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县委年轻干部培训班上的党课报告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齐聚一堂,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展开一次深入的学习和交流。在座的各位都是我县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和骨干栋梁,你们的理论素养、政治站位和实践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县民族工作乃至全局工作的质量和成色。因此,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并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不仅是你们成长成才的必修课,更是我们必须共同肩负起的重大政治责任。今天的党课,我将结合当前国家的最新政策精神和我们*县的实际,与大家分享一些思考和体会,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登高望远:深刻领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意义与时代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洞察国内外发展大势,创造性地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论断。2023年6月,中央进一步明确将其确立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以及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我们党在百年民族工作实践基础上的深刻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更是应对当前复杂国际国内形势的战略抉择。我们年轻干部必须首先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其极端重要性。
(一)这是维护国家统一、确保政治安全的“定盘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最终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一些外部势力妄图利用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颠覆、破坏。在国内,影响民族关系的风险隐患仍然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下,仅仅停留在“民族团结”的朴素认知上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将工作主线从“维护民族团结”深化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团结、更深层次的认同,旨在引导各族人民将“我是中华民族一员”的身份认同置于首位,将国家利益、民族整体利益置于首位。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构筑起抵御各种风险挑战的坚固思想长城,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二)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伟力的“压舱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需要56个民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各民族人心相聚、精神相依,国家就兴旺发达、社会就和谐稳定;反之,则会国力衰弱、陷入动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通过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促进各民族共建共享伟大祖国,将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形成无坚不摧的磅礴伟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最深厚、最持久的动力源泉。
(三)这是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指南针”。新时代的民族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比如,随着城镇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成为常态,如何做好城市民族工作、如何管理涉民族因素的网络舆情,都对我们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新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为我们提供了破解难题的总钥匙。它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思路,推动民族工作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引领”转变,从“单一管理”向“系统治理”转变,从“政策倾斜”向“制度保障”转变。例如,国家正在积极推动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就是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通过法治形式固定下来,实现民族事务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二、正本清源: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与实践遵循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极为丰富,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对于我们年轻干部而言,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必须深入学习、精准把握。其中,正确处理好“四对关系”,是理解和实践这一主线的关键所在。
(一)正确把握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核心是“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这是我们开展一切民族工作的根本方法论。共同性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和方向,是团结的根基;差异性是客观存在,是世界的丰富多彩。过去,我们有些工作可能过于强调差异性,甚至固化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共同体的形成。新时代,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把增进共同性作为工作着力点。但这绝不意味着要消灭差异性。对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只要是不违背国家法律、不危害社会公共利益、不与现代文明相悖的,我们都要予以充分尊重和包容。比如,在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我们也要依法保障各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干的同时,也要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在于找到共同性与差异性的最佳结合点,引导各族群众在拥抱共同性的进程中,实现差异性的和谐共存、交相辉映。
(二)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各民族意识的关系,核心是“引导各民族意识自觉服务和服从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更高层次的、统领性的意识,各民族意识则是其有机构成部分。我们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更不能让狭隘的民族意识凌驾于共同体意识之上。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理直气壮地讲中华民族共同体,引导各族群众认识到,没有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就没有各民族的局部利益;没有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也就没有各民族的光明前景。同时,健康的民族意识,比如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只要是积极向上的,与共同体意识并不矛盾,反而可以成为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我们的任务,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引导各民族意识向着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方向升华。
(三)正确把握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核心是“坚持中华文化立场,推动各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各民族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浇灌了中华文化这棵参天大树。我们讲文化认同,首先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工作中,我们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善于从各民族文化中挖掘和提炼那些符合时代进步要求、体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精华,将其融入中华文化的主流。比如,我县的*刺绣、*民歌等,它们不仅是某个民族的瑰宝,更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我们要做的,是推动它们走出小圈子,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在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中焕发新的生机,成为全体中华儿女共享的文化财富。
(四)正确把握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核心是“物质和精神双轮驱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铸牢共同体意识就可能成为空中楼阁。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千方百计地改善民生,让各族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成果中,真切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经济发展不必然带来认同。如果精神家园虚无化,物质生活再丰富,也可能离心离德。所以,必须坚持物质和精神“两手抓”。一方面要“富口袋”,通过产业发展、就业促进等方式,让各族群众过上好日子;另一方面要“富脑袋”,通过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三、知行合一:年轻干部在基层一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对于在座的年轻干部来说,学习领会得再深刻,最终还是要落到具体行动上。然而,现实中,我们一些年轻干部在基层民族工作中确实还存在一些认知短板和实践挑战。首先是理论与实践的“两张皮”现象依然存在。有的同志对党的民族理论,特别是“铸牢”主线学习不深、不透,满足于“听过”“知道”,但对其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缺乏系统把握,导致在实际工作中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却心中无数,学用脱节问题突出。其次是群众工作能力存在短板。很多年轻干部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缺乏基层历练,不熟悉民情、不掌握民意,面对复杂的群众问题时,或束手无策,或简单粗暴。与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打交道时,有时会“失语”,不知道如何用群众听得懂、能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去沟通交流,难以真正走进群众心里。再者是创新意识和攻坚能力有待提高。在工作中习惯于照搬照抄、上传下达,满足于开会、发文、搞活动,缺乏结合本地实际进行创造性落实的思路和办法,工作亮点不多、成效不显。面对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历史遗留问题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缺乏“啃硬骨头”的勇气和智慧。正视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下面,我结合我县实际,就年轻干部如何在基层一线有效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几点具体要求和路径。
(一)争当推动共同繁荣的“实干家”,在高质量发展中凝聚人心。
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坚实物质根基。我们要自觉地将民族工作融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用发展的成果增进民生福祉,以民生福祉的改善来促进人心归聚。。一要投身产业发展一线。无论是参与*生态旅游示范区的规划建设,还是推动*民族手工艺品的电商化、品牌化,你们都要积极作为,帮助引进新技术、开拓新市场、打造新业态,让各族群众的腰包实实在在地鼓起来。二要情系民生急难愁盼。我们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把各族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要常态化开展“入户走访、田间地头走访”,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比如,去年以来,我们县级统战和民宗部门牵头,联合多个部门,累计开展各类矛盾纠纷排查调解活动数百次,成功化解了包括土地承包、邻里纠纷、劳资争议在内的各类矛盾纠纷近千件。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恰恰是赢得民心的最好方式。
(二)争当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的“播种者”,在文化交融中铸魂育人。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传承者和弘扬者,让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深深植根于各族群众心中。。一要讲好中华民族故事。我们*县历史悠久,拥有*古城遗址、*历史文化遗迹等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不是某个民族的私有财产,而是我们共同的历史记忆。你们要主动学习研究这些历史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23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