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担当抓落实,考核赋能促发展(加强领导干部推进风电产业项目建设能力与实绩考核典型案例材料)

强化担当抓落实,考核赋能促发展(加强领导干部推进风电产业项目建设能力与实绩考核典型案例材料)
    近年来,XX区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XX期间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将发展风电产业作为推动县域经济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我县始终坚持以干部能力建设为抓手,以实绩考核为“指挥棒”,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包保推进、全程服务、量化考核的工作闭环,成功推动了总投资XX亿元的国家电投XXMW风电项目并网发电并签约引进了总投资XX亿元的XX一期50万千瓦风电项目形成了“建成一批、在建一批、储备一批”的良好发展态势。这套以干部担当作为驱动产业发展的“XX模式”,为边疆地区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背景与成因
    发展风电产业,是XX区立足时代大势、区域定位和自身禀赋,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战略抉择。这既是坚决贯彻上级决策部署的政治任务,也是破解自身发展瓶颈、激活内生动力的现实需要,更是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必然选择。
    (一)立足高远,把握战略机遇,将上级部署转化为行动自觉。党的XX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我省视察,明确要求XX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建好建强“三基地、一高地、一屏障”。省委第十三次党代会及后续系列全会,围绕沿边开发开放、构建“4567”现代产业体系等作出全面部署。XX区委深刻认识到,地处祖国北疆,必须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找准定位、展现作为。发展风电等清洁能源产业,不仅是建设“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核心要义,更是打造“国家重要能源及战略资源基地”的题中之义。为此,区委将风电项目确立为“一号工程”,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将上级的“任务书”变为XX的“施工图”,确保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在边陲末梢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因地制宜,破解发展瓶颈,将现实挑战转化为转型动力。XX区作为XX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经济结构较为单一,农业特别是大豆种植占据主导地位。然而,随着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的严格划定,传统工业项目发展空间受到极大制约。林地、草地审批政策的日益收紧,使得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面对“保生态”与“求发展”的双重压力,XX区领导班子清醒地认识到,必须跳出传统思维定式,向绿色、低碳、高效的新兴产业要出路、要未来。风电项目占地主要为风机塔基和升压站,对林地、耕地影响较小,与我县生态功能区的定位高度契合,成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突破发展瓶颈的最优选择。
    (三)发挥优势,释放资源潜能,将自然禀赋转化为竞争实力。XX区地处XX北麓,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孕育了极为丰富的“风资源宝藏”。我县风能资源具有风速高、风力持续时间长、风能品质优良的显著特点,年平均风速可达XX米/秒,可利用小时数超过XX小时,具备大规模开发风电的优越自然条件。特别是冬季高寒凝冻的恶劣天气,虽给施工带来挑战,但也为探索高寒地区风电建设运营积累了宝贵经验。区委、区政府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沉睡”的宝贵资源,坚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风吃风”的新发展理念,下定决心将看不见、摸不着的“风”,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绿色电力和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的高效转化。
    二、做法与成效
    项目建设是检验干部能力和作风的“经验交流”。XX区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创新工作机制,强化过程管理,全方位锻造干部在项目招引、落地、建设、投产全链条中的攻坚克难能力,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创新“专班领航、高位推动”的统筹协调机制,凝聚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XX区深刻认识到,风电项目投资体量大、产业链条长、协调事项多,必须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和高效的指挥体系。为此,我们率先成立了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并针对国家电投、XX等重大项目,分别组建了项目推进工作专班。一是实行处级领导包保制。明确由一名县处级领导牵头,对一个重大项目从洽谈对接到建成投产进行“一包到底”,赋予包保领导在项目推进中足够的现场决策权、协调指挥权和督查考核权。包保领导全年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扑在项目一线,先后XX余次带队赴省进京,与国家发改委、国家电投集团、XX集团等部门和企业高层对接,争取政策、资金和项目布局支持。二是建立“周调度、月汇报”制度。区委主要领导每周至少召开一次专题调度会,听取各项目专班进展汇报,现场研究解决项目推进中的“中梗阻”问题,确保问题不过夜、矛盾不上交。三是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包保领导定期召集发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草、营商等部门召开联席会议,明确各部门在项目审批、用地、环评等环节的责任主体和完成时限,变部门“串联审批”为“并联服务”,形成了“全县一盘棋、上下一条心”的强大工作格局。
    (二)实施“流程再造、全程包联”的精益服务机制,打造近悦远来的营商环境。服务是最好的“梧桐树”,环境是最大的“吸引力”。XX区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项目建设的“生命线”,以干部的主动服务,换取企业的安心发展。一是审批流程“集约化”。针对风电项目审批环节多、周期长的特点,项目专班创新性地召开“集中审批会”,将项目单位需要跑的十几个部门集中到一间会议室,进行“面对面”联合预审、集中会办,将原本需要2-3个月的审批流程压缩至1个月内,仅国家电投XXMW项目的前期手续办理就比计划提前了一个半月完成。二是帮办服务“保姆式”。专班为每个项目配备了“项目管家”,为企业提供从注册登记、政策咨询到员工食宿、子女入学等全方位、全天候的“保姆式”服务。在项目建设关键期,包保领导和专班干部吃住在工地,现场协调解决临时用地、电力接入、道路运输等难题XX余个,为项目抢抓高寒地区短暂的有效施工期赢得了宝贵时间。三是要素保障“定制化”。针对企业融资需求,区政府主动协调金融机构,为项目提供定制化融资方案;针对电网消纳问题,积极向省电力公司汇报沟通,将项目配套的220kV升压站及送出线路工程纳入省重点规划,确保了绿色电力能够“发得出、送得走、用得好”。
    (三)实行“挂图作战、量化考核”的过程督导机制,激发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严管就是厚爱,考核重在激励。XX区坚持将项目建设的“硬任务”与干部考核的“硬杠杠”紧密结合,构建了一套以实绩论英雄、凭贡献定奖惩的考核评价体系。一是任务清单化管理。年初,区委、区政府将风电项目的年度投资额、建设进度、关键节点等核心指标,层层分解到处级包保领导和相关责任单位,制定“挂图作战”任务清单,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实行销号管理,完成一项、销号一项。二是考核指标量化。制定了《XX区重大项目建设领导干部包保责任制考核办法(试行)》,将考核指标细化为“项目签约履约率”、“投资完成进度”、“建设达产速度”、“产业链带动效应”和“新增就业人数”等可量化、可核查的具体内容。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估和企业满意度测评,确保考核的客观公正。三是结果运用刚性化。将考核结果与干部的评优评先、提拔使用、职级晋升直接挂钩。对在项目建设中表现突出、成效显著的干部,优先提拔重用或晋升职级;对工作不力、进度滞后的,由区委组织部进行约谈提醒;对连续两个季度排名末位的,进行组织调整。这种“奖优罚劣”的鲜明导向,在全县干部队伍中树立起了“以项目比能力、以实绩论英雄”的浓厚氛围。
(四)取得“产业升级、绿色转型”的显著发展成效,擘画富民强县的壮丽图景。通过一系列扎实举措,XX区风电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一是经济增长引擎更加强劲。国家电投XXMW风电项目总投资7.6亿元,全面投产后,预计年上网发电量可达2.3亿千瓦时年产值可达X.X亿元,年上缴税收约X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21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