人才。靶向培育顶尖人才,实施顶尖人才培养计划,坚持“一人一策、特事特办”,提供好平台创设、经费支持、团队建设等服务,打造院士后备队。突出培育领军人才,优化领军人才发展机制和项目团队遴选机制,在“赛马”中“相马”,促进更多领军人才成长进步。优化地方高层次人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等遴选机制,培育更多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前瞻培育青年人才,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为青年科技人才发展创造更多可能。二是吸引集聚高端人才。发挥地方引才计划、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等引才品牌牵引作用,聚焦重大平台、重要学科建设和重点产业链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高端紧缺人才和实用领军人才。推动院士工作站、地方学者工作站建设,为企业搭建科技攻关、人才培养、产品研发的服务平台。三是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实施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构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组织开展高层次人才交流活动、企业领军人才培训班等系列活动。建立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优化科普载体布局,在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布局建设各具特色的科普平台,打造科普讲解大赛、科学实验展演汇演等特色科普活动品牌。
(七)促进科技合作共赢发展,打造高水平合作交流新体系。一是深化区域科技合作交流。与重点流域沿线城市共同推进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设流域技术转移协作网络,培育提升流域科技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设立科技创新联合基金,引导创新主体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发挥区位优势,在毗邻城市边界联合设立产业园区,为两市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提供实体空间。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及中部城市科技创新合作和产业协作,深度链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资源,共建创新平台,加快实施一批协同攻关项目、形成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二是拓展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积极融入多维度对外开放新格局,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扩大人才交流、科技培训、技术转移规模,建设国际联合实验室、伙伴研究所、科技创新合作基地,组织实施一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加强民间科技创新合作力量,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科技服务体系,提升技术转移、金融等中介机构的国际化服务能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25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