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组发言:深学细悟笃行中央精神精,聚焦规划引领与资源保障,谱写现代化城市建设新篇章
同志们:
本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科学擘画了新时代人民城市发展的宏伟蓝图,为开创城市工作新局面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作为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结合部门职能与我市实际,现将学习心得与落实思路汇报如下。
一、深学深悟会议精神,牢牢把握新时代城市工作的思想航标与实践遵循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系统总结了历史性成就,深刻阐明了“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的重大命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一根本立场贯穿会议始终,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城市工作确立了价值坐标。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其核心要义,确保自然资源管理和城市规划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一)深刻领会“人民至上”根本立场,夯实城市建设价值根基城市工作的本质是服务于人,会议旗帜鲜明地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作为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群众满意作为评判工作的最高标准,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需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严格保障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坚决杜绝“重形象轻功能、重开发轻民生”的偏向。在资源要素配置上,需优先满足保障性住房、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整治等民生项目需求,确保土地供应精准对接市民安居需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城市的核心是人,关键是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我们必须将此作为城市空间治理的逻辑起点,建立以人口流动规律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推动从“城长人”向“人定城”转变,使城市规划真正体现民意、回应民需、惠及民生。
(二)精准把握“内涵发展”战略转向,优化城市转型路径选择会议指出我国城镇化已进入“存量提质为主”的新阶段,标志着城市发展模式亟需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提升。这就要求我们强化底线思维,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坚决遏制粗放用地倾向。在存量空间挖潜方面,需深入开展低效用地再开发,推动工业用地“增效转型”、闲置用地“腾笼换鸟”,探索地上地下空间复合利用新路径。在城市更新行动中,需坚持“留改拆”并举,注重历史风貌保护与功能活化协同,避免大拆大建导致城市记忆断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这要求我们必须将资源节约集约贯穿规划建设全链条,通过容积率奖励、混合用地供给等政策创新,引导土地要素向高质高效领域集聚,构建“以存量换增量、以流量促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三)全面贯彻“系统治理”方法论,提升城市综合承载效能。会议将城市视为“有机生命体”,强调多目标协同的系统治理观。在自然资源管理层面,需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机制,统筹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湿地资源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筑牢城市生态安全屏障。在规划统筹领域,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管控作用,完善“详细规划+设计导则”传导体系,确保城市形态协调统一。尤其要注重“五个统筹”。即城乡统筹促进融合发展,区域统筹优化功能布局,陆海统筹拓展战略空间,地上地下统筹增强承载能力,发展与安全统筹筑牢韧性基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城市治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我们必须依托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打破部门数据壁垒,实现对资源承载、人口规模、设施供给的动态监测预警,以数字化赋能全域全要素精准治理,推动城市实现韧性成长与智慧进化。
二、对标对表重点任务,全力构建规划引领与资源保障的战略支撑体系
学习贯彻会议精神,关键在于狠抓落实。自然资源与规划部门作为城市发展的“先行军”与“保障队”,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的政治嘱托,聚焦主责主业精准发力,确保中央决策在XX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强化规划战略引领,构建协同一体的城镇空间格局。锚定“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目标,充分发挥规划龙头作用。一是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传导体系。加快完成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报批,同步推进县级总规、乡镇规划编制,实现“三级三类”规划全覆盖。强化规划刚性管控,严格约束性指标传导,确保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农业空间沃野千里、城镇空间紧凑集约。统筹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内外功能板块,引导形成“核心引领、轴带联动、多点支撑”的城镇空间结构。二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质增效。深度融入XX城市群建设,优化跨区域基础设施廊道布局,促进毗邻地区规划协同。实施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工程,强化产业平台、市政设施、公共服务专项规划保障。开展城乡接合部用地整治,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模式,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渠道。三是完善枢纽能级支撑网络。聚焦“轨道上的城市”目标,统筹高铁枢纽、城际轨道、市域快线线位管控。科学预留综合交通枢纽及物流仓储用地,强化TOD开发模式应用,促进枢纽经济区产城融合。深化港口岸线资源整合规划,保障临港产业空间拓展需求。
(二)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激发资源要素内生发展动能。紧扣“建设创新城市”要求,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一是创新产业空间供给模式。推行“标准地+承诺制”供地改革,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实行“用地预申请+弹性年期”供应机制。探索新型产业用地(M0)政策,支持研发设计、中试生产等功能混合布局。建立低效产业用地退出与再开发联动机制,优先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地需求。二是构建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完善建设用地二级市场交易规则,推广“亩均效益”综合评价体系。深化矿产资源权益金制度改革,推进砂石资源“净矿出让”全覆盖。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推动林业碳汇、湿地碳汇项目开发。三是优化营商环境制度供给。全面推行规划许可“多审合一、多证联办”,实行重大项目“规划顾问”全程服务。建设智慧审批平台,实现用地预审与选址、工程规划许可电子证照应用。健全规划实施评估与动态维护机制,及时响应市场主体合理诉求。
(三)坚守生态安全底线,打造绿色低碳美丽空间典范。围绕“建设美丽城市”蓝图,厚植绿色发展根基。一是筑牢生态屏障安全格局。完善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监管体系,实施重要生态廊道修复工程。严格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空间管控,完成XX等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滨海湿地、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构建陆海统筹生态网络。二是深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定建设用地总量与强度双控目标,强化“增存挂钩”机制硬约束。开展产业园区“零增地”技改行动,推广多层标准厂房建设。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统筹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复垦和生态修复。三是推动城市绿色低碳转型。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健全耕地“非粮化”常态化监管机制。统筹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建设绿色矿山示范区。优化能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zhinan.com/221826.html