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深化纠治审批服务“三难”问题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此召开全局深化纠治审批服务中“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问题工作推进会议,主题十分明确,任务十分具体,意义十分重大。主要目的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我省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总结上半年工作,分析当前形势,对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压实。就是要以动真碰硬的决心和刀刃向内的勇气,向长期存在的“三难”顽疾发起新一轮总攻,全力推动我县政务服务提质增效,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力。刚才,*同志全面通报了上半年纠治“三难”工作的进展与成效,*同志和*同志分别就政务服务系统12345投诉办理情况和市民投诉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这些通报和分析,既有对成绩的肯定,更有对问题的直面,数据详实,案例具体,为我们下一步工作提供了精准的靶向。会议还传达学习了市局《关于进一步强化纪律作风建设提升服务质效的通知》及省局印发的《*省审批服务管理系统党员干部“八严禁”》,这既是高悬的纪律明镜,也是我们行动的根本准则。下面,结合大家的发言和当前工作实际,我讲三点意见。
一、回顾过去,肯定成绩,更要正视挑战,切实增强深化纠治工作的责任感与紧迫感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局上下紧紧围绕优化营商环境这一核心目标,将纠治“三难”问题作为工作的突破口和主抓手,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我们欣喜地看到,通过流程再造和服务整合,审批服务的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上半年,我们对进驻政务大厅的25个部门、210余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和整合,大力推行“一窗受理、一套材料、即时办结”的套餐式服务。截至目前,全县行政审批事项的平均办理时限已经从去年的4.5个工作日成功压缩至3.2个工作日,压缩幅度超过28%。通过深化“综合受理+帮办代办”和“AB岗”工作模式,窗口服务效能也实现了新的突破,群众人均等候时间减少了50%,日均办件量提升了30%以上。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我们每一位同志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
我们欣喜地看到,通过创新服务模式和强化监督,群众和企业的获得感得到了明显增强。我们创新开展了“我陪群众走流程”活动,局班子成员和各部门负责人以办事群众和企业主的身份,亲身体验从咨询到办结的全过程。上半年,我们累计开展体验活动超过50人次,共发现诸如指南不清晰、流程衔接不畅、个别窗口人员答复模糊等问题37个,目前已全部整改到位。我们设立的“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真正成为了解决疑难杂症的“终点站”,上半年累计帮助群众和企业解决了超过100件未能顺利办理的复杂事项。这些举措,让我们的服务更有温度,也让我们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我们欣喜地看到,通过聚焦重点项目和企业需求,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得到了有效彰显。我们建立了重点项目“四个一”服务机制,即“一班人员专门办、一本手册引办、一套流程推办、一次会商催办”,为全县的重大项目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审批保障。上半年,我们累计办结各类行政许可事项超过19000件,完成了企业投资备案立项130多个,总投资额达到14亿元;审批政府投资项目22个,总投资额超过13亿元。这些项目,正是我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对照高质量发展对营商环境的新要求,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短板。刚才*同志通报的12345热线投诉情况,以及*同志梳理的市民投诉热点,就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足。一些群众反映,个别事项的办理指南仍然不够通俗易懂,导致需要多次往返补充材料;一些企业抱怨,跨部门、跨层级的联审联办机制仍然不够顺畅,存在“中梗阻”现象;还有少数窗口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业务能力不足,“门好进、脸好看、事依然难办”的现象偶有发生。这些问题,虽然可能只是个案,但其背后折射出的,是我们在思想认识、制度建设、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深层次差距。“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深化纠治“三难”问题,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绝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和麻痹。全体干部职工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把问题当成靶子,把挑战当成动力,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将这场攻坚战、持久战进行到底。
二、聚焦重点,精准发力,以系统性思维推动政务服务实现质的跃升
解决“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从理念、流程、技术、机制等多个维度协同发力,打好组合拳。
第一,核心在于转变思想观念,以“人民为中心”重塑服务理念。政务服务的本质是服务,而不是管理。我们手中的每一项审批权,都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必须彻底根除思想深处的“官本位”意识,真正实现从“我要你怎么办”到“你想怎么办、我能帮你怎么办”的根本性转变。一要强化换位思考。要常态化开展“我陪群众走流程”活动,不仅领导要走,中层干部、窗口骨干都要走,真正把自己置身于办事群众和企业家的位置,去感受他们的急难愁盼,去体验办事过程中的堵点痛点,从而在制度设计和流程优化上更接地气、更合民意。二要树立“有解思维”。面对群众和企业的诉求,不能轻易说“不”,不能把“按规定不行”当作挡箭牌。要主动思考“怎样才能行”,积极研究政策,创新工作方法,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为市场主体寻找最优解决方案。要将“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使其不仅是解决问题的窗口,更是我们发现制度漏洞、优化服务流程的“前沿哨所”。
第二,关键在于创新方式方法,以“流程再造”破解“三难”顽疾。流程是政务服务的骨架,流程不优,服务必慢。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对现有审批服务流程进行一次彻底的重构和再造。一是以“集成化”治“繁”。要持续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将更多关联性强、办理量大的高频事项,如“项目落地一件事”“员工录用一件事”等,打包整合成“一件事”,实现“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套材料、一窗受理、一网通办”。目标是到今年年底,实现50个以上高频“一件事”集成服务,申请材料平均压减40%以上,让企业和群众办事从“跑多门”变为“进一门”,从“交多材”变为“交一材”。二是以“极限化”治“慢”。要对所有审批事项的办理时限进行再审视、再压缩,向时间要效益。全面推行并联审批、容缺受理、告知承诺制,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等待。要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探索建立“标准地+承诺制”改革,实现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我们的目标是,在现有基础上,将平均办理时限再压缩15%,即缩短至2.7个工作日以内,打造*审批的“新速度”。三是以“智慧化”治“难”。要积极拥抱数字化浪潮,用技术赋能政务服务。要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动更多事项“全程网办”,实现从“最多跑一次”到“一次都不跑”的跨越。要积极探索人工智能(AI)在审批服务中的应用,构建“智能审批”模块,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校验,实现部分简单高频事项的“零材料、智能批”,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同时,可以研究引入区块链技术,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构建跨部门、可信赖的数据共享平台,从根本上解决信息孤岛和材料重复提交的问题。
第三,根本在于强化责任担当,以“闭环管理”确保工作落实。好的制度、好的流程,关键在于落实。如果责任不明确,监督不到位,一切都可能沦为空谈。必须建立一套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监督有力的闭环管理体系。一是压实责任链条。要严格落实领导包联机制和首问负责制,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都要明确到具体的责任领导和责任人。要强化压力传导,层层压实责任,形成“局长抓科长、科长抓窗口、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25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