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部副部长XX在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

宣传部副部长XX在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非常荣幸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坐在一起,围绕“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这个主题,谈一些个人的学习心得和反思。作为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战线的一名干部,这个主题于我而言,既是必须深入思考的重大课题,也是日常工作中时刻需要面对的实践检验。刚才聆听了几位同志的发言,很受启发。下面,结合我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向大家作个汇报。
    一、对党风与民风关系的再认识:源与流、根与叶
    最近,区里组织了系列学习研讨,特别是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上发表的重要文章,感触很深。文章深刻阐明了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强调要“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这让我对党风与民风的关系有了更深一层的思考。如果说社风民风是一条大河,那么党风就是这条河的源头。源头清澈,河流才能奔腾不息、澄澈透明;源头浑浊,下游必然泥沙俱下、水质败坏。党风是根,民风是叶,根深才能叶茂,根健才能枝繁。
    作为文明办的负责人,我深知自己的工作,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营造一种风气,一种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社会“小气候”。这种“小气候”从何而来?绝不是靠几句口号、几场活动就能一蹴而就的。它的根基,正蕴藏于我们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群众看我们,不仅仅是看我们做了多少工作、取得了多少成绩,更是在看我们的作风、我们的人品、我们对待群众的态度。中央八项规定的十年磨一剑,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生态和社会面貌,这本身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党风政风的每一次向好,都会在社会上激起层层涟漪,带动社风民风的整体跃升。因此,抓党风,就是抓民风的“牛鼻子”,就是为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固本培元。
    二、对自身工作的再反思:距离、温度与镜子
    对照“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这把标尺,我时常反躬自省,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也看到了自身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需要警醒的地方。
    首先,是“距离”的问题:我与群众的物理距离近了,但心理距离是否真正拉近了?
    这些年,按照要求,下基层的次数越来越多。根据区里的统计,仅在2025年,全区处级领导干部调研就达900余人次,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调研报告。我自己也跑了不少乡镇、社区和企业。但夜深人静时,我常常反思:这些调研,有多少是真正“沉下去”的,又有多少是“走马观花”式的?是不是有时也陷入了“经典线路”的窠臼,看到的都是精心准备的“盆景”,听到的都是过滤修饰的“佳音”?我们常说要拜群众为师,但如果听不到真话、摸不到实情,这个“老师”又从何拜起?
    再看我们的群众诉求解决机制。区里的12345热线,办结率常年在97%以上,市场监管等部门的投诉办结率甚至超过99%。这些数字无疑是亮眼的。但我也在想,一个诉求的“办结”,是否等同于群众的“满意”?一个问题的“解决”,是否真正打开了群众的“心结”?当我们的干部习惯于在办公室里通过电话和文件来处理问题时,是否也在无形中与群众隔了一层“玻璃门”?我们看到了问题,却感受不到问题背后的焦虑与期盼。这种距离感,恰恰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温床,也是侵蚀党群干群关系的“隐形杀手”。
    其次,是“温度”的问题:我的工作是完成了任务,还是传递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作为宣传干部,我们的工作常常与文字、会议、活动打交道。有时为了完成一项紧急任务,会连夜撰写材料、策划方案,追求的是“快”和“好”。但回过头看,一些工作是否也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重留痕、轻实效”的问题?比如,为了迎接检查,是不是也曾把大量精力花在整理台账、美化展板上,而忽略了工作本身的实际效果?我们组织的文化活动,比如“又跑又唱·XX风光”这样的全民健身活动,群众非常欢迎。这让我反思,我们的工作是否都能像这样,真正做到群众的心坎里去?还是说,有些活动只是我们眼中的“政绩”,却是群众眼中的“负担”?
    宣传工作如果失去了“人情味”,就会变得冰冷、生硬。精神文明创建如果只剩下条条框框的测评指标,而缺少了润物无声的人文关怀,就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我时常警醒自己,不能做一名“坐而论道”的宣传员,而要做一名“起而行之”的实践者,让自己的工作多一些泥土的芬芳,多一些人间的烟火气。
    最后,是“镜子”的问题:我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是否首先做到了?
    党风是民风的“风向标”,领导干部的作风更是风向标中的“指针”。我们大力倡导移风易俗,反对大操大办、铺张浪费。据我了解,我们区一些乡镇通过修订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等方式,有效遏制了陈规陋习,减轻了群众的人情负担,成效非常显著。这些源自基层的鲜活实践,正是优良党风带动民风转变的生动写照。
但作为文明办主任,我更要反躬自问:在这些事情上,我个人和我的家庭做得怎么样?有没有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是否做到了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是否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为家人和身边人作出良好示范?如果自己这面“镜子”蒙上了灰尘,又如何能“正衣冠、照得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23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