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5年县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现存问题及对策的调研报告

关于2025年县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现存问题及对策的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县政府“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安排,为全面掌握我县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工作推进情况,切实找准制约改造质效的痛点堵点,近期,由县政府办公室牵头,联合住建局、民政局、街道办等部门组成专项调研组,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深入全县12个街道(乡镇)、37个已完成或正在实施适老化改造的老旧小区,通过实地踏查、入户访谈、座谈交流等形式开展专题调研。调研期间,共召开座谈会8场,访谈社区工作者、物业管理人员62人次,入户走访60岁以上老年居民153户(其中独居老人47户、失能半失能老人21户),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集意见建议87条。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推进现状及阶段性成效
    我县现有城镇老旧小区182个,涉及居民8.6万户,其中60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口占比达38.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2个百分点,是典型的“深度老龄化”城区。2021年以来,我县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2亿元,撬动社会资本0.8亿元,完成76个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惠及居民3.2万户,占全县老旧小区总量的41.8%。从调研情况看,本轮改造呈现三个显著特点:
    (一)改造内容从“单一补漏”向“系统适配”延伸
    早期改造多聚焦于楼道扶手、路面防滑等基础项目,本次改造坚持“需求导向+功能整合”,同步推进适老化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衔接。例如,XX街道XX小区在改造中同步完成“一键呼叫”应急装置安装(覆盖82户独居老人)、社区卫生服务站适老化升级(增设轮椅坡道、低位诊疗台)、老年食堂助餐点建设(可同时容纳50人就餐),形成“居住-医疗-养老”全链条服务场景。据社区工作人员介绍,改造后小区老年居民就医便利度提升40%,紧急事件响应时间从平均25分钟缩短至8分钟。
    (二)参与主体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协同”转变
    针对以往改造中存在的“政府干、群众看”问题,今年起推行“共同缔造”模式,通过“改造前问需于民、改造中问计于民、改造后问效于民”机制,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积极性。如XX社区XX村小区在制定改造方案时,组织老年代表召开“板凳会议”12场,收集“增设晾衣区”“保留老樟树景观”等个性化需求23条,其中17条被纳入改造清单;改造过程中邀请居民担任“质量监督员”,全程参与材料验收、工序把关,群众满意度从去年的82%提升至91%。
    (三)改造效益从“硬件提升”向“治理增效”转化
    适老化改造不仅改善了老年人的居住环境,更成为基层治理的“黏合剂”。XX镇XX社区将改造后的老年活动中心升级为“银龄议事厅”,组织低龄老人参与小区卫生巡查、矛盾调解等工作,今年以来已化解邻里纠纷11起,推动垃圾分类准确率从65%提升至83%;XX街道XX小区利用改造腾出的空间建设“时间银行”服务站,鼓励老年居民参与志愿服务并存储“时间积分”,兑换助餐、理发等服务,形成“今日助人、明日被助”的良性循环。
    二、当前适老化改造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尽管我县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对照老年人实际需求和“十四五”规划目标,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改造覆盖不均衡,“急难愁盼”与“锦上添花”并存
    调研发现,改造资源分配存在“三多三少”现象:核心城区小区改造多、城乡结合部小区改造少(12个街道中,老城区7个街道改造覆盖率达52%,而城郊3个街道仅28%);房龄长、设施差的小区改造多、房龄较短但存在局部短板的小区改造少(37个改造小区中,房龄超30年的占68%,房龄20-30年的仅占12%);基础类改造(如路面防滑、扶手安装)推进快、提升类改造(如智能监测、适老化文体设施)落地慢(调查问卷显示,73%的老年居民认为“智能养老设备缺失”是最大遗憾)。某社区干部坦言:“不是不想改,主要是上级资金按‘户数’‘面积’分配,我们这种人口密度大但住户分散的老旧小区,反而分到的‘蛋糕’少。”
    (二)设施维护缺长效,“重建轻管”问题较为突出
    部分改造项目建成后出现“一年新、两年旧、三年破”现象。例如,XX小区2023年加装的无障碍坡道,因缺乏日常维护,防滑地砖已松动脱落,坡道扶手锈迹斑斑;XX村小区安装的“一键呼叫”装置,因运营商维护不及时,今年已发生3次故障报修,平均修复周期达5个工作日。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责任主体不明确,改造工程多由住建部门牵头实施,但后期维护涉及物业、社区、民政等多部门,容易出现“都管都不管”;二是维护资金无保障,目前仅基础类改造纳入财政预算,提升类设施维护费用需居民自筹或物业承担,而老旧小区物业费收缴率普遍不足40%;三是居民维护意识薄弱,部分老年人认为“公共设施坏了政府会修”,主动报修积极性不高。
    (三)适老化设计不精准,“一刀切”与“个性化”矛盾凸显
    调研中发现,部分改造项目存在“重达标、轻适配”问题。例如,某小区为完成“无障碍卫生间改造”指标,在面积仅2.5平方米的卫生间内强行加装扶手、紧急呼叫按钮,导致空间更加局促,实际使用率不足10%;另一小区为提升“智能化”水平,统一安装人脸识别门禁系统,却忽视了部分老年人视力衰退、操作困难的问题,导致设备闲置率达60%。社区工作者反映:“改造方案多是‘模板化’设计,很少针对不同小区老年人口结构(如失能老人占比、独居老人数量)调整细节。”一位72岁的独居老人无奈地说:“改造后的楼梯扶手是金属材质,冬天摸起来冰手,要是有木质的或者包层软胶就好了。”
    (四)资金筹措压力大,“政府投入”与“社会参与”衔接不畅
    适老化改造资金需求与财政承受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据测算,全县剩余106个老旧小区全部完成改造需投入约3.5亿元,而2025年县财政仅能安排专项经费0.6亿元,缺口达2.9亿元。尽管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但实际效果有限:一方面,老旧小区资产价值低、回报周期长,企业投资意愿不强;另一方面,居民出资意愿不高,调查显示仅18%的老年家庭愿意承担部分改造费用(主要用于户内适老化改造)。某企业负责人坦言:“我们也想参与,但小区没有明确的盈利模式,投进去的钱什么时候能收回心里没底。”
    三、深化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的对策建议
    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结合我县实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重点在“精准施策、长效运维、多元共治”上下功夫,推动适老化改造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
    (一)建立“分类分级”改造机制,破解资源分配不均问题
建议制定《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评估标准》,将小区划分为“基础型”“改善型”“品质型”三类,实施差异化改造。对“基础型”小区(房龄超30年、老年人口占比超40%),重点完善无障碍设施、安全防护等“保基本”项目,确保2025年底前全覆盖;对“改善型”小区(房龄20-30年、老年人口占比20%-40%),侧重加装电梯、智能监测等“提功能”项目,2026年前完成50%改造;对“品质型”小区(房龄10-20年、老年人口占比低于20%),探索“适老化+适儿化”融合改造,打造全龄友好社区。同时,建立“以奖代补”激励机制,对居民出资比例高、配合度好的小区,额外给予1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24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